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硬化
症状起因
1、与感染或慢性炎症有关
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扁平疣、寻常疣、丹毒、血丝虫感染等。
2、结缔组织病
如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淀粉样变等。
3、与物理因素有关
如新生儿硬化症、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化学或毒物(如职业性硬皮症、硅胶相关的硬皮病、毒油综合征)等。
4、先天性疾病
如掌跖角化病、结节性硬化症、毛囊角化症、黑棘皮病、单纯性先天性淋巴水肿、先天性家族性淋巴水肿、Nonne-Milroy-Meige综合征等。
5、其他
如成人硬肿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甲状腺功能低下、淤滞性皮下硬化症、淋巴结切除及恶性肿瘤压迫等引起的淋巴水肿、皮肤肿瘤等。
诊断
皮肤硬化的诊断思路与步骤是:判断有无皮肤硬化→鉴别皮肤硬化的分类→查明皮肤硬化的病因。
正常情况下,触摸皮肤常感到皮肤柔软、湿润而富有弹性。当然,不同部位、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皮肤柔软程度不一。当皮肤硬度超过相应范围时,即称为皮肤硬化。
当确定有皮肤硬化后,通常根据起病的病因、伴随的症状、有无其他系统受累及一些相关实验室检查,而将皮肤硬化做一粗略分类:
常伴有雷诺现象,毛细血管扩张及多器官受累,实验室检查常提示血沉增快,自身抗体阳性。
皮肤硬化的范围常较局限,以下肢为主,且通常可出现高代谢症候群,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如:怕冷,少汗,少言懒动,体温偏低及食欲减退,体重不减或增加,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
3、类癌综合征及成人早老综合征所致皮肤硬化,前者常在皮肤硬化的同时,可发现消化道、呼吸道、心脏、肝脏等脏器受累。后者常伴有发育障碍。
4、物理因素所致者,通过询问病史即可鉴别。
(三)病史采集
病史对皮肤硬化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病史采集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有无雷诺现象。
5、有无慢性射线接触史。
6、有无疫水接触史。
7、有无发热。
鉴别诊断
(一)自家免疫性硬皮症
1、系统性硬皮病
(1)硬斑病
系统性及局限性两类硬皮病临床表现不同,内脏损害及预后也不同。局限性内脏多不受累,预后好。系统性破皮病皮肤广泛硬化常伴有 Raynaud现象、且多脏器受累,预后不好。系统性手指、前臂、面部硬化重、手指呈尖细,指骨萎缩甚至破溃。面部硬化影响张口,面无表情僵化。食道扩张咽下困难、有间质性肺炎、关节痛、心肌炎、肾炎及蛋白尿。
3、Crest综合征
本病具有皮肤钙化、雷诺氏征、食管功能紊乱、指趾硬化、毛细血管扩张,是硬皮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内脏病变少,预后良好。着丝点抗体阳性有特异性。
4、肢端硬皮病
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先有雷诺氏现象,然后手指变硬,继之面部变硬妨碍咀嚼口唇活动。轻型病人可自然痊愈,严重者可转为全身性系统硬皮病。
本病为累及皮肤深筋膜而呈硬皮病样表现的结缔组织病,伴嗜酸性白细胞增高。认为本病为局限性硬皮病的皮下型,好发于男性,主要侵犯四肢,常无雷诺现象、无内脏侵犯。其病变主要为深筋膜炎症,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浸润。晚期筋膜纤维化增厚、硬化、末梢血嗜酸白细胞增高可达20%以上。此病以筋膜炎硬化及嗜酸粒细胞增高为其特点。
为长期放射线照射引起的皮肤变性,干燥萎缩脱毛、变硬、毛细血管扩张,可形成溃疡,并可癌变。病理可见角化过度,棘层细胞排列紊乱及核异形性并可见角化不良细胞。真皮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均质化、变硬,染色深浅不一。血管扩张,管璧增厚硬化。
为非炎症性,而为淋巴管堵塞郁积形成的肿胀浸润损害。见于丝虫病,慢性复发性丹毒等疾病。
(四)新生儿硬化症
发生于新生儿、早产儿。生后一周,多于冬季发病。因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增高、溶点高,遇冷则容易发生凝固,而导致面颊、小腿、背部皮肤变硬,干燥呈蜡样外观。严重时波及全身,体温下降。常因合并症肺炎、腹泻、循环衰竭而死亡。
易发生于下腿,女多于男。常发生于第一次妊娠后。由于静脉机能不全造成静脉瓣膜损害,血栓形成,血流减慢淤积,红细胞外渗,发生淤积性皮炎。临床出现下腿,踝部肿胀,色素沉着。易继发蜂窝织炎,红肿变硬,色呈棕黑。稍受外伤易形成慢性溃疡,疼痛,经久不愈。
