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肥胖

肥胖 肥胖(obesity)是体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肥胖病因分为:①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②继发性肥胖脂肪在身体分布分为:①普遍性肥胖:又称均匀性肥胖;②肥胖:又称肥胖脏型肥胖男性型肥胖;③肥胖:又称非肥胖女性型肥胖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式等因素有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对肥胖有影响的分泌素有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
目录

症状起因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式等因素有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对肥胖有影响的分泌素有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胰岛素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要通过增加机体对肥胖的易感性起作用,肥胖者往往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2、分泌因素

包括下丘、垂体疾病、库欣综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多囊卵巢征等。

3、生活

不良生活式可肥胖,包括:①饮食过量;②进食为(食物种类、进食次数、时间等)异常;③运动过少;④饮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氯丙嗪胰岛素等可肥胖,为医源性肥胖

5、脂肪细胞因子

脂肪细胞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年来分泌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前研究较多的脂肪细胞因子有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及肿坏死因子α等,它们均参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同样也是肥胖的发病机制。

常见疾病

下丘、垂体疾病、库欣综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征、医源性肥胖

诊断

肥胖症的诊断,首先应判断是否肥胖,通过间接体脂测定法和直接体脂测定法可以对体脂肪量进评估,同时了解肥胖的程度;其次,应分析肥胖症的病因,排除由分泌疾病等起的继发性肥胖;最后,评估因肥胖而带来的健康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压、脂质代谢紊乱等)。

鉴别诊断

1、皮质醇增多

皮质醇增多症:即库欣综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皮质醇过多所致。临床表现为肥胖满月脸、水牛皮肤紫纹痤疮压、代谢异常、四肢肉萎缩等。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尿皮质醇、ACTH、尿17-羟,17-酮异常、结上腺B超、头部CT、MRI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2、胰岛

胰岛胰岛的细胞组织的肿,能自分泌胰岛素,导致反复发作的糖,迫使病人增强饮食来缓解症状。多食、加之高胰岛血症将导致患者肥胖。Whipples三联征对诊断颇有意义:①空糖症状发作;②发作时糖低于2.8 mmol/L;③进食或静葡萄糖后症状缓解。胰岛素水平测定、腺CT,选择性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3、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是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细胞液增多,微管漏出的蛋白质增加,体液大量潴留在机体,导致黏液性水肿、体重增加类似肥胖,但并非脂肪组织增加。典型患者常有怕冷、皮肤干表情淡漠等,查T3 、T4、TSH可鉴

4、垂体

垂体ACTH、PRL和GH肥胖。ACTH皮质醇增多症的一个常见类型。GH分泌大量生长激素,导致软组织脏及骼过度增生肥大,使体重明显增加,但脂肪组织实际并不增生。PRL分泌过多的泌乳素,有部分GH作用导致体重增加。对上述肿的诊断有赖于激素测定,动态功能检查以及影像检查。

5、下丘

多种疾病累及下丘可致下丘征,病变损害下丘前部及侧核导致饱食中枢受损,病人多食肥胖。此病患者常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并伴有分泌功能异常,下丘、垂体激素水平检测及影像检查可鉴

6、多囊卵巢征(POCS)

多囊卵巢征可能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分泌疾病之一,多数PCOS病人呈中等肥胖,比理想体重高出5%左右,PCOS的特征性病理生理变化是高雄激素性无排卵。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血症,是PCOS的一个共同特征。PCOS常有肥胖、多毛、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B超示卵巢肿大,可资鉴

检查

1、体重指数(BMI)

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 5~22.9;<18. 5为体重过低;≥23为超重;23~24. 9为肥胖前期;25~29. 9为I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

2、比(WHR)

测量肋骨下缘至髂前上棘之间的中点的径线(围)与股骨粗隆水平的径线(围),再算出其比值。正常成人WHR男性<0.90,女性<0.85,超过此值为中央性(又称型或脏型)肥胖

3、理想体重(kg)等于身高(cm)减105;或等于身高(cm)减100后再乘以0. 9(男性)或0. 85(女性)。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者为肥胖;超过理想体重10%又不到20%者为超重。

4、其他

可用X线和B超测定各部位皮下脂肪厚度,也可通过磁共振(MRI)、CT扫描或双能X线吸收测量体脂分布,还可应用L3/L4的CT或MRI扫描来计算脏的脂肪面积。脂肪面积大于130 cm2与代谢性疾病相,小于110 cm2则危险性低。

治疗

肥胖是慢性疾病,治疗上强调以为、饮食治疗为的综治疗,使患者自觉地长期坚持,且不应依赖药物,以避免发生副作用。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疗案要个体化。

(一)制定理的减肥

治疗后体重减轻5%-15%即是理的减肥标,而不必一定要减到理想体重。

(二)治疗原则

肥胖症的治疗既要针对肥胖本身包括减低体重,防止体重再度增加,又要治疗和预防肥胖并症,改善肥胖者的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

