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旋复花

旋复花 旋复花(拉丁:Inula japonica Thunb),菊菊科旋复花植物。它们分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属于多年生草本,具纵棱,绿色或微带紫红色。互生,、椭披针或窄长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生,呈伞房状排列。瘦果,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旋覆花性喜阳光,根系发达,抗病虫,耐、耐干旱、耐土壤贫瘠。又:驴儿草、百草......
目录

形态特征

:驴儿草、百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具纵棱,绿色或微带紫红色。互生,、椭披针或窄长,长6~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狭,有时呈小、半抱全缘或具细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糙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糙伏毛。

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生,呈伞房状排列,直径3~4厘米;花序梗被白毛:近花序处通常有1披针苞片,被柔毛;总苞,长8~10毫米,直径1~1.8厘米,总苞数层,外层披针层线状披针线形,干膜质,外面被毛或仅具缘毛;花托微凸;1层,黄色,雌性,花冠先端3浅裂,基部两侧稍连管状雌蕊1,子房下位,具棱,被白色短硬毛,花柱线形柱头2裂;管状两性,位于花序的中央。

花冠先端5齿裂,裂卵状三角雄蕊5,聚药,丝分离而短,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

主要品种

线旋覆花

线旋覆花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体近无毛或被疏柔毛。

互生,线状披针线形,长6~12厘米,宽6~12毫米,先端尖,基部稍抱,边缘反卷,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

头状花序生,分枝多,呈伞房状排列,花序直径1.5~2厘米;苞片披针总苞总苞3层,外层披针面2层线状披针线形,光滑或微被缘毛;1层,黄色花冠先端3裂,下部连管状雌蕊1;管状先端5齿裂,雄蕊5,雌蕊1。

瘦果端践,具棱,被白色疏硬毛,冠毛白色期6~9月。果期7~10月。生长于山坡、路旁或田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旋覆花

旋覆花,又:毛旋覆花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密被细毛及白色绵毛。互生,叶片或卵状披针,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抱全缘或具微锯齿,下面密被糙伏毛。头状花序少数,生,呈伞房状排列,花序直径3~5厘米:花序梗密被白色绵毛或细毛;苞片披针,被毛:总苞,直径13~22毫米,总苞4层,外层线状披针线形,外面密被白色细毛或绵毛;1层,花冠先端3齿裂,基部连管状雌蕊1:管状先端5裂,裂三角状卵形雄蕊5,雌蕊1。

瘦果,有棱,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期7~10月。果期8~11月。生长于溪沟旁或山野间。分布东北、华北及新疆青海等地。以上三种植物旋复花),全草(金沸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炮制加工

旋覆花:拣净杂质,除去梗,筛去泥土。

旋覆花:取净旋覆花,加炼熟蜂蜜水少许,拌匀,稍焖,用文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凉透。(每旋覆花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性味归经

咸,温。

①《本》:味咸,温。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本草衍义》:味甘苦辛。

①《纲》:手太阴、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膀胱

③《本草新编》:入,大、小肠

生长习性

旋覆花性喜阳光,根系发达,抗病虫,耐、耐干旱、耐土壤贫瘠。

分布范围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

主要价值

药材信息

【释】:金沸草、金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咸、温、有小毒

治】:

1、中壅滞。用旋复花洗净,过,研细,加炼蜜和成子,如梧子大。夜卧时以汤送下五至十

2、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因生过癣后不能复生)。用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风等分为末,洗净患处,以油调涂。

3、后生疮(月食疮)。用旋复花烧过研细。以羊油调涂患。

旋复花(《本》)

【异】:蕧、盗庚(《尔雅》),戴椹(《本》),天蕊(侯宁极《药谱》),金钱(《本草图》),野油(《小儿卫生总微论》),滴滴金、夏菊(《纲》),金钱菊(《史》),艾菊、迭罗黄(《群芳谱》),满天星(《岭南采药录》),六月菊(《岭县志》),黄熟(《南京民间药草》),水葵、金盏(《贵州民间方药集》),复(《新疆药材》),小黄(《河北药材》),猫、驴(《山东中药》),金沸、伏、全福(《上海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var. chinensis (Rupr.) Reg.)、线旋覆花(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或大旋或大旋复花(Inula britannica L.)等的头状花序

