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抗-HCVAg阳性

丙型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制品传播及使用静毒品传播。近10年对 HCV感染与小球疾患间的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损害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 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noncryoglob......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 据,包括:清中存在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冷球蛋白血症性 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组织上检测到HCV相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小球毛细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 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物沉积于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 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征,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湿因子阴性。在患者组织上亦检测到HCV相性蛋白。

(二)发病机

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联系最早报道于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 据,包括:清中存在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冷球蛋白血症性 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组织上检测到HCV相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小球毛细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 抗原。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免疫复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物沉积于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 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小球肾炎分类如下:

1.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 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 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约 50%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生肾病,而在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则少有发生。

2.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病理、临床过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相似。对HCV在非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则尚有争论。

3.膜性肾病 少数HCV患者的损害为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征,清补体多正常,冷球蛋白及类湿因子阴性。在患者组织上亦检测到HCV相性蛋白。

诊断

1.丙型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制品起的丙型炎潜伏期短,一般为7~33天,平均19天。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常见单项ALT升高,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患者ALT和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炎区

丙型炎病毒感染较乙型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40%~50%发展成为慢性炎,25%发展成为硬化,余为自限性过。急性丙型炎发展成慢性者多为无黄疸型,ALT长期波动不降,清抗-HCV持续高滴度阳性。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ALT及抗-HCV的变化。虽一般丙型炎临床表现较轻,但亦可见重型炎的发生。HCV致重型炎中又以慢性乙型并HCV感染者居多。

2.HCV冷球蛋白血症肾炎的表现 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管炎病变,HCV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可有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紫癜关节痛、周围神经病变、低补体血症等。脏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多在肾病征范围)、明显的压及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约25%患者肾病征为最初表现。常有轻度转氨酶升高,一些患者转氨酶正常,而且可无急性炎病史。

丙型炎的检查仅在最近才渐完善,但是丙型炎与冷球蛋白血症小球肾炎。除自身免疫性活动性炎外,冷球蛋白和环免疫复物可在各种急性、慢性肝脏疾病中出现,除常见的紫癜、虚弱、关节痛、炎、肾炎、以及管炎可出现在混冷球蛋白血症中之外,丙抗原血症也是常见的。在混 冷球蛋白血症中,损患者清丙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冷沉淀物阳性。冷沉淀物包括HCV-RNA病毒核抗原和 IgG抗HCV抗体,然而,HCV-RNA并未定位免疫沉积在小球。一39岁丙型炎抗体阳性的妇女,有滥用药物史,表现为虚弱、紫癜关节痛、面及双下肢水肿,此病员有蛋白尿功能丧失,混冷球蛋白血症。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前对与丙型炎相肾炎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该病的诊断,除符丙型炎的诊断外,在临床上确诊应具备以下四条:

1.有蛋白尿血尿

2.清丙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

3.肯定有冷球蛋白和免疫复物存在,即冷沉淀物阳性,在冷沉淀物中有HCV-RNA病毒核抗原和IgG抗HCV抗体。

4.活检示严重单核细胞浸润及大量小球免疫复物沉积,因HCV-RNA免疫沉积物不一定定位沉积在小球,故活检也可呈阴性。活检实为小球肾炎,并可除外其他继发性小球疾病。

鉴于我国为病高流区,且HBV与HCV常重叠感染。由于HCV与HB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同时感染这两种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更多见的是在HBV持续性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HCV。为避免漏诊,在小球肾炎病人中,应常规做HBV与HCV两种抗原的检查。

1.尿液检查 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蛋白要为白蛋白。且多为肾病征范围蛋白尿急性黄疸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红素及尿原可阳性。

2.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伴功能不全时,可见尿素氮、酐升高及低补体血症

3.功能试验 对有急性症状者可进以下检查:

(1)红素:病人在黄疸红素逐天升高,多在1~2周达高峰。

(2)清酶测定: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黄疸出现之前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红素缓慢下降。慢性炎时ALT可反复波动,重型炎在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称为“酶疸分离”,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

谷草转氨酶(AST)约4/5存在于细胞线粒体(ASTm)、1/5在细胞液(ASTs)中,线粒体损伤时,清AST明显升高,反映细胞病变的严重性。

在急性病毒性炎病例中ALT值高于AST值,慢性病毒性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AST比例接近1,硬化时AST增高常较ALT显著。

ALT、AST除在病毒性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癌、毒物、药物或损害等)、道疾患、腺炎、肌病变、力衰竭等多种疾病时亦可升高,应注意鉴

清乳酸氢酶(LDH)、碱脂酶(ChE)、r谷氨酰转肽酶(rGT)等在急慢性损害时都可有改变,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及转氨酶。清碱性磷酸酶(ALP) 在管梗阻、占位性病变时可明显升高。rGT在胆汁淤积和细胞损害时可增高,可用其来鉴ALP增高是否与疾病相。酗也可起rGT增 高。慢性炎在排除道疾病后,rGT增高表示病变仍活动,衰竭时细胞微粒体严重损坏,rGT成减少,rGT也下降。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低蛋白(A1b)血症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低A1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硬化的特征性指标。清前A1b因其半衰期仅1.9天,故在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

①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炎、慢性炎和硬化(活动性)时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细胞的再生活跃,在有广泛细胞坏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病人出现极高的清AFP水平,以细胞性肝癌可能性最大。

