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
动脉简介
主要分支
动脉分段
颈内动脉系是脑的动脉系统之一,颈内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起自颈总动脉,按其形成,以颅底的颈动脉管外口为界,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
又称为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至颅底,为颈内动脉各段中最长的一段。颈内动脉先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上行,后转至颈外动脉的后内侧沿咽侧壁达颅底。其特点是:(1)颅外段无分支;(2)起始部有颈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3)位置深而难以触及。
颅内段
C5段(颈动脉管段、岩骨段或神经节段):在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后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隔着硬脑膜与三叉神经节紧邻。此段的特点是:全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在入海绵窦处较为狭窄,并与咽鼓管和鼓室紧邻。
C4段(海绵窦段):在后床突附近入海绵窦,稍上升后转为近水平位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呈“S”形前行,达前床突后沿前床突内侧的凹沟弯转向上,移行为前膝段。该段的特点是:在海绵窦内紧贴内侧的蝶窦侧壁,外侧与穿经海绵窦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展神经关系密切。
C3段(前膝段或虹吸弯):在前床突附近,呈“C”形,自前床突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膜,眼动脉自此段或此段与海绵窦段移行处发出,向前伴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眶。
C2段(交叉池段或床突上段):在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内水平后行,于前穿质下方续为后膝段。
C1段(后膝段或终段):通常指参加Willis环的一段,在后床突前向上至分叉处。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七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oidal segment),C6眼段(Opth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C3破裂(孔)段: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孔部,但不穿过这个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后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C4海绵窦段: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C5床段:此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C6眼段: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近侧。C7交通段: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
相关疾病
某种原因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到损伤,动脉血液经损伤破口直接流入海绵窦内,即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本病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2种,以外伤性占多数。
诊断要点
(一)多数病例有外伤史,常见于头部受到挤压伤,产生颅底骨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直接或间接受到损伤。
(二)颅脑外伤后逐渐出现伤侧眼球突出,伴有与脉搏一致的波动,眼结膜及眼睑静脉曲张和水肿,甚至眼睑不能闭合、球结膜出血、眼眶周围及面额部静脉怒张。
(三)触诊突出的眼球可有震颤,患侧额部、眶部、颞部可听到血管杂音,以收缩期更增强。压迫患者颈总动脉,杂音消失或减轻,压迫对侧杂音仍存在。
(四)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2支和外展神经,均可因海绵窦内高压而受到压迫,以致眼静脉回流受阻,产生眼球运动障碍、视神经水肿或萎缩、视力减退等。
(五)双侧瘘者两眼同时或先后出现上述表现。
治疗
(一)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患者仰卧,于其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将患侧颈总动脉压迫在颈椎横突上,当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时,表明压迫有效。每次压迫5~10min,逐渐增加至0.5h,每日压迫2~3次。
(二)根据瘘的具体情况和技术条件,可分别选择采用颈部结扎颈动脉,孤立手术以及各种栓塞术。
(三)显微神经外科的进步,为直接打开海绵窦寻找瘘口,行缝合或修补成为可能。此种方法要求有优良的设备条件,熟练的技术和熟悉的解剖知识。
CT表现
1.可表现为海绵窦膨大,眼上静脉扩张、眼球突出及眼外肌增粗等,其中眼上静脉扩张是CCF最具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部分可显示瘘口。
2.颈内动脉动脉瘤:颈内动脉动脉瘤好发于与后交通动脉的交接处,其他部位有海绵窦内、眼动脉起始部位、颈内动脉终末分叉处及与脉络膜前动脉的交接处等。
3.颈内动脉扭曲:颈内动脉扭曲系指颈段的颈内动脉有曲张、打圈、成襻等畸形。为一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一侧,也可为双侧,一般以右侧较多或程度较重。本病常为先天性,但亦可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硬化,使主动脉弓扩张上抬,引起主动脉各分支的相对变长而扭曲。亦可由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而使动脉管壁削弱变形。颈内动脉的曲张成襻使血流阻力增大,影响脑的血液运行,严重者可引起脑的供血不足。发生继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机会亦较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各种脑血供不足性疾病相似,常有阵发性意识障碍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转动颈部时尤易诱发。常被诊断为脑卒中,颈部体检可摸到扭曲,增粗,打圈的动脉,并可听到杂音,因此容易误诊为颈动脉瘤、颈动脉球瘤、咽部脓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血供丰富的肿瘤。颈动脉造影对确定诊断最有帮助。治疗可采用颈动脉成形术,将扭曲成袢的动脉游离拉直,切除过长的部分,然后再行对端吻合。亦可用颈外动脉的近端移接于扭曲动脉之远侧以代替颈内动脉扭曲段的功能。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特别是颞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对扭曲程度较重者亦可适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