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绣线菊

绣线菊 绣线菊(拉丁:Spiraea Salicifolia L.),柳叶绣线菊蔷薇绣线菊属直立灌木绣线菊株高达2米;披针披针,长4-8厘米;花梗长4-7毫米;苞片披针至线状披针全缘或有少数锯齿,微被细短柔毛;径5-7毫米;花瓣卵形,先端钝,长与宽2-3毫米,红色蓇葖果直立,无毛,沿缝有柔毛,宿存花柱生,倾斜展,宿存萼反折;期6-8月,果期8-9月。......
目录

形态特征

绣线菊直立灌木,高1-2米;条密集,小稍有稜角,黄褐色,嫩具短柔毛,老时落;冬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急尖,有数个褐色鳞片,外被稀疏细短柔毛。叶片披针披针,长4-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密生锐锯齿,有时为重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1-4毫米,无毛。

花序为长或金花序,长6-13厘米,直径3-5厘米,被细短柔毛,朵密集;花梗长4-7毫米;苞片披针至线状披针全缘或有少数锯齿,微被细短柔毛;直径5-7毫米;萼筒钟状;萼片三角面微被短柔毛;花瓣卵形,先端通常钝,长2-3毫米,宽2-2.5毫米,红色雄蕊50,约长于花瓣2倍;花盘,裂呈细齿状;子房有稀疏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直立,无毛或沿缝有短柔毛,花柱生,倾斜展,常具反折萼片期6-8月,果期8-9月。

主要品种

绣线菊齿变种Spiraea salicifoliaL. var.oligodontaYu)叶片全缘或自中部以上疏生极浅锯齿,边缘微被细短柔毛。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生于海拔700米的山脚下水甸旁。

绣线菊齿变种Spiraea salicifoliaL. var.grosseserrataLiou叶缘齿较深,呈缺刻状重锯齿。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生于河岸旁。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蒙古、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欧洲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生长于海拔200-900米的河流沿岸、湿草原、空旷地和山沟中。喜光也稍耐荫,喜温暖湿润的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

繁殖栽培

繁殖

播种繁殖

绣线菊果实为荧果。每年7-9月,当果实变为黄褐色并有少量裂时说明发育成熟,即可采种。剪下果穗,于阴凉通干,待果实沿缝线全部裂,敲打果穗即完成粒。去杂后得到种子,装入布袋或纸袋普通干藏越冬。种子千粒重一般0.05-0.2克,据研究,绣线菊植物种子无明显的休眠习性。种子在初夏成熟期较干时,可以采后即播,可以盆栽也可地播种。播后覆土0.5-1厘米,淋水并覆盖地膜保墒,7-10天即可顺利出土,7天后长出初生。当年生苗高可达30-45厘米。移植一次即可定植,3年左右即可普遍

扦插繁殖

扦插床设置遮阴网。床宽1米,长5米,床底铺15-20厘米马粪,用于保湿,上铺河沙20-30厘米,扦插前浇透底水,喷0.5%高锰酸钾消毒后备用。扦插时间在6月中下旬进以后,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条,长10-15厘米,随采随插于沙床中,插穗只保留部少许子,其余子剪掉,以减少发。插穗插入沙床中,扦插深度为1/3,株3-5厘米,6-10厘米,直插,插后压紧,浇透水,扣上塑料棚。棚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插后头一周每天浇水一次,一周后减少浇水量,半月成愈伤组织,生率95%以上。生后,逐渐撤去塑料膜,进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第二年春季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光照与温度:在这个郑州地区可地越冬。在光照充足及20-25℃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冬季低于-25℃时会发生冻害,甚至导致死亡。

浇水与施肥:栽植前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的肥,深翻树,将肥料土壤拌均匀。栽植后浇透水。绣线菊怕水大,水大易烂,因此平时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绣线菊喜肥,生长盛期每月施3-4次腐熟的饼肥水,期施2-3次磷、钾肥(磷酸二氢钾),秋末施1次越冬肥,以腐热的肥或既肥为好,冬季停止施肥,减少浇水量。

修剪:以春季为好。早春于萌前剪去干枯、过密、病弱枝、老化,使株美观,茂,植株旺盛生长

主要价值

夏季盛红色鲜艳朵,期长,自初夏可至秋初,娇美艳丽,是良好的园林观赏植物和蜜源植物,是理想的植篱材料和观灌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