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小叶杨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南京白杨,河南杨、明杨、青杨。为落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以上。树皮呈筒状,厚1-3mm,幼树皮灰绿色,表面有皮孔及纵纹,偶见痕;老皮色较暗,表面粗糙,有粗大的沟状裂隙。表面黄白色,有纵向细密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微,味微苦。期3-5月,果期4-6月。具药用价值;木材轻软细致,供民用建筑、家具、柴杆、造纸等......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以上。树皮幼时灰绿色,老时暗灰色,沟裂;树冠近。幼树小及萌有明显棱,常为红褐色,后变黄褐色,老树小,细长而密,无毛。细长,先端长渐尖,褐色,有粘质。卵形状倒卵形,长3-12厘米,宽2-8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突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窄,边,缘平整,细锯齿,无毛,上面淡绿色,下面灰绿或微白,无毛;叶柄,长0.5-4厘米,黄绿色或带红色雄花序长2-7厘米,花序轴无毛,苞片细条裂,雄蕊8-9(25);雌花序长2.5-6厘米;苞片淡绿色,裂褐色,无毛,柱头2裂。果序长达15厘米;蒴果小,2 (3)瓣裂,无毛。期3-5月,果期4-6月。(态特征下图册参考资料:)

主要变种

16a3. 扎鲁小叶杨(变型)f. robusta C. Wang et Tung, 植物研究, 2(2): 117. 1982.与小叶杨不同之点为干通直满,斜上,树冠狭卵形。产蒙古哲里木盟札鲁特旗。模式标本采自札鲁特旗。具耐、耐旱、耐盐碱,抗病虫害生长快的特性,材质较一般小叶杨更好,因此不能将小叶杨一概视为“小老树”或“疙瘩杨”,本变种就是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所选出来的小叶杨优良类型。可做为造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固砂林及四旁绿化树种,有推广价值。16a4. 垂小叶杨(变型)垂杨(中国树木分类f. pendula Schneid. in Sarg. Pl. Wils. 3: 22. 1916; Hao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3 (5): 236. 1935; 陈嵘, 中国树木分类, 118. 1937.本变型的细长而下垂,叶形较小,有光泽。产湖北及甘肃。16a5. 菱叶小叶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f. rhombifolia (Kitag.) C. Wang et Tung comb. nov.——P. simonii Carr. var. rhombifolia Kitag. in Rep. Inst. Sci. Res. 3: 158 (Lineam. Fl. Mansh.). t. 5. 1939; 刘慎谔等, 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119. 1955.叶形较小,窄菱形或宽披针,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中部最宽。产辽宁、甘肃、陕西。模式标本采自辽宁省金县大和尚山。16b.宽小叶杨(变种) 图版6:8var. latifolia C. Wang et Tung, 植物研究, 2 (2): 116. 1982.与原变种不同点为干高而直,当年生有毛;短枝通常状宽卵形,宽而短,先端短尖,基部宽楔形,上面中脉有短柔毛;叶柄两端有毛。产辽宁鞍山一带。模式标本采自辽宁南部。病虫害少,生长势较好,适于在辽宁南部地区推广。本变种为辽宁省杨树研究所选出的优良品种(鞍山一号杨)。16c.辽东小叶杨(变种)辽东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图版6:8var. liaotungensis (C. Wang et Skv.) C. Wang et Tung, comb. nov.——P. liaotungensis C. Wang et Skv. 刘慎谔等, 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119. 图版19: 1-4. 图版22: 40. 1955.——P. simonii Carr. f. liaotungensis (C. Wang et Skv.) Kitag. Neo-Lineam. Fl. Mansh. 203. 1979.沿叶脉生有短柔毛,叶柄有稀柔毛。果序轴有短柔毛;蒴果具有短柔毛的短柄。产辽宁河北蒙古等地。常在河滩沙地上生长。模式标本采自辽宁省金县。用途及繁殖法同小叶杨16d. 小叶杨(变种)var. rotundifolia S. C. Lu ex C. Wang et Tung, 植物研究, 2(2): 116. 1982.通常为小乔木或倒卵,革质,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先端近,易与原变种区。产蒙古昭乌达盟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赤峰。16e. 秦岭小叶杨(秦岭植物志)var. tsinlingensis C. Wang et C. Y. Yu, 秦岭植物志, 1(2): 23. 597. 1974.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在于革质,卵状披针,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叶脉隆起,尤以中脉及基部一对侧脉为甚,中部以上叶缘具稀疏的细腺齿。产陕西(秦岭)。多生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坡、山沟溪边。模式标本采自凤县。

分布范围

为中国原产树种。华北各地常见分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中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均产,以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山西河北辽宁等省最多。

