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尿渗透压下降

尿渗透压亦称尿渗量,是反映单位容积尿中溶质分子和离子的颗粒数。尿渗透压下降反映远端小管的浓缩功能减退,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间质性病变及慢性功能衰竭等。(一)发病原因慢性肾盂肾炎常见于女性,有的病人在儿童时期有过急性尿路感染,过治疗,症状消失,但仍有无症状菌尿,到成人时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有些急性肾盂肾炎治愈后,因尿道器械检查后而又激发感染。尿流不畅(如尿道瓣膜、膀胱憩......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慢性肾盂肾炎常见于女性,有的病人在儿童时期有过急性尿路感染,过治疗,症状消失,但仍有无症状菌尿,到成人时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有些急性肾盂肾炎治愈后,因尿道器械检查后而又激发感染。尿流不畅(如尿道瓣膜、膀胱憩室、尿路结石神经原性膀胱等),膀胱输尿管反流也是起反复尿路感染、瘢痕成、功能损害的要原因。革兰阴性菌的尿路感染,可起全身和局部反应,在反复感染的病人中抗体增加,这些抗体大多数为IgG和IgA,IgG抗体可能成抗原抗体复物,并能固定补体,从而造成脏损害。

(二)发病机

如果尿路梗阻、畸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易感因素持续存在,抗菌治疗未能彻底控制急性肾盂肾炎成的肾盂黏膜下的炎症或小脓疡,可留下小瘢痕,梗阻,致使疾病反复发作及慢性迁延。有人认为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病可能有自身免疫参与。有部分病人在急性肾盂肾炎期尿培养发现致病菌,而在以后的慢性进程中,尿培养却再没有致病菌出现,而疾病仍逐渐进入慢性肾盂肾炎。推测感染后,机体产生了抗大肠埃希杆菌的抗体,而组织与这些细菌有共同抗原性。致病菌消失后,这种抗体继续与组织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损害。现已发现有一种小管抗原(Tamm-Horsfall蛋白,称THP),与大肠埃希杆菌有共同的抗原性,抗大肠埃希杆菌的抗体可同时抗小管上皮细胞的THP,这可能与间质的慢性炎症发生有

近代研究发现,任何慢性脏病,一旦出现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都有可能通过细胞因子释放致成组织损伤,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可能与此有

L型细菌的存在使肾盂肾炎的治疗更困难,这些细菌首先由Lister发现,故命L型细菌。其成是由于在抗菌药治疗中或抗体、补体、溶菌酶的作用下,致病菌的胞膜破裂,仅存原浆质,隐藏在质的高渗区继续生存,一般的抗菌药不能将它彻底杀灭。待其生存环境好转,L型细菌又恢复原,继续生长繁殖,使肾盂肾炎复燃,造成病情迁延难治。据调查尿培养阴性的慢性肾盂肾炎中,约20%可找到L型细菌。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有间断性脓尿或血尿。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相同。

2.尿细胞计数近年多应用1h尿细胞计数法,其评判标准:白细胞30万/h为阳性。

3.尿细菌检查可间歇出现真性细菌尿。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相同,尿培养多为阳性。

4.常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轻度降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5.功能检查可出现持续功能损害:

浓缩功能减退,如夜尿量增多,晨尿渗透压降低;

②酸化功能减退,如晨尿pH增高,尿HCO3-增多,尿NH4减少等;③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酐增高等。

影像检查

1.X线检查KUB平可显示一侧或双侧脏较正常为小。IVU可见两大小不等,外凹凸不平,盏、肾盂可变,有扩张、积水现象,实质变薄,有局灶的、粗糙的皮质瘢痕,伴有邻近小盏变钝或呈鼓槌状变。有时显影较差,输尿管扩张。膀胱排尿性造影部分患者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此外还可发现有尿流不畅、尿路梗阻结石、肿或先天性畸等易感因素。

2.放射性核素扫描可确定患者功能损害,显示患较小,动态扫描还可查出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镜检查可能发现在患侧输尿管有炎症改变,输尿管插管受阻,静注射靛胭脂实患功能减弱。

