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概况
犀角即犀牛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犀角有纹丝,而且较直,较粗。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为鱼籽状纹,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互不粘连,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和雕刻材料。>
【异名】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印度犀又名: 独角犀(《纲目》)、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药用部位】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
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
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
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
四肢粗壮,均3趾。
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
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
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
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
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
上唇不突出。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
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
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药材】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
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
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
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
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
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
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
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
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
味稍浊。
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类等。
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3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
其分子数比值为1:5:12,因此它与羊毛、牛角等相似,主要属于优角蛋白。
近来在医疗上常用价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进了对于两种角的成分研究。
简单地说,两种角都含胆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碱性肽类的组成氨基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无之。
犀角煎液,执行纸上电泳,在阳极侧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阳性点两个,经水解后,有半胱氨酸。
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20种酸。
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的影响犀角水煎剂对正常及衰弱的离体蟾蜍、兔心脏及蟾蜍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犀角对犬、家兔的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此种血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心脏和血管的综合作用。
对蟾蜍下肢灌流先表现短暂的收缩而后扩张。
②解热作用犀角与广角对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水牛角混悬剂及水牛角注射液对牛乳发热之家兔亦无明显解热作用。
③其他作用犀角及牛或羊角、猪蹄爪甲煎剂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
对家兔白细胞总数在减少后急剧上升。
④从离体心脏、肠管、兔血压、解热、血象、抑菌等实验的初步试验结果,有人认为牛羊角及猪蹄爪甲与犀角的作用基本相似。
另谓犀角以生理盐水浸煮后,对离体蛙心在短暂的抑制后有兴奋作用(振幅增大,心率无明显改变);家兔静脉注射后血压上升,兔耳血管扩张,离体兔肠及子宫兴奋;对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静脉注射可使体温降至正常;对兔眼有轻度扩瞳作用;小鼠静脉注射30%0.5毫升可出现痉挛、呼吸不整、眼球突出,5分钟内消失,以后呈睡眠状态达5~6小时。
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
杀钩吻、鸩羽、蛇毒。
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
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
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
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
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
【选方】①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
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
凉开水化服,日二次。
小儿减半。
(《温热经纬》神犀丹) ②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二钱(冲磨),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乔心二钱,连心麦冬三钱。
水煎服。
(《温病条辨》清宫汤) ③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一两,黄连(去须)三分,山栀子仁一两半。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犀角汤) ④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两,茵陈二两,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川升麻一两,川芒硝二两。
上药,捣筛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犀角散) 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
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⑥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二两(镑屑生用),桔梗二两(生用)。
上二味,捣罗为散。
暖酒调下二钱匕。
(《圣济总录》生犀散) ⑦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二两。
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
(《古今录验方》) ⑧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半两。
上为粗末。
(《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钱匕,水二大合,服之。
(《广利方》) ⑩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犀角五钱,生甘草五分。
水煎服。
(《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 ⑾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角屑一两川升麻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马牙硝半两,黄柏(锉)半两,黄芩一两。
上药捣筛为散,以水四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两沸,放温,徐徐含咽。
(《圣惠方》犀角煎) ⑿治亦眼肿痛:犀角末半两,秦艽(去苗、土)二两,黄连(去须)、滑石(碎)、马牙硝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出油)半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和匀,以沙糖水一处入药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
(《千金方》)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②《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③《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
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
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
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
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
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④《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