生长习性

垂直分布多生在2000米以下,最高可达2500米;多生长于溪河两侧的河滩沙地,沿溪沟可见。多数生或栽植于四旁。模式标本采自北京、西拐子(八达岭)。喜光树种,不耐庇荫,适应性强,对候和土壤要求不严,耐旱,抗,耐瘠薄或弱碱性土壤,在砂、荒和黄土沟谷也能生长,但在湿润、肥沃土壤的河岸、山沟和平原上生长最好;钙土上生长不好。壤土黄土、冲积土、灰钙土上均能生长。山沟、河边、阶地、梁峁上都有分布。在长期积水的低洼地上不能生长。在干旱瘠薄、沙荒茅草地上常成”小老树”。不耐庇荫。根系发达,固土抗能力强。

栽培造林

栽培技术

种子采集采种前要选择树干通直、性状优良的壮龄树作为采种母树并予以标定。当果实变黄,部分果实裂始吐出白絮时, 即可采收,可剪采果穗, 亦可收集下落种子种子采集后, 置于室席子或小泥地上, 摊铺厚5cm左右,每日翻动5-6次,2-3d后果实全部裂, 可用竹竿抽打粒净种。晾晒至种子含水量4%-5%,置于干、低温条件下密封保存。每30-50kg果穗可得纯种1kg,每千克种子约110-200万粒。小叶杨种子容易丧失发力, 一般随采随播。苗木繁育一、播种育苗小叶杨播种育苗较扦插育苗繁杂,但有性繁殖能提高生活力,抗病虫及抗旱能力,延长寿命, 故播种育苗小叶杨扦插育苗较为繁杂,但有性繁殖能提高生活力,抗病、虫害及抗旱对小叶杨优良性状的研究及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价值。1.撒播:播种前灌足底水,等表皮稍干后,用平耙将床面(或垄面)2-3cm的表土充分耙平搂碎后,均匀撒播种子, 随后覆盖细沙2-3mm,再用木磙镇压一次。或播种后用扫帚顺苗床轻拉一遍, 再加镇压,最后用细眼壶洒水即可。每亩播种0.50-1kg。2.落水播种播种前首先灌水,待水快渗完时,将种子撒播于床面,然后用过筛的“三土”(1份细土,1份细沙,1份腐熟的厩肥再加少量菌肥)覆盖,以稍见种子即可。二、插条育苗插穗采集与处理:春、秋两季均可采集。插条应选择1年生扦苗为宜或生长健壮,发育旺盛的幼、壮龄母株1年生健壮条。粗度0.80-1.50cm,穗长15-20cm。秋季采集的插穗要坑藏、窑藏,沙堆贮藏过冬。春季扦插于3月上、中旬进扦插前,可将插穗放入清水浸泡3d或在活水中浸泡5d以促进生扦插后及时灌水坐苗。幼苗生前灌水1-2次。以后每10-15d灌水1次。6-7月结灌水追肥2-3次并抹。秋季扦插在落后至封冻前进。采用直插扦入,插后覆土6-10cm,翌春发前将土刨。同时要中耕改土, 增施有机肥料,加强苗期管理。扦插育苗密度为,带状育苗株20-30cm,30-40cm,每亩扦插7000-9000株, 垄式扦插,每垄220cm,株15cm, 垄40-50cm,每亩扦插12000-15000株之间。

造林技术

造林地的选择小叶杨适宜浅山、丘陵、沟谷、山间零星平地、沿河漫滩、河岸缓坡、沙滩荒地、丘间底地等。造林要采用植苗造林与插干造林,也可埋条造林。

  1. 植苗造林:用1年生大苗或2年生苗木造林,适当深栽(深40-60cm)根系舒展,踩踏坚实。干旱地区造林需落水栽植或栽植前将苗木根系放入流水中浸泡5-7d,促进苗木吸水,提高成活率。
  2. 插扦造林:矮杆造林选用1-2年生、粗2cm 健壮杆,为40-50cm 段,深植植苗中,地上留3-5cm,踩踏坚实。高杆造林选健壮2m 左右,大头直径4.50cm,深植50-80cm,踩踏坚实,植后需灌水坐苗。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一般2m×3m、2m×4m 或3mx5m,小叶杨沙棘、紫穗槐、柠条灌木混交,有利于小叶杨生长, 其密度依立地条件或混交配置式而定。

病虫害防治

杨树苗灰斑病灰霉病、黑脖子、整头苗、黑苗、枯斑病)

发生与危害

该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等地,危害多种杨树、以幼苗、幼树受害最重,病早落、嫩梢枯、造成多苗,不符造林要求,是育杨苗的大敌。

