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尿酸代谢亢进

尿酸代谢亢进是由于高尿酸血症起的。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常累及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结石成。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 由于酶缺陷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压病、动脉......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起尿酸肾病痛风肾病病因和(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而使持续性尿酸浓度增高的许多因素有:

  1.尿酸生成增加

  (1)遗传因素:酶基因突变,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

  (2)获得性因素:骨髓增生异常、高嘌呤摄取、过度肥胖和高三酰甘油血症、饮食果糖含量过高、饮料含量过高、运动。

  2.尿酸排泄减少

  (1)遗传因素:尿酸排泄或排泄分数减少。

  (2)获得性因素: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水杨酸盐、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管紧张素和加压素、浆容量减少、压和过度肥胖

  3.源性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是三氧化嘌呤,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物,食物中嘌呤酶的分解产生尿酸。源性尿酸生成过多的原因中以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活性下降,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PRPP)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酶(XO)活性升高最重要。HGPRT缺 乏时次黄嘌呤、鸟嘌呤不能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体次黄嘌呤大量转变为尿酸。PRPP成酶活性升高可提高细胞PRPP,它是嘌呤转化为尿酸一个键酶,最终使尿酸生成增加。XO使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和黄嘌呤生成尿酸。

  4.尿酸排泄障碍 尿酸在体没有生理功能,在生理状态下尿酸2/3~3/4由脏排出,其余由肠道排出,由肠黏膜细胞泌入肠腔。肠道细菌含有尿酸酶,将其分解为水和氨,所 以在粪便中排出的不是尿酸。当功能不全时从肠道排出的略有增多。从小球滤过的尿酸几乎全部由近端小管重吸收,尿液中尿酸由小管部分泌,近已小管分泌尿酸,而小管可再次重吸收。脏排泄是调血尿酸浓度的重要部分。影响脏排泄尿酸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慢性功能不全早期有健全的单位的代偿,尿酸浓度上升不显著,与小球滤过率降低不一致,当GFR<10ml/min产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原发性压病人,由于近小管对钠的处理功能受损或早期管病变致小管尿酸排泄障碍高尿酸血症

  (2)容量减少时,如限制钠盐摄入,利尿药使用和多尿则尿酸清除率降低。当容量减少,尿流速低于1ml/min使尿酸在近端小管S3段蓄积超过小管周围毛细管中的浓度,可出现返回弥(back-diffusion)现象。相反,钠盐负荷、抗利尿激素分泌使容量增加,尿酸清除率上升。

  (3)有机酸影响小管对尿酸的排泄:有机酸从体排出需借助于小管阴离子泵,此时和尿酸进竞争;或由于有机酸积聚于近端小管使其代谢障碍限制了尿酸的分泌。有机酸增多见于中毒、剧烈运动乳酸堆积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代谢失调。

  (4)利尿药、抗结核药、阿司匹林儿茶酚胺等均能影响对尿酸的排泄:利尿药物减少小管对尿酸分泌还是增加其重吸收,前还不清楚。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均能抑制小管分泌尿酸。阿司匹林量抑制小管分泌尿酸,当量增加到2~3g时可以抑制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起清除尿酸的 作用。儿茶酚胺影响流量,减少了尿酸的作用。

  (5)可抑制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慢性中毒,尿酸清除率减退较酐清除率减退为明显。

  体尿酸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总的尿酸池贮存尿酸1200mg,每天有600~900mg进交换,每天产生750mg,由肠道分解100~365mg,尿液排出500~1000mg。每天摄入含嘌呤或核苷酸食物,通过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维 持在正常水平。如将正常饮食变为无嘌呤饮食,血尿酸仅下降59.5μmol/L(1mg/dl),因而饮食不是产生高尿酸血症要原因。前采用的尿酸 酶法检查正常值男性150~380/μmol/L(2.4~6.4mg/dl),女性100~300/μmol/L(1.6~4.8mg/dl)。女性血尿酸水平较男性低的原因可能和妇女激素水平或避孕药有绝经期后女性血尿酸水平和男性相似。体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式存在,在37℃、pH 为7.4生理条件下尿酸最大溶解度为380μmol/L(6.4mg/dl)。因此不论男性或女性,当清尿酸值>416/μmol/L(7mg /dl)称为高尿酸血症

  (二)发病机

  由于尿酸在pH为7.4的环境中,95%的尿酸分子以离解式即尿酸盐离子存在,因此浆、小球滤过液或间质中的尿酸是尿酸盐离子。在远端 小管的低pH环境中,绝大部分尿酸以非离解式出现。当尿液浓缩和pH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无定的尿酸晶体沉积出现于远端小管或集管管腔。由于逆流倍增机制,皮质和质间存在尿酸盐梯度,在有足够尿酸盐浓缩的质,尿酸成单盐-水化物或尿酸盐结晶,态是针的,即起以痛风石为特征的巨细胞反应。X线研究已存在两种结晶:

  1.针的尿酸单盐-水化物结晶,出现在质,能起显微痛风石反应。

  2.尿酸结晶,显微镜下为无定物质,出现在小管管腔,能起小管阻塞和急性功能减退。

  已观察到小管细胞与尿酸盐或尿酸晶体发生作用,其部分作用是吸收小管腔晶体。有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晶体实际上能通过上皮细胞进入间质。照这些研究结果,尿酸盐或尿酸晶体能成病灶核,导致显微痛风成。

