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最早可见于2—3个月的婴儿,2岁以后发生的概率会明显减小。婴幼儿湿疹大多发生在面颊、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会出现。应对婴儿湿疹的原则是:找出原因,对症治疗,理喂养,护理,重视预防。使用湿康宁治疗,适用于湿疹的各种类型。病因较复杂,与多种外因素有,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1.机体在因素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分泌......
目录

疾病病因

病因较复杂,与多种外因素有,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

1.机体在因素

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分泌疾病、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成为湿疹在诱因;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2.外在因素

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如牛奶、牛羊肉、鸡蛋等致敏因素,或环境中存在过敏原,可使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此外,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诱因。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过高养,以及肠异常消化等也可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阳光、紫外线、冷、湿热等物理因素,接触丝织品或人造纤维,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湿疹或加重其病情。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在生后1~3个月,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半后大多数患儿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

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肩部、躯干、四肢。皮损呈多性,初起时为红斑或红丘疹,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增多,病出现丘疱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有奇痒,患儿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可因搔抓而继发感染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极少数患儿可发生全身感染。

1.临床分期

(1)急性期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基底水肿,很快变成丘疱疹及小水疱,水疱破溃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黄白色浆液性结痂,厚薄不一,外围可见在小丘疹。面部皮肤可有潮红及肿胀。腋下、沟等部位常并擦烂。破溃可能继发感染。患儿痒感明显,烦躁不安。

(2)亚急性期因治疗不当由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渗出红肿,结痂逐渐减轻,皮损以小丘疹,可有白色鳞屑,残留少许丘疱疹及糜烂面。痒感稍减

(3)慢性期由急性、亚急性期演变而来,也可一始就是慢性期表现。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婴幼儿。以皮肤粗糙、肥厚、丘疹鳞屑及色素沉着为要临床表现。多分布在四肢,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明显瘙痒。

2.临床分型

(1)脂溢型多见于1~3个月婴儿。患儿前、颊部和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可有较厚的黄色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

(2)渗出型多见于3~6个月婴儿,尤其是肥胖的婴儿。患儿双侧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间有小水疱和红斑,底部水肿状糜烂,有黄色浆液渗出。

(3)干多见于6个月~1岁婴儿。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结痂,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侧伸面。

临床诊断

据发病年龄、皮疹表现,多在满月后始发病,好发于头面部,但躯干亦可受累,急性期的多性皮疹,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

鉴别诊断

1.擦烂红斑

擦烂红斑多见于后、沟、肛周、颈部,多发生于肥胖婴儿,好发于夏季,由于湿热流涎、局部护理不当所致。

2.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肤损害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可斑贴试验鉴

3.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为淡红色及扁平小丘疹,边缘隆起,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少量鳞屑,同时常疮。可真菌检查。

4.尿布皮炎

发生在尿布区域或肛周的湿疹,应与尿布皮炎相鉴。尿布皮炎为位于尿布区域的边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鳞屑

治疗方法

1.饮食管

最好能找到并避免过敏原。如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改食氨基酸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粉。

2.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婴儿湿疹对于渗出型和干湿疹,如果表面没有破溃,应该给患儿用一些不过敏的保湿霜,起到保湿作用。对于严重的湿疹,可以局部短期外用皮质类固醇霜涂抹,有明显的抗炎和止痒作用,注意避免长时间大量应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如果局部破溃感染,则需要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消炎治疗。

3.局部治疗

是治疗婴儿湿疹要手段,应湿疹分期选用恰当药物治疗。急性期以红肿、丘疹,无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炉甘石呋喃西林洗、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有大量渗出时应选择1%~3%硼酸溶液、0.1%呋喃西林溶液冷湿湿后可用氧化锌,有感染时外用1%氯霉素氧化锌油。亚急性期建议用1%~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外洗,搽氧化锌、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议非激素软膏(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与糖皮质激素软膏配交替使用。

4.全身治疗

(1)服抗组胺类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等。

(2)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无论服还是静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都能很快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治,且长期应用后有依赖性和各种不良反应,故应酌情慎用。泛发急性湿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服强的松,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

(3)抗生素对伴有广泛感染、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的患儿,可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

5.中药治疗

湿疹分期及干湿性选用外用药,急性期可用蛇床子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膏状外,或大青水滤渣湿。慢性期可用吴茱萸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涂。三黄洗黄柏霜外搽用于治疗干性湿疹。生地榆黄柏水或马齿合剂、2%硼酸水外用冷湿,待糜烂减轻后,选用青黛油或蛋黄油外搽,可治疗脂溢性和湿湿疹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

6.物理治疗

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可用紫外线照射疗法。

预防护理

1.患儿应该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但是水温不能过高,尽量少用化用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痂皮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湿润,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剥除。

2.尽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穿棉质衣物,避免接触毛织、化纤衣物。

3.母乳喂养者,母亲不宜食辛辣、热、腥、牛羊肉发物;患儿忌添加、蟹、等易过敏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药物过敏反应

下一篇 油腻性鳞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