要发生在上及嫩梢上,有三种类型。灰斑型:多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多为灰色,病斑边缘呈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有霉绿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小叶杨树苗黑斑病(褐斑病、黑点病、黑病、黑苗病、秃尖等)

发生与危害

该病是东北地区杨树苗的大害,不仅起杨树苗早期落,还能造成育苗失败。在蒙古要危害小叶杨实生苗)、小青杨、青杨、苦杨(插条苗)。

要危害叶片。在北,一般出土期发病,首先是被害植株面出现小黑点,逐渐黑斑,雨季时黑斑相互连,迅速变黑并干枯落,受害严重的植株,全株成光杆,梢部干枯。小及苗变黑全死,苗不直。

防治措施

该病是由杨棒盘孢起,此病菌随落地病及感病梢越冬,所以秋季落后到第二年新发生前,一定要彻底清除落病及感病梢。新疆杨、银白杨不感病,加杨较抗病,而小叶杨小青杨、青杨等易感病,在易感地区应选择抗病品种。

理密植、加强管理,实大垄撒播、条播或插条,密度过大时适当音苗或打去底3-5,密切注意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除掉可减少病害发生。药防治一般于6月下旬向幼苗喷药,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1:125-170的波尔多液,每半个月喷1次,共喷3-4次。

新疆杨树锈病黄粉病、锈病、落松-杨锈病)

发生与危害

该病发生普遍,要危害杨树苗及幼树,起卷、早期落,是苗圃和幼林的常见病害之一。

该病是转寄生性病害,首先发生在落松上,然后发生在杨树叶片上。发病初期,落松叶正面(近轴面)出现短段退绿,以后病斑逐渐变成淡黄绿色,并有肿起的小疱,即病菌的性孢子器,针面(远轴面)长出黄色粉堆――锈孢子堆,严重时针枯死;在杨面初生淡绿色的小斑点,很快出现桔黄色小疱,疱破后出黄粉――真孢子堆,在秋初杨树正面可见到多角铁锈色斑――冬孢子堆,叶片、早落。

治理措施

该病是由松杨栅锈菌起,该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发病严重地区可考虑选择毛白杨银白杨、新疆场等高度抗病树种。同一圃地避免既育落松又育杨苗,圃地周围不应有转寄虫,两者相500米以上。

该病原以落地杨病病越冬,有条件的苗圃在落后松苗上喷1%波尔多液预防,若落松已发病,可用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或敌锈钠200倍液喷雾,每半个月1次;6月份向杨苗上喷保护,发病后喷治疗,药同上。

主要价值

济价值

木材轻软,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可供建筑、家具、造纸、柴等用途使用。为优良的建筑材料和造纸原料,也可作家具、柴杆。树皮含鞣质5.20%,可提制栲

园林绿化

小叶杨是良好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堤护岸及绿化观赏树种;城郊可选小叶杨道树和防护林。

小叶杨美观,叶片秀丽,生长快速,适应性强,是水湿地带四旁绿化的良好。但寿命较短,一般30年即转入衰老阶段。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

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杨树皮

采收和储藏

全年均可采剥,晒干。

性味

味苦;性宣

功能

清热利湿湿痹疹;跌打捉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疮;牙痛痢疾;脚;蛔虫病

用法用量

服:汤,10-30克。外用:水洗;或研末调

药理作用

1.对悯管系统的作用,杨脂为小白杨冬中提了的混树脂,杨湿悬液每日以1g/kg给大给药,连续4天,结果表明对正常大率和电图波均无明显改变,但对垂体后起的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杨脂提取物的水溶液能对抗上腺素起的大肠系膜微支国收缩,促进微环障碍后流和微环的恢复。能增加正常豚和使用垂体后毒豚离体心脏的冠流量。杨脂混悬液1.5g/(kg·d)灌,连续给药3天,能明显降低家兔血细胞比容、全比粘度、浆比粘度、红细胞沉降离,增加浆复钙时间和延长酶原时间,使家免液的“浓”、“粘”、“凝”、“聚”性下降。

2.抗炎镇痛作用,抗炎实验表明:杨湿悬液灌给药,对巴豆油所致小熟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大实验性腹膜炎的炎症渗出,亦可使大琼脂性破肤炎症和足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且对大棉球肿的增长也有抑制作用。热法和扭体法明:杨脂混悬液小给药具有较为显著的镇痛作用,而且维持时间较长。

3.毒性,杨湿悬液24小时给小灌办给药3次,每次25g/kg。小在给药后自成才动减少卧伏不动不食,24-48小时后恢复正常,给药后7天未见死亡,表明杨脂毒性较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频繁遗精

下一篇 小叶杜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