1、为矫正: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肥胖者多伴有不健康饮食和生活为,为矫正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和获得长期效果的键。包括调查肥胖症者每日进食的种类、数量,进食的时间、速度,进食后的活动情况,是否常吃零食,吃各种零食及进食时的理状态等,由此分析出饮食和生活为中促进肥胖发生的因素,进相应的矫正。

2、增加体力活动:与为矫正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体育锻炼可以消耗能量,培养毅力,增加生活乐趣,控制食欲,防止肉萎缩,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并症,并可长期维持减肥效果。据个人的爱好、年龄、居住条件,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如:步、跑步、游泳、骑车等,并要长期坚持。

3、饮食疗法:控制热量的摄入是减肥的基本措施。减肥与减轻体重的含义不同。减肥是减少机体过多的脂肪组织,而减轻体重包括脂肪组织的减少、水分丢失、组织的减少等。饮食治疗首先要改变饮食品种,不吃高热量低养的饮食,然后再减少摄入量。一般多采用限定每日热量的疗法。

4、药物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治疗应在为矫正,增加体力活动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减肥药分为中枢作用和非中枢作用两类。

(1)中枢作用的减肥药:该类药物的减肥效果因药而异。前FDA批准使用的是西布明,这是5-羟色胺和去甲上腺素再摄取抑制。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饱感,减少能量摄入。另外,增加产热可消耗更多的能量。

(2)非中枢作用的减肥药:前上市的惟一FDA批准的该类药物是奥利司他(商品是赛尼可)。它是一种强效的肠道脂肪酶抑制,可减少小肠脂肪的吸收,减少膳食中30%的甘油三酯的吸收。

5、手术治疗包括缩窄术,小肠搭桥术等。

临床表现

肥胖患者活动时会出现呼吸急促动不灵活、下肢关节心悸头昏眼花盗汗等;体重过重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衰及下肢水肿等;肠道会出现便秘症状脂肪组织的分布,通常分为两种体型。中肥胖者脂肪要分布在腔和部,多见于男性,故又称为脏型、苹果型、男性型。另一类多见于女性,脂肪要分布在以下,如下部、部、大腿,称为型、女性型。苹果型者发生代谢综征的危险大于型者。肥胖患者可因体型而起自卑感、焦虑、抑郁等身问题。与肥胖密切相的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压、糖尿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也随着增加,肥胖的并发症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征、静栓等,并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此外,肥胖患者恶性肿发生率升高,肥胖妇女子宫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 3倍,绝经乳腺癌的发生率随体重增加而升高,胆囊道癌也较为常见。肥胖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非肥胖者高。肥胖患者皮肤皱褶易发生皮炎、擦烂,并容易并条件致病菌感染。

注意事项

体重过度增加的患者或许需要理咨询,特是当其起情绪问题或象改变时。如果患者肥胖或有疾病,任何肥胖都应在密切监护下。进一步研究应除外可能的激发因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测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理论上实验室检验结果应反映有无心血管系统高危因素: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水平。

日常护理

(一)饮食控制

1、计算每日总热量。

2、养素分配。

3、每日以三餐为,且热量平均分配于三餐,并戒掉吃零食的习惯。

(二)理护理

鼓励患者说出其中的感受,护士应给予患者理支持,倾听患者的诉说,并进恰当的分析和解释,消除其自卑感和紧张理,从而正确对待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配治疗。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使患者获得更多和支持,坚定患者治疗的信

(三)运动疗法

运动在肥胖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适的运动项,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能量而减肥。运动应持之以恒,每周至少3次以上,才能有显著的减肥效果。

(四)皮肤护理

肥胖患者应每日洗澡并更换衣,皮肤皱褶处应涂以爽身粉以保持皮肤干,并注意有无皮炎、因摩擦导致的溃烂、化脓性感染或真菌感染等皮肤问题,并给予相应处理。

(五)健康教育

1、指导肥胖患者建立减肥的信,并提醒患者减肥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性,减肥效果不依靠一时的减重成功,而以长期维持标准体重为标准。若一放松饮食控制,恢复旧饮食习惯,体重会很快增加、而为再次减重增加困难。若要减肥取得效果,持之以恒很重要。

2、提高患者对肥胖危害的认识,从而使患者能够自觉遵守执减肥计划,以达到减轻体重的标。

3、若患者饮食控制后出现极度乏力,甚至有虚脱的表现,则应立即查明原因。检查食谱中是否有足够的蛋白质,特是动物蛋白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应及时补充。完全素食的减重方法不可取。

4、重度肥胖患者若欲采用饥饿疗法或非平衡的低热能的饮食疗法时,需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进,防止并症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