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血散薯

血散薯,是华南地区常用草药。是提取颅通定(Rotundine)的原料,商品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块根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无毛。块根近长纺锤或不规则块状,常于地面,直径10~15cm。外皮褐色、粗糙、有许多状小乳突。常带紫红色,折断有红色液汁流出。互生、纸质;叶柄叶片等长或稍长,于叶柄近基部处盾状着生;叶片阔三角状卵形,长、宽均为6~12cm,先端有小突尖,基部平或近, ......
目录

简介

[原植物]

血散薯 金不换、 一滴广东), 山乌龟独脚乌桕广东、广西)。

Stephania dielsiana Y.C.WU(S.sinica auct.sin.non Diels)──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功效:清热解毒瘀止痛

科属分类:防己科

治: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疮痛;肠炎牙痛神经痛;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边、林中、石缝及峭壁上。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用药忌:孕妇服。

血散薯图册

形态特征

草质、落藤本,长2-3米,红色液汁;块根硕大,于地面,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皮孔稍肥壮,常紫红色,无毛。纸质,三角状近,长5-15厘米,宽4.5-14厘米,端有凸尖,基部微至近平,两面无毛;掌状8-10条,向上和平伸的5-6条,网纤细,均紫色叶柄叶片近等长或稍过之。复伞聚伞花序腋生或生于腋生、常具小型短枝上,雄花序1至3回伞状分枝,小聚伞花序有梗,常数个聚于伞梗的末端;雄花萼片6,倒卵形至倒披针,长约1.5毫米,轮稍阔,均有紫色条纹;花瓣3,肉质,贝壳状,长约1.2毫米,常紫色或带橙黄;雌花序近头状,小聚伞花序几无梗;雌花萼片1,花瓣2,均较雄花的小。核果红色,倒卵,甚扁,长约7毫米;果核部两侧各有2列钩状小刺,每列18-20颗,胎座迹穿孔。期夏初。

产地生境

广东、广西、贵州南部和湖南南部。常生于林中、林缘或溪边多石砾的地。模式标本采自广西金秀大瑶山。

药用价值

块根青藤碱 (sinomenine) 等多种生物碱。民间入药,味苦性,功能消肿解毒、健止痛。

化学成份

块根含生物碱,其中含左旋四氢巴马亭、千金藤碱(Stephanine),克班宁(Crebanine)及青藤尖碱(Sinoacutine)。

据医科院药物研究所薄层层析,总碱有与青藤尖碱、高阿莫林碱、西法安生、左旋四氢巴马亭、兰花碱相对应的斑点。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有清热解毒瘀止痛的功能。用于痛、神经痛、牙痛肠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跌扑损伤、毒蛇咬伤、疮痛等。用量9~15g; 外用适量,鲜品捣患处。

附注

1.同属的 黄地不容S.viridiflavens H.S.Lo et M.Yang,产于广西、 贵州小花地不容 S.micratha H.S.Lo et M.Yang,产广西;大地不容 S.dolichopoda Diels,产云南、广西;桂南地不容 S.Kuingnanensis H.S.Lo et M.Yang,产广西;马山地不容 S.mashanica H.S.Lo et B.N.Chang,产广西;荷包地不容 S.dicentrinifera H.S.Lo et M.Yang,产云南;上述各植物块根均含左旋四氢巴马亭,以前三种的含量较高,后三种还包含荷包牡丹碱(Dicentrin)。马山地不容的总生物碱药理实验表明有松作用, 用药后一般1~2分钟见效,维持5~25分钟。临床应用表明在一般量下,毒性小,配中麻应用结果,绝大部分松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1%, 病人用药前后的电图、功能、象均未发现异常现象。

2.同属植物 汝南S.sinica Diels (S.hernandifolia auctt.non Walp)的块根,民间用作清热解毒、祛湿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思维控制异常

下一篇 生长过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