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蠵龟筒

《*辞典》:蠵龟筒 【出处】《纲》 【拼音】 Xī Guī Tǒnɡ 【】鼋皮(《日华子本草》),蟕蠵壳、蟕蠵甲(《本草图》)。 【称考】 鼊皮(《日华子本草》)、蟕蠵壳、蟕蠵甲(《本草图》)。原动物蠵龟(《纲》),又:灵龟(《尔雅》)、蠵、灵蠵(《汉书》)、觜蠵(《汉书》应劭注)、蚼(《交州记》)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皮及鳞甲。【古籍考】出自《本草纲》①《临海异物志......
目录

基本信息

【古籍考】出自《本草纲》①《临海异物志》:“(蠵龟)其如龟。鳖身,其甲黄点有光,广七、八,长二、三,彼人以乱瑇瑁。肉味如鼋,可食。卵大如鸭卵,正,生食美于鸟卵。”②《山海》 郭璞传:“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原态】蠵龟(《纲》),又:灵龟(《尔雅》),蠵、灵蠵(《汉书》),觜蠵(《汉书》应劭注),鼋鼍(《吴都赋》),蚼(《交州记》),赑屃(《纲》)。

体长达1米余。部及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有对称的鳞片,前鳞为2对。头较大,上颌钩面鳞甲呈平铺状,褐色;颈鳞甲短宽;鳞甲6枚,第6枚最大;肋鳞甲每侧5或6枚,第一枚最小,第3、4枚大,第5枚一般与第6枚相联。幼时部具3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缘鳞甲每侧11枚,鳞甲1对。面呈黄色。四肢均呈扁平之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其侧各有2爪。尾短。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蟹等为食。

本动物的蠵龟血)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沿海一带。

【药理作用】蠵胆汁对小肉瘤-180抑制率为30~50%,艾氏癌实体型为20~30%,对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则无作用。

性味】《纲》:"甘咸,平,无毒。"

【功能治】 ①《日华子本草》:"治疾及中刀箭毒,汁饮。"

②《纲》:"解药毒。"

【摘录】《*辞典》

《中华本草》:蠵龟筒

【出处】出自《本草纲》1.《临海异物志》:(蠵龟)其如龟。鳖身,其甲黄点有光,广七、八,长二、三,彼人以乱瑇瑁。肉味如鼋,可食。卵大如鸭卵,正,生食美于鸟卵。

2.《山海》郭璞传: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拼音】 Xī Guī Tǒnɡ

【英语】 Turtle scales

】鼊皮、蟕蠵壳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及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

主要形态

【原态】蠵龟,体长1100-200cm。头较大,宽约25cm。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头部面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鳞2对,幼体部具3条强棱,成体部无棱。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对手或称角质盾片,呈平铺状排列,颈角1块短宽,椎角6块;第6块最大。肋角每侧5或6块,第1块最小;第3、4块最大。缘角每侧11块。1对较缘角大。甲后缘略呈锯齿状,甲较平坦,每侧甲桥处有下缘角3块。外层的角沿中线两侧成对排列着较小的、胸角依次渐宽;、肛角依次渐狭。四肢扁平呈鳍足状;前肢大,后肢小,侧各有2爪,长成后或具1爪。尾短。棕红色或褐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褐色斑纹,柠檬黄色或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以、蟹及软体动物等为食。7-8月为繁殖,生殖时到沿海沙滩,于晚间产卵在沙坑,每产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径约40mm,1年可产卵2-3次,卵45-60d自然卵化,稚龟即能破壳而出,爬向大海。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药理作用

胆汁对小肉瘤-180抑制率为30-50%,艾氏癌实体型为20-30%,对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则无作用。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治】滋阴潜阳清热解毒气管炎;硬化湿痹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服:,15-30g;或浸酒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洽疾及中刀箭毒,汁饮。

2.《纲》:解药毒。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蠵龟血

下一篇 湿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