【采集】:夏、秋采摘即将放的花序,晒干。

药材

头状花序呈扁球,有时落,直径8~15毫米(线旋复花较小,4~10毫米)。

底部有4层(线旋复花3层)浅灰绿色、膜质的总苞,有时残留花梗

外缘1层黄色,长约1厘米,先端3齿裂,多卷;中央管状密集,花冠5齿裂,子房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约5毫米(线旋复花长约3毫米),质柔软,手捻易

微弱,味微苦咸。以朵大、金黄色、有白绒毛,无梗者为佳。

河南、江苏、河北浙江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在部分地区尚有将旋复花其它植物头状花序旋复花用,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用的是齿旋复花,其干花序略呈球,直径7~12毫米。

总苞灰绿色,被白色茸毛。

1层,黄色或淡棕色,有时落;管状密集中央,子房上的冠毛多数退化,留下鳞片状残迹,质硬。

云南贵州有些地区用的是水朝阳(参见水朝阳条),其干花序的直径8~14毫米。

子房上的冠毛15~20条,长约3毫米。

湖北、贵州有些地区用的是湖北朝阳,其干花序略呈半球,不易落,直径1~2厘米。

总苞黄绿色或绿色,被白色短毛。

1层,细长,长可达2厘米,黄色或淡棕色;中央为管状冠毛5~10条,长约2毫米。

功用

消痰下气,软坚,水。

治胸中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漆,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①《本》:,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热,补中,下气

②《录》:消胸上结,唾如漆,水,膀胱留饮湿痹,皮间死肉,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③《药性论》:肋胁,下水肿膀胱宿水,去逐大,止呕逆不下食。

④《日华子本草》:明,治头风,通血脉

⑤《汤液本草》:发汗吐下后,噫气不除者宜此。

⑥《滇南本草》:祛头风寒,止太阳、阳明头疼,阳明乳汁不通。(治)乳岩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疾疼痛、祛、隐涩羞明怕日,伤风热咳嗽、老,走经络,止面疼,利小便,治单腹胀肿痛。

⑦《医入门》:逐水消痰,止呕噎。

⑧《南京民间药草》:和苗,祛湿拔毒、消肿,水洗患处。

【用法与用量】服:汤(包煎或滤去毛),7.5~15克;或入

外用:水洗,研末干撒或调

【宜忌】

①《本草衍义补遗》: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

②《本逢原》: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

植物研究

成分

旋覆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酯化物大旋覆花素和旋覆花素。

含槲皮素、异槲皮素、咖啡酸、绿原酸、菊糖及蒲公英甾醇等多种甾醇。

西研究

旋覆花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无显著利尿作用。

绿原酸为咖啡酸与奎宁酸的缩物,遇蓝色,与鞣质相似,以前曾咖啡鞣酸,但与鞣质不同,不沉淀蛋白质,故无收敛作用。

咖啡酸与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能被蛋白质灭活。

绿原酸与咖啡因相似,服或腔注射,可提高大的中枢兴奋性。

绿原酸与咖啡服,可增加人中盐酸的分泌量,并能使搏变慢,而奎宁酸则不能。

绿原酸能显著增加大、小小肠的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皆可增强大子宫的张力,此作用可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不能影响之。

咖啡酸、绿原酸还可增进大胆汁分泌。

在离体兔回肠标本上,绿原酸能增强上腺素的作用;但对上腺素的升高糖作用、预防大蛋清性足浮肿等皆无影响。

中医认为:“众皆升,旋复独降。”很多都能够往面上走,起到美容的功效,唯独旋复花除外。

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绿原酸的植物的尘埃后(如在咖啡厂中),可发生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后可小肠分泌物的作用,变为无致敏性物质,故试验致敏原时,宜用皮法而不用服法。

