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肌肉假肥大

肉假肥大属于养不良症的一种类型。养不良症要是由于遗传因素起的肉变性疾病,另外,除遗传因素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以进性的肉萎缩无力要临床表现。前虽然很多者对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假肥大型(DMD)的可能发病机制为位于XpZI的抗Dystrophin基因第 50、5号外显子编码的缺陷。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
目录

病因

假肥大型(DMD)的可能发病机制为位于XpZI的抗Dystrophin基因第 50、5号外显子编码的缺陷。

诊断

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部挺出,两足撇,步缓慢摇摆,呈特殊的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肉、四头

2、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盆带及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

鉴别

1.少年型近端型脊髓萎缩症 本病又称(Kugelberg—welander,进萎缩),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青少年起病,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萎缩,对称性分布,与肌病相似,但有震颤电图为神经原性损害,病理为群组性萎缩,符失神支配。

2.慢性多发性炎 无遗传病史,病情进展较缓慢,症状常有起伏,无力的程度比萎缩明显。常有疼痛和压痛,沉增快。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理炎的改变,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较好。

3.重症无力 重症无力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无肉萎缩和假性肥大。抗碱酯酶治疗有效。电图和肉活检有助于鉴

4.强直性养不良 该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首先累及远端手部和足部的小肉,无假性肥大,早期常表现为肢体远端的无力,偶见面、眼喉肌无力。进展缓慢,逐渐出现强直和萎缩。肉萎缩以四肢远端为,可发展至面、咬、颞胸锁乳突,故病人面部瘦长,呈斧头面、颈。有的病人还可出现言语不清、困难,大多数病人有内障脱发、性功能障碍、不孕、智力低下等表现。晚期可出现瘫痪损害,清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电图及病理有助于鉴

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部挺出,两足撇,步缓慢摇摆,呈特殊的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肉、四头

2、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盆带及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

预防

养不良预防与调护:

①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注意防潮和防,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②坚持体育锻炼,自我按摩以增加活动,促进环,防止肉萎缩,但应适度,不可过劳。

③饮食宜清淡、养丰富,忌食或少食油腻厚味过热、伤津耗液及损伤之品,可多食类、蛋类、鸡肉、瘦猪肉等,但不可太过,以免损伤。白菜、豆、西红山楂、广、枣子之类的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一些。在保养同时,应适当控制体重。

④积极与疾病作斗争,坚持适当的娱乐活动,促使患者建立乐观、朗的情绪,树立以坚强毅力战胜疾病的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继发性肥胖

下一篇 肌阵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