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代谢亢进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引起尿酸肾病与痛风肾病的病因是血和(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而使持续性尿酸浓度增高的许多因素有:
1.尿酸生成增加
(1)遗传因素:酶基因突变,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
(2)获得性因素:骨髓增生异常、高嘌呤摄取、过度肥胖和高三酰甘油血症、饮食果糖含量过高、饮料酒精含量过高、运动。
2.尿酸排泄减少
(1)遗传因素:尿酸排泄或排泄分数减少。
(2)获得性因素: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水杨酸盐、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血管紧张素和加压素、血浆容量减少、高血压和过度肥胖。
3.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是三氧化嘌呤,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食物中嘌呤经酶的分解产生尿酸。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的原因中以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活性下降,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PRPP)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酶(XO)活性升高最重要。HGPRT缺 乏时次黄嘌呤、鸟嘌呤不能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体内次黄嘌呤大量转变为尿酸。PRPP合成酶活性升高可提高细胞内PRPP,它是嘌呤转化为尿酸一个关键酶,最终使尿酸生成增加。XO使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和黄嘌呤生成尿酸。
4.尿酸排泄障碍 尿酸在体内没有生理功能,在生理状态下尿酸2/3~3/4由肾脏排出,其余由肠道排出,由肠黏膜细胞泌入肠腔。肠道细菌含有尿酸酶,将其分解为水和氨,所 以在粪便中排出的不是尿酸。当肾功能不全时从肠道排出的略有增多。从肾小球滤过的尿酸几乎全部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尿液中尿酸由肾小管曲部分泌,近已证实肾小管分泌尿酸,而肾小管可再次重吸收。肾脏排泄是调节血尿酸浓度的重要部分。影响肾脏排泄尿酸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有健全的肾单位的代偿,尿酸浓度上升不显著,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不一致,当GFR<10ml/min方产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由于近曲小管对钠的处理功能受损或早期肾血管病变致肾小管尿酸排泄障碍引起高尿酸血症。
(2)血容量减少时,如限制钠盐摄入,利尿药使用和多尿则尿酸清除率降低。当血容量减少,尿流速低于1ml/min使尿酸在近端肾小管S3段内蓄积超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的浓度,可出现返回弥散(back-diffusion)现象。相反,钠盐负荷、抗利尿激素分泌使血容量增加,尿酸清除率上升。
(3)有机酸影响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有机酸从体内排出需借助于肾小管阴离子泵,此时和尿酸进行竞争;或由于有机酸积聚于近端肾小管使其代谢障碍限制了尿酸的分泌。有机酸增多见于酒精中毒、剧烈运动乳酸堆积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代谢失调。
(4)利尿药、抗结核药、阿司匹林、儿茶酚胺等均能影响对尿酸的排泄:利尿药物减少肾小管对尿酸分泌还是增加其重吸收,目前还不清楚。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均能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阿司匹林小剂量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当剂量增加到2~3g时可以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起清除尿酸的 作用。儿茶酚胺影响肾血流量,减少了尿酸的作用。
(5)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慢性铅中毒,尿酸清除率减退较肌酐清除率减退为明显。
体内尿酸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总的尿酸池贮存尿酸1200mg,每天有600~900mg进行交换,每天产生750mg,由肠道分解100~365mg,尿液排出500~1000mg。每天摄入含嘌呤或核苷酸食物,通过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维 持在正常水平。如将正常饮食变为无嘌呤饮食,血尿酸仅下降59.5μmol/L(1mg/dl),因而饮食不是产生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目前采用的尿酸 酶方法检查正常值男性150~380/μmol/L(2.4~6.4mg/dl),女性100~300/μmol/L(1.6~4.8mg/dl)。女性血尿酸水平较男性低的原因可能和妇女雌激素水平或口服避孕药有关。绝经期后女性血尿酸水平和男性相似。体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形式存在,在37℃、pH 为7.4生理条件下尿酸最大溶解度为380μmol/L(6.4mg/dl)。因此不论男性或女性,当血清尿酸值>416/μmol/L(7mg /dl)称为高尿酸血症。
(二)发病机制
由于尿酸在pH为7.4的环境中,95%的尿酸分子以离解形式即尿酸盐离子存在,因此血浆、肾小球滤过液或肾间质中的尿酸是尿酸盐离子。在远端 小管的低pH环境中,绝大部分尿酸以非离解形式出现。当尿液浓缩和pH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无定形的尿酸晶体沉积出现于远端小管或集合管管腔。由于逆流倍增机制,肾皮质和髓质间存在尿酸盐梯度,在有足够尿酸盐浓缩的髓质,尿酸形成单盐-水化合物或尿酸盐结晶,形态是针形的,即引起以痛风石为特征的巨细胞反应。X线研究已证实肾脏内存在两种结晶:
1.针形的尿酸单盐-水化合物结晶,出现在肾髓质,能引起显微痛风石反应。
2.尿酸结晶,显微镜下为无定形物质,出现在小管管腔,能引起小管阻塞和急性肾功能减退。
已观察到小管细胞与尿酸盐或尿酸晶体发生作用,其部分作用是吸收小管腔内晶体。有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晶体实际上能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肾间质。按照这些研究结果,尿酸盐或尿酸晶体能形成病灶核,导致显微痛风石形成。
同时使用尿酸酶抑制剂、草酸和尿酸负荷所做的动物实验,肯定了临床所观察到的肾脏尿酸过量排泄能导致肾内晶体沉积而引起肾损害。
诊断