咖啡酸尚有灭活硫胺(维生素B1)的作用。

绿原酸毒性很小,幼大服半效致死量大于1克/公斤,腔注射大于0.25克/公斤。

同属植物Inula royleana含生物碱,能抑制呼吸、降压、松弛平滑,并有箭毒样作用,但无抗菌作用。

中医实用选

①治伤寒中脘有,令人壮热,项筋紧急,时发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痛为异: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半夏一两(洗,姜汁浸),赤芍药二两,细辛一两,甘草一两(),旋复花三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枣子一枚,同至六分,去滓,热服,未知再服。(《类活人书》金沸草)

②治积年上气旋复花(去梗,)一两,皂荚(,去皮、子)一两一分,大黄(锉、)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梧桐子大。每服十至十五,温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旋复花)

③治肝着,亦治妇人半产漏下:旋复花三两,葱十四。新绛少许。以水三升,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旋复花汤)

④治痰饮在胸呕不止,粳者:旋复花半夏茯苓青皮。水服。(《产科发蒙》旋复半夏汤)

⑤治呕逆,饮食不下,头昏闷:旋复花枇杷叶川芎细辛茯苓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

姜、枣水服。(《妇人旋复花汤)

⑥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鞕,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赭石一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斗,取六升,去滓,再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旋复代赭汤)

⑦治湿痰饮上攻,头眩胀眵蔑:旋复花天麻甘菊等分。为末,每晚服二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小便不,因痰饮者:旋复花一握,捣汁,和生白服。(《本草汇言》)

⑨治单腹胀:旋复、鲤鱼。将肠去净,药入服。小便利,肿胀即消。

⑩治牙痛旋复花为末,搽上,良久,去其涎,疼止。

⑾治乳岩乳痈旋复花二钱,蒲公英一钱,甘草八分,白芷一钱,青皮一钱。水,水服。(⑨以下出《滇南本草》)

⑿治月食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濒湖集简》)

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旋复花水,去头,亦走之药也。

②《纲》:旋复所治诸病,其功只在水、下气、通血脉尔。

③《本草发明》:旋复花消痰导饮、结利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水饮自定也。又治头风,毕竟痰饮结滞而生风热,此能之,头自清也。

④《本草疏》:旋复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录》加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故,胁下满;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热,及消胸上结,唾如漆,水,膀胱留饮湿痹,皮间死中眵蔑,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健,健则能运又统故也。

⑤《本草汇言》:旋复花消痰逐水,利之药也。,胁下虚满,胸中结噫气,或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症。大抵此微咸以软坚鞕。性利以下气水,实消伐之药也。《本草》有定惊悸、补中气之说,窃思心包之间,往往令人病惊,旋复破逐饮,痰饮去则胞清净而无碍,五志自宁,惊悸安矣。又饮消则健,健则能运饮食,中气自受其益而补养矣。又:童峰云,若热,则多烦热湿痰,则多倦怠软弱;,则多瘫痪奇症;惊,则多痛癫疾;冷,则多骨痹痿疾;饮,则多胁痛痛;食积,则多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变见,用旋复花虚实热,随加入,无不应手获效。

⑥《本草正》:旋复花,降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湿热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

⑦《本草正义》:旋复花,其治当以泄风寒,疏通为专。《录》治湿痹,皮间死肉,通血脉,宗?#93;去头,皆其轻疏泄之功也。以治风寒喘嗽,,最是正法。或谓旋复花者,不宜早用,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扬之性本能上升。且《本》明谓其温,寇宗?#93;又以为辛,则疏,正其专职。若其结泄水,下气降逆等治,则类皆沉重下达之义,颇嫌其与轻扬之本性,不甚符《本》,旋复花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而未必皆用其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禀赋使然,不容混。且则质重,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复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乃今人恒用其,而并不用,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物性之真旨也。且其,疏泄之力亦猛,宜于饮,而不宜于热,石顽已谓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误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轻杨,升泄太过.正与降之理相反。惟其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固非专以升见长。若但以逐水湿为治,似不如兼用其较为近理,《录》称其湿,其意可晓然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髂骨角增大

下一篇 脐尿管残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