  同时使用尿酸酶抑制、草酸和尿酸负荷所做的动物实验,肯定了临床所观察到的脏尿酸过量排泄能导致晶体沉积而损害。

诊断

  确定高尿酸血症成过多或排泄障碍需查尿酸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或尿中尿酸浓度及尿中尿酸酐浓度。尿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之比:5%以下为尿酸排泄障碍,5%~12%为混型,即既有尿酸生成增多又有尿酸排泄障碍,12%以上为尿酸成过多。尿中尿酸浓度、尿中尿酸酐浓度之比:0.4%~0.5%为尿酸排泄障碍;0.4%~0.8%为混型,0.8%以上为尿酸成过多。尿酸成过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为尿酸成过度,酶缺陷;继发性则见于液病、肿烧伤等体大量分解核酸的结果。排泄障碍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为特发性或遗传性;继发性则多见于功能障碍、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酸中毒等;另外,混型多见于嗜、高嘌呤、高热量饮食、剧烈运动之后、肥胖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患者,常发作痛风关节炎或有痛风、尿酸性尿路结石者;

  (2)尿和功能检查呈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3)中尿酸酸增高,男〉420umol/L,女〉360umol/L,尿酸酶法。

  (4)急性尿酸性肾病见于恶性肿化疗中,常表现为急性肾衰

鉴别

1.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而尿酸性肾病约60%并有尿路感染,尤其是尿酸结石梗阻起感染者更为常见,但慢性肾盂肾炎血尿酸正常,有助于鉴

  2.结石

  结石可由尿路感染异物、水电解质紊乱等原因起,尿酸结石是其中一种,但有高尿酸血症,与其他结石成原因不同,且X线检查尿酸结石不显影。

  3.慢性功能衰竭

  慢性功能衰竭时可伴有高尿酸症,但其病变要在小球,小球滤过功能障碍的发生先于小管功能障碍,无痛风病史,很少发生痛风关节炎,而尿酸性肾病 病变在间质质,小管功能障碍先于小球功能障碍,血尿酸和酐升高不成比例,血尿酸/酐>2.5(单位为mg/dl)24h尿酸排出量增加, 且常伴有尿酸结石及严重关节病变或痛风石。

  4.急性功能衰竭

  急性功能衰竭以少尿无尿及迅速发生的氮质血症为特征,与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初期24h尿酸排出量增加,尿检有多 结晶伴有脓尿、血尿,其尿尿酸和酐之比>1,而其它原因起的急性肾衰竭之尿尿酸和酐之比<0.9,有鉴意义。

  5.肾盂

  肾盂临床以血尿痛,部包块,部分病人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为临床表现,X线尿路造影不显影,肾盂不规则充盈缺损,其密度不均。若 盏漏斗部梗阻,则表现为小盏扩张,与盏的尿酸结石在X线造影上易混淆。但尿酸结石出现之充盈缺损边缘光滑,与肾盂态相似,构成“铸型”缺损 区,但无弧压迹征象,以资鉴

确定高尿酸血症成过多或排泄障碍需查尿酸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或尿中尿酸浓度及尿中尿酸酐浓度。尿清除率、尿酸酐清除率之比:5%以下为尿酸排泄障碍,5%~12%为混型,即既有尿酸生成增多又有尿酸排泄障碍,12%以上为尿酸成过多。尿中尿酸浓度、尿中尿酸酐浓度之比:0.4%~0.5%为尿酸排泄障碍;0.4%~0.8%为混型,0.8%以上为尿酸成过多。尿酸成过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为尿酸成过度,酶缺陷;继发性则见于液病、肿烧伤等体大量分解核酸的结果。排泄障碍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为特发性或遗传性;继发性则多见于功能障碍、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酸中毒等;另外,混型多见于嗜、高嘌呤、高热量饮食、剧烈运动之后、肥胖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患者,常发作痛风关节炎或有痛风、尿酸性尿路结石者;

  (2)尿和功能检查呈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3)中尿酸酸增高,男〉420umol/L,女〉360umol/L,尿酸酶法。

  (4)急性尿酸性肾病见于恶性肿化疗中,常表现为急性肾衰

预防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起初大都无任何症状,但部分可演变而诱发急性关节炎、痛风石、结石及尿酸肾病,该病也与肥胖症、压、冠病明显相高尿酸血症养治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理膳食,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高尿酸血症的相危险因素,避免过胖是防止高尿酸血症痛风的重要环

  1、低脂肪饮食: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多数伴有高脂血症,且高脂饮食可由于外源性脂肪利用亢进,故应采用低脂肪饮食。

  2、蛋白质:高蛋白质饮食可导致源性嘌呤成增高,可能增加尿酸的前体,故应限制。

  3、碳水化物:适量碳水化物可防止组织分解代谢产生酮体,使尿酸清除率和排泄量增加,应作 为热能的要来源。高尿酸血症是体核酸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高尿酸血症的膳食治疗最要是:用高嘌呤食物,限制嘌呤食物,减少外源性核蛋白,以降低清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出。 、饮料是高尿酸血症的相危险因素,所以要尽量少用。

  适量食盐,避免辛辣。中老年人尿酸水平有随嗜盐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意义。但鉴于高尿酸血症与高 压、心血管疾病密切相,故提倡适量食盐(≤6克/天)。另外,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应避免食用辛辣味浓烈的食 物。 其他高尿酸血症者应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特是高钾、低钠的碱性蔬菜,既有利尿作用,又能促进尿酸盐溶解和排泄。最后,高尿酸血症病人应多饮水,稀释尿液,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结石成。为防止尿液浓缩,可在睡前或半夜饮水。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杏花

下一篇 尿胆红素阴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