3.活检光镜检查可见小管萎缩及瘢痕成,间质可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急性发作时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小球可正常或轻度小球周围纤维化,如有长期压,则可见小球毛细管壁硬化小球囊原沉着。

鉴别诊断

尿比重降低:尿比重测量用于估计脏的浓缩功能,但确度差,受影响因素多。其测定值仅供参考。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尿蛋白微量~+++不等。尿中常有红细胞及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急性发作期有明显血尿或肉眼血尿

尿比重增高:尿比重测量用于估计脏的浓缩功能,但确度差,受影响因素多。其测定值仅供参考。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急性肾炎等。蛋白尿轻重不一(1~3g/d),都有镜下血尿,红细胞呈多性、多样性,有时可见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小管上皮细胞。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可阳性。血尿素氮及酐可有一过性升高,清总补体(CH50)及C3下降,多于8周恢复正常,可有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

尿原增高:尿原是由结红素转化而来的。结红素在小肠下部和结肠中,肠道细菌的作用而红素过几个阶段的还原作用成为尿原,然后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尿原自肠道被吸收进入门静,其中大部分被细胞摄取再排入肠液中(肠环),一部分从门静进入体环,自尿中排出。多种因素可起尿原增高。

尿淀粉酶升高:发生腺炎等疾病时,由于组织出现炎症等病变,淀粉酶会进入液并从尿中排出,使患者淀粉酶升高并在尿液中检出淀粉酶淀粉酶测定,这是诊断急性腺炎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但并不是特异的诊断法。在发病早期,管有栓塞以及某些出坏死性腺炎时,由于组织的严重破坏,则可不增高。有时休克急性功能衰竭、肺炎腮腺炎、溃疡病穿孔以及肠道和道感染的情况下,淀粉酶也可增高。因此,有淀粉酶增高时,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排除非腺疾病所起的淀粉酶增高,才能诊断为急性腺炎。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有间断性脓尿或血尿。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相同。

2.尿细胞计数近年多应用1h尿细胞计数法,其评判标准:白细胞30万/h为阳性。

3.尿细菌检查可间歇出现真性细菌尿。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相同,尿培养多为阳性。

4.常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轻度降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5.功能检查可出现持续功能损害:

浓缩功能减退,如夜尿量增多,晨尿渗透压降低;

②酸化功能减退,如晨尿pH增高,尿HCO3-增多,尿NH4减少等;③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酐增高等。

影像检查

1.X线检查KUB平可显示一侧或双侧脏较正常为小。IVU可见两大小不等,外凹凸不平,盏、肾盂可变,有扩张、积水现象,实质变薄,有局灶的、粗糙的皮质瘢痕,伴有邻近小盏变钝或呈鼓槌状变。有时显影较差,输尿管扩张。膀胱排尿性造影部分患者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此外还可发现有尿流不畅、尿路梗阻结石、肿或先天性畸等易感因素。

2.放射性核素扫描可确定患者功能损害,显示患较小,动态扫描还可查出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镜检查可能发现在患侧输尿管有炎症改变,输尿管插管受阻,静注射靛胭脂实患功能减弱。

3.活检光镜检查可见小管萎缩及瘢痕成,间质可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急性发作时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小球可正常或轻度小球周围纤维化,如有长期压,则可见小球毛细管壁硬化小球囊原沉着。

缓解方法

1.坚持每天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膀胱尿道。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这是最简便又有效的措施。

2.注意阴部清洁,以减少尿的细菌群,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或呋喃旦啶油膏涂于尿道旁黏膜或会阴部皮肤,以减少上性再发感染。

3.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4.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妇女,应每晚服一个量的抗菌药预防,可任选复方新诺明、呋喃旦啶、阿莫西林或头孢拉啶等药物中一种,如无不良反应,可用至1年以上。如发病与房事有,于性生活后宜即排尿,并服一个量的抗生素,也可减少肾盂肾炎的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尿素廓清障碍

下一篇 佐仓杏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