(六)成人硬肿病
常继发于感染主要为链球菌感染引起黏多糖增多,使胶原纤维致敏产生自身免疫而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皮损始发于头面、颈、背部,对称分布。肿胀发硬,表面光滑苍白、毛发色素正常,可将皮肤捏起。以上几点可与系统性硬皮病鉴别。损害可向肩臂躯干发展,但不犯下肢及腹部。无雷诺氏征,可自然消退,预后好。
病常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胫前出现坚实水肿硬性斑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与黏蛋白沉积有关。多发生于胫骨前,呈斑块型,弥漫型,象皮病型,为坚硬非凹陷性水肿。病理改变:真皮网状层有大量黏蛋白沉积,使真皮增厚胶原束分离,间隙增宽,黏蛋白沉积物中可出现空腔。
(八)硬化性萎缩苔癣
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常侵犯大小阴唇、肛周、男性多在龟头,肛周,为白色扁平丘疹,以后融合成片瘙痒而质硬。晚期出现萎缩及轻度疤痕。此病可转变为鳞癌。病理改变:为角化过度伴角栓,表皮萎缩变平,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质化淡染,亦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病变在出生时即显现直进行到儿童期,两性均可发生。表现为手掌角化、手背萎缩,手指硬皮病样改变。
(十)硬化性黏液苔藓
病因不明,好发于30-50岁。其皮肤表现为异常球蛋白沉积。呈弥漫性苔藓样浸润皮肤增厚,似硬皮病。以额部最明显,面和手皮肤增厚变硬,预后不好。病理表现:为真皮上部有大量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为强阳性。
类癌瘤是一种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瘤,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及肽类激素,5-羟色胺、组胺。其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皮肤潮红,胸部压迫感,搏动性疼痛。结膜充血、出汗、眼、鼻、唾液腺分泌增多。腹痛、腹泻、哮喘、呼吸困难。一些患者在小腿和足部皮肤发生硬化性改变。额头和头皮可见皱褶状增厚发硬。
(十三) Wener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临床表现是:身材矮小和老人外貌,毛发早年灰白和脱发,硬化性皮肤异色症,青年性白内障,骨质疏松,性功能减退,糖尿病。
检查
(一)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应对下述检查更加注意:
1、指趾端有无雷诺现象。
2、皮疹的范围及部位。
3、甲状腺是否肿大。
4、有无多脏器受累。
(二)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尿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
5、有怀疑者应查血沉、抗核抗体、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结缔组织疾病所致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早应用。开始的剂量要足够,以尽快控制病情。免疫抑制剂常做为糖皮质激素的联合用药,能提高疗效,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亦可单独应用于病情较轻的病例,及激素治疗抵抗的病例。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及与免疫抑制联合治疗不能控制病情者,可考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疗法及血浆置换疗法。
2、代谢性疾病所致者
甲亢所致胫前黏液性水肿常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如:复方碘口服液及β受体阻滞剂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者,甲状腺素治疗常有特效。
4、物理因素所致
新生儿硬化病常需保暖。慢性射线皮炎,则需脱离放射线照射。对症治疗。
(二)对局部皮肤硬化常可采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或皮质激素软膏涂擦。
(三)中医中药。
"hasImageCarousel":null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