氨测定:重型衰竭时不能将氨成为尿素排泄;硬化门一体侧支环良好病人氨均可增高。氨中毒昏迷要原因之一,但氨水平与脑病的发生和重度也可不一致。

(4)酶原时间(Pt) 及活动度(PTA):病时相因子成减少,可起Pt延长,Pt延长程度标志着细胞坏死和功能衰竭的程度,且其相因子半寿期很短,如Ⅶ (4~6h)、Ⅹ(48~60h)、Ⅱ(72~96h),因而能较迅速反映衰竭情况。重型炎PTA多在40%以下,PTA降至20%以下,常常预示预 后不良。Pt延长也可见于先天性凝因子缺陷者,弥漫性时及维生素k缺乏者等情况,应注意鉴

(5)脂质代谢有试验:清总固醇(TC)在重型炎时明显降低,有人认为TC<2.6mmol/L时预后甚差。清三酰甘油 (TG)在细胞损伤和阻塞性黄疸时可增高。

4.纤维化的诊断 慢性病时细胞外基质(ECM)的成与基质的降解失衡,致ECM过度沉积而纤维化。检测清中的基质成分、其降解产物和参与代谢的酶,可作为诊断纤维化的清标志物。

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病理类似原发性Ⅰ型MPGN,但可见较密集的巨噬细胞浸润,小球毛细管腔可见透明栓,电镜下见致密沉积物呈指纹样结构。少数患者病理可为原发性Ⅲ型MPGN样改变。活检见单核细胞浸润及小球大量免疫复物沉积。

鉴别

HCV相肾炎需与其他病因如乙肾炎、冷球蛋白所致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

肾炎:临床上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时,肯定有乙病毒感染或乙型炎病史。乙表面抗原、乙e抗原或乙抗体持续阳性或乙核糖核酸曾多次阳性,伴或不伴转氨酶升高,有血尿水肿压等肾炎表现或表现为肾病征。症状不典型,常伴肝脏肿大,病情多变,起病时以肾炎表现为,一段时间后又转为以肾病表现为,无一定规律可

清补体正常或降低,环免疫复物阳性,有的在小管皮细胞中找见乙病毒,穿刺活检或免疫电镜可协助确诊。多数乙肾炎病例病程迁延,药物疗效不佳,对 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免疫抑制大都耐药,以致发展为慢性功能不全。但本病有一定自限性,部分患者调理,在医生的指导下自我疗养和对症积极治疗后, 临床症状可减轻,渐至消失,并有自愈倾向。乙肾炎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症或非蛋白尿,常伴镜下血尿,也有以肾病症起病者。膜性肾炎很少有压或功能不全;而膜增生性肾炎大约40%的人有压,20%功能不全。患者多无明显炎接触史或炎临床症状,其诊断依据有三个面:

一、清乙型炎病毒抗原阳性;

二、组织中找到乙型炎病毒;

三、患小球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小球疾病。

冷球蛋白血症肾炎冷球蛋白血症MC常脏损害,脏受累,女性多见。Ⅱ型MC脏损害更常见。在个伴有脏损害的Ⅲ型MC患者,小球损伤各不相同,是一种非特异性病变;而Ⅱ型MC存在IgMκ单克隆成份,造成的小球损害具有特征性改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小球肾炎”。绝大多数Ⅱ型MC患者确立诊断时已50~60岁,因为许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0~20年才确诊。许多患者在HCV感染后数年至数十年才发现脏病变。然而少数患者在起病初期即可出现脏和症状和体征。

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和(或)压,常伴有轻度功能减退。20%的患者表现为肾病征,另有20%~30%的患者在起病初期表现为急性肾炎征,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和进功能减退。组织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为弥漫增生和渗出性肾炎,与膜增生性肾炎(MPGN)相类似。常伴有管腔栓、小球单核细胞浸润、小球基底膜双轨成,以及小至中等大管炎症性病变。少数重症患者可伴有系膜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皮肤、肉、骼、、眼、牙齿、头发均可出现病变。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全 身不适、关节肿痛、肉酸痛、体重减轻脱发、面部红斑、指端红疹、手足遇凉后变白或变紫、反复口腔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期出不止、皮肤紫癜、贫 、白细胞、数下降、头痛幻觉幻听木僵状态、顽固性腹泻呕吐黄疸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出现胸水心包积液等。前通常采用美国湿病会198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

1、 面部蝶红斑 ;

2、 盘红斑 ;

3、 日过敏 ;

4、 口腔溃疡 ;

5、 非侵蚀性关节炎 ;

6、 浆膜炎 ;

7、 脏损害 ;

8、 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 ;

9、 液异常:溶血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减少;

10、免疫异常:狼疮细胞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或持续6个月的抗梅毒清试验假阳性;

11、 抗核抗体阳性。临床上,在排除其他病症的前提下,如果具有上述11项标准中的4项或4项以上表现,均可诊断为SLE。

预防

HCV感染的要来源是输和应用液制品,因此对献员进抗-HCV筛查是前预防HCV感染的要措施。液制品中HCV的污染也是HCV感染的重要来源。减少液制品的污染除应严格筛查献员外,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灭活HCV,又能保持生物制品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的最终控制将取决于疫苗的应用。HCV分子克隆成功,为丙型炎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HCV存在不同型,且易发生变异,前HCV疫苗的研制任务仍十分艰巨。HCV损害的预防依赖于丙的预防和有效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脊肋角膨隆

下一篇 慢性肾损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