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豨莶草

豨莶草 豨莶草:粘金强子)是菊科豨莶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豨莶草高达1m以上,上部有腺毛白色长柔毛;对生,叶片质薄,两面被短毛,沿叶脉白色长柔毛,中部卵形至阔卵状三角,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齿端短渐尖;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外层总苞长1~1.5cm;长约3.5mm;瘦果长约3.5mm。它喜欢生于林缘、林下、荒野、路边。一年生草本,高30-100c......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对生;基部期枯萎;三角状卵或卵状披针,长4-10cm,宽1.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侧脉及网明显;上部渐小,卵状长,边缘浅波状全缘,近无柄。

豨莶草头状花序多数,集成生的花序花梗长1.5-4cm,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2层,质,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或匙展,长8-11mm,宽约1.2mm;苞片卵状长表或卵,长约5mm,宽约1.5-2.2mm;外层托弯,层托倒卵状长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7mm;两性管状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瘦果倒卵,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状突起,长3-3.5mm,宽1-1.5mm。

腺梗豨莶豨莶的区在于;花梗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头具柄的密腺毛和长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卵形,边缘有尖头齿分枝非二歧状。总苞面密被紫褐色头状盼柄腺毛花冠管部长1-1.2mm,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状突起。毛梗豨莶与前2种的不同点在于;花梗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叶片,有时二角状卵形,边缘有规则的齿上部分枝非二歧状。总苞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状长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

生长习性

生于山野、荒草地、灌丛、林缘、山坡、路边、荒地及林下,也常见于耕地中,海拔110-2700米。多野生,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环境,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和沙质壤土生长好,产量高。土壤水分不定较多,否则易部腐烂。低洼、积水地区不适栽培

分布范围

①腺梗豨莶: 广产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于山坡、山谷林缘、灌丛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边、河槽潮湿地、旷野、耕地边等处也常见,海拔160-3400米。

豨莶: 广产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还广布于欧洲、苏联高加索、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北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③ 毛梗豨莶: 产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云南等省。日本、朝鲜也有分布。生路边、旷野荒草地和山坡灌丛中,海拔300-1000米。

繁殖栽培

繁殖

种子繁殖,可育苗和直播。

育苗:秋收后将土地耕深20cm左右,来年谷雨前复耕1次,每1hm2施堆肥75000-105000kg,整平作畦,播种,每1hm2用种3.75kg,覆土1-1.5cm,播后浇水,15-17d出苗,苗高5-10cm时间苗,苗5cm。北麦收后进整地,施肥,作畦移栽(这时苗高30cm左右),每畦245cm,株30cm。

直播,种前10d,在麦地沟,深3cm,覆土2cm。每4hm2用种最7.5kg,播后浇水。麦收后苗高7-10cm时,45cm,株30cm。

田间管理

直播地苗高6-10cm时,即浇水和锄草。苗高30-45cm时追施人粪尿或饼肥,施后浇水,或每1hm2施硫酸铵75kg。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

主要价值

药材概述

豨莶草出自《唐本草》;“豨莶酸浆而狭长,白色,田野皆识之。”“猪膏莓,苍耳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 《蜀本草》:“《图》云,(豨莶)高二许,子青黄,夏采用,所在下湿地有之。”“猪膏莓,苍耳,两相对,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本草图》: “豨莶,春生苗,芥菜而狭长,文粗,高二、三,秋初有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暴干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蜀人服之法: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去实,净洗暴干,入甑中,层层涵与蜜,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谐州所说皆云性小毒,与《本》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去粗,留实,晒。

《纲》:“《唐本草》谓豨莶酸浆,猪膏母似苍耳, 列为二种。而成油《进豨莶()表》,言此药与本草所述相异,多生沃壤,高三许,相对。张咏《(进)豨莶表》言此草金棱银线,素紫荄,对而生,蜀号杴,颇同苍耳。 又沈括《笔谈》云,世人妄认地菘为杴,有单服杴法者,乃是地菘,不当用杴,杴乃本草猪膏母者,后人不识,重复出条也。此数说各异,而今人风痹多用豨莶,将何适从。

李时珍常聚诸草谛视,则猪膏草素有直棱,兼有斑点,苍耳而微长,似地菘而稍薄,对面生,皆有细毛,肥壤一株,分枝数十,八、九月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同蒿子,外萼有细刺粘人;地菘则青而无棱,无斑无毛,皱似菘芥,亦不对。观此,则似与成、张二氏所说改编相。今河南陈州采豨莶物,其状亦似猪膏草,则沈氏谓豨莶即猪膏母者,其说无疑矣。苏恭所谓似酸浆者,乃龙葵,非豨莶,盖误认尔。但沈氏言世间单服杴,乃是地菘,不当用猪膏母,似与成、张之说相反。今豨莶、猪冒母条,并无治之说,惟《本》地菘条有去痹除热, 久服轻身耐老之语,则治似当用地菘,然成、张进御之,必无虚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之功乎。而今服猪膏母之豨莶者,复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见有服之者,则豨莶之为猪膏,尤不必疑矣。”

药材

药性:辛、苦,

归经:归

功效:祛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压。

治:用于湿痹痛,肢体麻木;中,手足不遂;疮毒湿疹瘙痒;压。

用法用量:治疗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肿、湿疹宜生用。用量10-15克,汤或入

注意事项:生用或大量易致呕吐,故服不宜过量。

配伍:配臭梧桐,既祛湿、通经络,又降压。湿痹痛肢体麻木又有压者最适宜。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腺梗希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分。