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药材鉴定】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 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 ;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 ~15 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 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 ,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 ,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 ,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纺。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 、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 质较次。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角形长,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 成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②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 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 较浅,多有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 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 细。纵剖面丝绞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变曲。味稍浊。
【古籍考证】
①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 直上。凡犀见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药,惟生者为佳。虽曰屑片,亦是已煮炙,况用悄乎 。又有光犀,其角甚长,文理亦似犀,不堪药用耳。"
②《唐本草》:ZI 是雌犀,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俗谓斑犀,服用为上,然充药不如雄 犀也。"
③《本草图经》:"犀角,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以文之粗细为贵贱,角之贵 者,皆有通天花文。文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 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断不通;其类极多,足为奇异。波斯呼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 ,言难识别也。凡犀入药者,有黑、白二种,以黑者为胜,其角尖又胜。方书多言生犀,相 承谓未经水火中过者是。"
④《纲目》:"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种。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 水犀出入水中,最为难得,并有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无之。兕犀 即犀之者,亦沙犀,上不一角在顶,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不可入药。盖牯角文大面角文 细也。犀角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眼。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 者为倒透,花中复有花者为重透,并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乌犀纯黑无花 者为下品。"
①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温热经纬》神犀丹)
②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二钱(冲磨),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乔心二钱,连心麦冬三钱。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
③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一两,黄连(去须)三分,山栀子仁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犀角汤)
④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两,茵陈二两,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川升麻一两,川芒硝二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犀角散)
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⑥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二两(镑屑生用),桔梗二两(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二钱匕。(《圣济总录》生犀散)
⑦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二两。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古今录验方》)
⑧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半两。上为粗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钱匕,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犀角五钱,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
【原生形态】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 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参考出处】
入药部位
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炮制方法
地理分布
鉴别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是犀角。请看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图2d)都没有这个特征。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请看图2e牛角底截面。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见图2d左边的)。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
雕刻珍品多
犀牛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产于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十分珍贵,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最长可达30厘米;表面为深棕色,也有浅灰黄色;有较粗的直线纹,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犀角的记载。到商周时,已把犀牛视为“国之宝”,也把犀角称为“物之珍”。犀角中含角质及碳酸钙、磷酸钙和酪氨钙等,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古人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
在南北朝石刻壁画中,尤其是宴饮图中,可以看到达官贵族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的场面。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关于犀角杯的记载,但很少见到实物。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等,还别出心裁,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中,于是,花样众多的犀角杯脱颖而出,且闻名于世。
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代政府的控制,犀角制成的饰物便成了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传,也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而多由竹木牙雕艺人兼工。在文献记载中,只有明代雕刻家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
由于犀角的品种不同,犀角的色泽、外形、大小也有显著的差别,但所有的犀角都有天生凹洼的特性,因此构成了适合于做成容器的特有条件,成为工艺大师雕刻作品时所需要的雏形。这些犀角经过他们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染色、抛光,便成为一件件色泽温润、雕刻精美、形制优雅的工艺精品。有的是利用“天沟”、“地冈”,就势把装饰作为构图融入到凹洼之处;还有的利用犀角本身的粗细材料,截取出不同的段落而随行布势;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质地、色泽等微小变化,做成各式杯、槎、佛等。
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明代莲叶形荷花口犀角杯,就是一件典型的利用材料形状制成的完美艺术珍品。此杯通体黑棕色,杯体做成莲叶形,杯口为荷花状,敞口,杯身为交错环绕的12株荷莲,曲转流畅,枝叶、花苞的弯曲向背略有夸张,底足衬以紫檀木座,堪称明代犀角杯中的精绝之作。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喻为品格高尚的植物,是历代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们热爱的题材,故犀角器中颇多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天津市文物公司2001年春季竞买会上的犀角雕花瓣形《老者观书》杯,是明代犀角雕刻的又一件珍品。杯体形成莲花瓣形,花瓣中间坐一老人,手执书卷,周边刻有水纹浪花,造型别致,镂空精细,人物生动,极为精湛。它在改变犀角形状的制作手法上非常成功,突破了因材施艺的传统做法。
清代犀角雕刻的方式很多,有兽面纹、几何纹、云水纹、龙凤纹等,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2007年北京举办的一场明清犀角雕刻专场拍卖,总计二十多件拍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其中一件清中期犀角雕刻螭龙葡萄杯(题图)创下了18.4万元的高价位。此杯雕作卷曲的葡萄叶状,内壁刻有叶筋和11只昆虫;螭龙探身入杯中,作窥视状;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并伸延至底,用葡萄叶构成杯足。这件作品刀法纯熟,构思巧妙(在清代,葡萄寓意为“多子多福”),透露出时代气息。此场拍卖,将犀角工艺品收藏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