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心叶荆芥

荆芥直立,四棱,基部木质化,被白色短柔毛。对生;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截形,边缘盯粗齿,两面被短柔毛。聚伞花序二歧状分枝苞片短于花萼筒状,花冠白色,下有紫点,长约7.5mm,外面被白色柔毛,上短,先端浅凹,下3裂,中裂,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状;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纤弱,高30-60厘米,钝四棱,有深槽,基部几无槽,被微短柔毛。三角状卵形,长1.5-6.4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或尾状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齿牙齿,近膜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色略淡,两面均被短硬毛或近无毛。由小聚伞花序(有时在上小聚伞花序蝎尾状)组成的复聚伞花序在基部的腋生,在端的组成花序,松苞片,微小,长约2.5毫米。花萼瓶状,被微刚毛,时长约4毫米,直径0.5-1毫米,纵肋十分隆起,萼齿披针,5枚近相等,其长约为花萼全长的1/4。花冠紫色,约为萼长之二倍,外被短柔毛,面无毛,冠筒基部直径约0.8毫米,其狭窄部分超出萼长1/2,急骤扩展成长宽3毫米的冠檐,上短,长仅1.2毫米,2浅裂,下较长,中裂,长约2.5毫米,宽约3.2毫米,边缘波状雄蕊4,后对在上下。花柱伸出上外。花盘极小。子房无毛。坚果卵状三棱,长0.8毫米,径0.6毫米,深紫褐色,无毛。、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

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南部;生于低平地区的亚热带灌丛中,海拔130-650米。模式标本采白广东北部(?)。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为植物荆芥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Nepeta cataria L.

采收和储藏:7-9月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荆芥、假苏、山藿香、小荆芥西藏土荆芥樟脑草、 荆芥、似荆芥

【药理作用】含挥发油,可作芳香或驱,咀嚼其,可治牙痛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治】疏风清热;活外感风热头痛咽痛麻疹透发不畅;吐血;衄外伤;跌打肿痛;疮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服: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

【摘录】 《中华本草》

化学成份

含多种成分:荆芥酸(nepetalic acid),荆芥酯(nepetalacto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荆芥酐(nepetaic anhydride),9-表荆芥酯(9-epinepetalactone),二氢荆芥酯(dihydronepetalactone),异二氢荆芥酯(isodihydronepetalactone),荆芥酮酸甲酯(methyl nepetonate),异荆芥酯(isonepetalactone), 丁香油酚(eugenol),5,9-去氢荆芥酯(5,9-dehydronepetalactone),4αS,7S,7αR-荆芥酰胺(4αS,7S,7αR-2-nepetalactam),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八氢-4,7-二甲基-1-氧代环戊烷[C]吡喃-3-基)荆芥酰胺[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octahydro-4,7-dimethyl-1-oxocyclopenta[C]pyran-3-yl)nepetalactam]和假荆酸甙(nepetariaside)。

咖啡酰丙醇二酸(caffeoyltartronic acid),荆芥酯甙(nepetaside), 猕猴碱(actinidine),1,5,9-表去氧马钱子甙酸(1,5,9-epideoxyloganic acid)。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血红蛋白尿

下一篇 心叶秋海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