采收储藏:夏、秋季前及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

1、《新修本草》:“热[匿虫],烦满不能食。”“金疮,止痛、断、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

2、《本草拾遗》:“久疟廕,生捣绞汁服,得吐出;亦碎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3、《宝本草》:“疗虎皮及狗咬疮。”

4、《履巉本草》:“医软瘫疾,筋缓弱。为末,调服。”

5、《品汇要》:“治中失音不语,眼歪斜,时吐涎沫。补虚,安五脏,生毛发。明眼,乌髭发,壮筋力。”

6、《本草蒙筌》:“疗暴中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脚酸痛者殊功。”

7、《纲》:“治,四肢麻痹骨痛膝弱,湿诸疮。”

8、《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洗去肿。”

9、《医林纂要·药性》:“坚,去热。”

10、《分类草药性》:“滋阴。”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莶苦味醇酸,每天50mg/kg,po10天,用蛋白热凝固法和大脚肿法明有抗炎作用。

降压和管舒张

猫试验明,莶草ip有降压作用,可持续约1.5小时,其乙醇一水浸液亦有效。莶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管扩张,并阻断刺激神经起的缩管反应,对离体兔管则无舒张作用。由此认为其管舒张作用是通过对交感缩神经的抑制而产生的,莶草提取液不能对抗去甲上腺素的缩管作用,因此它并非作用于管平滑上腺素能受体。

免疫功能的影响

莶草水3小时,共三次,液浓缩至1ml含1g生药,小白随机分为三批各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均给予莶草0.2mlip给药,每天一次。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第一批共给药6天,于4天腔加注6%淀粉肉汤1.0ml,7天检测: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清溶菌酶活性;摘眼球取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第二批给药7天,于给药2天腔加注20%绵羊红细胞0.2ml。D8检测:清抗体滴度;细胞DNA和RNA啶橙荧光染色。第三批给药7天,8天检测:Ea和Et成率;胸腺脾脏称重。结果见表1和表2,表明莶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成的影响

选取家兔10只,随机分为iv给药的莶草(I)组和维路通组,结果一组给药前湿重(38.28±16.16mg)与给药后湿重(18.60±5.34mg)差异显著(P<0.05,n=5)。维路通组给药前湿重(45.25±13.91mg)与给药后(22.98±8.94mg)差异非常显著(P<0.01,n=5=,二者对成均有抑制作用,前者抑制率为51.41%,后者为49.22%。

膜微环的影响

莶草注射液(I)和复方丹参注射液(Ⅱ)对小肠系膜环障碍后流恢复,有显著促进使用(P<0.01);0.6g/ml(生药)的Ⅰ溶液和0.3mg/ml(生药)的Ⅱ,对流恢复的作用相当。

抗菌和抗疟作用

用平打洞法明,莶草对金黄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轻度敏感,对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有抑制作用。莶草100g/kg给疟原虫抑制率达90%。

其它作用

莶含有a-生育酚具抗氧化作用。莶草90%甲醇提取物对ACE(Angrotensis-convertinenzyme,管紧张肽转变因子酶)抑制活性达30-40%,莶甙在20-40mg/kg量时,对大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

成分

  • 9β-异丁酰氧基木香酯(9β-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 9β-羟基-8β-异丁烯酰氧基木香酯(9β-hydroxy-8-methacryloyloxycos-tunolide),

  • 8β-异丁酰氧基-14-西藏基-木香酯(8β-isobuTCMLIByloxy-14-al-costunolide),

  • 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 9β,14-二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酯(9β,14-di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 8β,9β-二羟基-1β,10α-环氧-11β,13-二氢木香酯(8β,9β-dihy-droxy-1β,10α-ep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

  • 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β,10α-环氧木香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1β,10α-epoxycostunolids),

  • 15-羟基-9α-乙酰氧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

  • 15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polide),

  • 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氢牻牛儿基橙醇(19-acetoxy-12-oxo-10,11-dihy-drogeranylnerol),

  • 19-乙酰氧基-15-氢过氧-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醇(19-acetoxy-15-hydrope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

  • 19-乙酰氧基-15-羟基-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醇(19-acetoxy-15-hyd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

  • 2β,15,16-三羟基-对映-8(14)-海松烯-(2β,15,16,-TCMLIBihydroxy-ent-pimar-8(14)-ene),

  • 15,16-二羟基-2-氧代-对映-8(14)-海松烯(15,16-d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 15,16,18-三羟基-2-氧代-对映-8(14)-海松烯(15,16,18-TCMLIB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 1α-乙酰氧基-2α,3α-环氧异土木香酯(1α-acetoxy-2α,3α-epoxyisoalan-tolactone)。

用药

1、无湿者慎服、阴不足者忌服。

2、《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3、《本草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间疼,无力,由于两亏,阴不足,不因湿而得,不宜服。”

4、《本草述》: “忌。”

要成分

豨莶要含萜和甙类,如豨莶糖甙(Darutoside)、豨莶醇(Darutogenol)、异豨莶醇(Isodarutog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豨莶酯(Orientin)、豨莶萜醛酯(Orientalide)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辛参

下一篇 豨莶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