确定高尿酸血症是合成过多或排泄障碍需查尿酸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或尿中尿酸浓度及尿中尿酸酐浓度。尿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之比:5%以下为尿酸排泄障碍,5%~12%为混合型,即既有尿酸生成增多又有尿酸排泄障碍,12%以上为尿酸合成过多。尿中尿酸浓度、尿中尿酸酐浓度之比:0.4%~0.5%为尿酸排泄障碍;0.4%~0.8%为混合型,0.8%以上为尿酸合成过多。尿酸合成过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为尿酸合成过度,酶缺陷;继发性则见于血液病、肿瘤、烧伤等体内大量分解核酸的结果。排泄障碍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为特发性或遗传性;继发性则多见于肾功能障碍、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酸中毒等;另外,混合型多见于嗜酒、高嘌呤、高热量饮食、剧烈运动之后、肥胖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患者,常发作痛风性关节炎或有痛风结节、尿酸性尿路结石者;
(3)血中尿酸酸增高,男〉420umol/L,女〉360umol/L,尿酸酶法。
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尿酸性肾病约60%合并有尿路感染,尤其是尿酸结石梗阻引起感染者更为常见,但慢性肾盂肾炎血尿酸正常,有助于鉴别。
肾结石可由尿路感染异物、水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尿酸结石是其中一种,但有高尿酸血症,与其他结石形成原因不同,且X线检查尿酸结石不显影。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可伴有高尿酸症,但其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的发生先于肾小管功能障碍,无痛风病史,很少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而尿酸性肾病 病变在肾间质髓质,肾小管功能障碍先于肾小球功能障碍,血尿酸和血肌酐升高不成比例,血尿酸/血肌酐>2.5(单位为mg/dl)24h尿酸排出量增加, 且常伴有尿酸结石及严重关节病变或痛风石。
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少尿、无尿及迅速发生的氮质血症为特征,与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初期24h尿酸排出量增加,尿检有多 形结晶伴有脓尿、血尿,其尿尿酸和肌酐之比>1,而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之尿尿酸和肌酐之比<0.9,有鉴别意义。
肾盂肿瘤临床以血尿,腰痛,腰或上腹部包块,部分病人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为临床表现,X线尿路造影肾不显影,肾盂盏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其密度不均。若肾 盏漏斗部梗阻,则表现为肾小盏扩张,与肾孟肾盏的尿酸结石在X线造影上易混淆。但尿酸结石出现之充盈缺损边缘光滑,与肾盂肾盏形态相似,构成“铸型”缺损 区,但无弧形压迹征象,以资鉴别。
确定高尿酸血症是合成过多或排泄障碍需查尿酸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或尿中尿酸浓度及尿中尿酸酐浓度。尿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之比:5%以下为尿酸排泄障碍,5%~12%为混合型,即既有尿酸生成增多又有尿酸排泄障碍,12%以上为尿酸合成过多。尿中尿酸浓度、尿中尿酸酐浓度之比:0.4%~0.5%为尿酸排泄障碍;0.4%~0.8%为混合型,0.8%以上为尿酸合成过多。尿酸合成过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为尿酸合成过度,酶缺陷;继发性则见于血液病、肿瘤、烧伤等体内大量分解核酸的结果。排泄障碍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为特发性或遗传性;继发性则多见于肾功能障碍、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酸中毒等;另外,混合型多见于嗜酒、高嘌呤、高热量饮食、剧烈运动之后、肥胖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患者,常发作痛风性关节炎或有痛风结节、尿酸性尿路结石者;
(3)血中尿酸酸增高,男〉420umol/L,女〉360umol/L,尿酸酶法。
预防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起初大都无任何症状,但部分可演变而诱发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及尿酸肾病,该病也与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明显相关。高尿酸血症的营养治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避免过胖是防止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环节。
1、低脂肪饮食: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多数伴有高脂血症,且高脂饮食可由于外源性脂肪利用亢进,故应采用低脂肪饮食。
2、蛋白质:高蛋白质饮食可导致内源性嘌呤合成增高,可能增加尿酸的前体,故应限制。
3、碳水化合物:适量碳水化合物可防止组织分解代谢产生酮体,使尿酸清除率和排泄量增加,应作 为热能的主要来源。高尿酸血症是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高尿酸血症的膳食治疗最主要是:禁用高嘌呤食物,限制嘌呤食物,减少外源性核蛋白,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出。 酒、饮料是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所以要尽量少用。
适量食盐,避免辛辣。中老年人尿酸水平有随嗜盐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鉴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 压、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故提倡适量食盐(≤6克/天)。另外,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应避免食用辛辣味浓烈的食 物。 其他高尿酸血症者应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特别是高钾、低钠的碱性蔬菜,既有利尿作用,又能促进尿酸盐溶解和排泄。最后,高尿酸血症病人应多饮水,稀释尿液,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为防止尿液浓缩,可在睡前或半夜饮水。
"hasImageCarousel":null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