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梨状肌

臀肌中较小的肉,位于区中部,位置较深,与处于同一平面。借三个齿起于骶前面,齿附于骶前孔之间的面及骶前孔延伸的沟上,也起于髂面近髂后下棘处,及邻近的骶髂关节囊,有时还起于骶结韧带的盆面。肉从坐大孔穿出盆,并大体填满该孔,此处成了其上、下穿出结构的重要提及点。止于大转子上缘侧边。位于和孖后上后,并常于它们部分融也可和中......
目录

解剖结构

梨状肌位于小盆的后壁,呈三角,起自第2~5骶椎前侧面,纤维向外集中,大孔出小盆,止于股骨大转子端。近固定时,此收缩,使大腿外展、外旋和后伸。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盆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盆后倾。受骶丛的支 (S1~S3)支配。

梨状肌扳机点

梨状肌1.起点:骶盆面。

2.止点:股骨大转子。

3.扳机点位置:髂后上棘和尾尖连线,在这线上髂后上棘2cm处,再作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将这条线评分3份,、中1/3交界处为扳机点。

4.牵涉痛:①骶髂关节;②部;③大腿后1/3

与梨状肌相关的疾病

征:本征是由于损伤,造成对坐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或此段坐神经某种原因发生粘连而起的以神经痛为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患侧部疼痛伴下肢的放射痛,有时疼痛较重,难以忍受,影响休息和生活。可因受凉、劳累等加重。检查时发现患者呈强迫体位,自坐切迹向下,沿神经路径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局部可扪及包块,局部封后疼痛减轻或消失;紧张试验(包括Pace试验、Thiele试验及Freiberg试验)阳性。本征的治疗,首取保守疗法,可采用卧床休息、理疗、按摩推拿以及局部类固醇类药物封等措施;对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症状严重者,可采用切断术或坐神经松解术等手术治疗。本征预后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不及时治疗出现肉萎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概述

分布于小侧,起于第2~4骶椎前面,通过坐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部。其受第1、2骶神经支配,功能为支配大腿外旋。该态如细长,其上神经上动静;下为阴部神经后皮神经、坐神经神经下动静本身的各种病变压迫坐神经等称之征。

1.发病率:较常见。

2.性:女性多见。

3.年龄:中年。

4.好发部位:右侧多见。

临床

大部分病例有髋部扭伤史,个女病人有盆腔炎病史,自觉患肢变短,走跛深部胀疼,向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放射,偶见小腿外侧麻木、足麻木。男性患者可有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重病者有剧烈痛,双下肢屈,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物理检查部无压痛,触诊肿胀,痉挛肥厚呈条索状,局部压痛,周组织松弛,直腿抬高60°痛著,超过60°时疼痛减轻,病程长者臀肌萎缩。

病理

病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致。

蹲位起立时突然过度外旋下肢或扛重物时过度外展外旋下肢,使损伤,撕裂,肉保护性痉挛压迫神经管,使神经肿胀神经痛突出。

变异时下肢放旋,束收缩,束间隙变小,使穿过变异神经受压肿胀盆腔炎累及慢性炎症均可影响上下孔通过神经

影像

1.X线表现:常规X线平可显示骶髂关节及坐大孔的关节异常。对及坐神经不能显示。

2.CT表现:CT平扫除发现关节有无异常外,可直接观察两侧态,急性损伤时显示肿胀、密度减低,如肉出可见高密度出灶,追神经可见受损者神经肿胀,可显示盆腔病变对的累及程度。

3.MRI表现:MRI除发现CT扫描态改变,可见受损的信号强度变化,挫伤时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强度增高。仔细两侧对照坐神经,可见受损侧神经增粗,T2WI信号强度增高。

4.US表现:US较少用于本病检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腿肌

下一篇 股四头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