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髂腰肌

髂腰肌 系髋前群之一。由和髂构成。起自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起自髂窝。两相结韧带的深处下至髋关节的前面而止于股骨的小转子。此可屈与外旋大腿,下肢固定时使盆和躯干前屈。受支(胸121—4)支配。髂动脉:系动脉分出的壁支之一。此动脉动脉起始部发出,向后外的深处,分支养髂,并有分支入椎管分布于脊髓。由髂成。该......
目录

组织结构

髂腰肌动脉:系动脉分出的壁支之一。此动脉动脉起始部发出,向后外的深处,分支养髂,并有分支入椎管分布于脊髓

由髂成。该神经丛支配。起自椎体侧面和横突。髂扇形,位于外侧,起自髂窝。两向下互相结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侧,止于股骨小转子。被一筋膜鞘包裹,当患椎结核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盆前屈。该由第2、3神经前支支配。

(一)髂

1.起点:髂窝。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二)

1.起点:第12胸椎、第1~5椎横突。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三)

1.起点:第12胸椎至第1椎。

2.止点:髂筋膜

3.扳机点位置:

(1)三角外侧缘

(2)髂前上棘。

(3)脐下,的外侧。

4.牵涉痛:①在椎同侧,沿柱到骶髂关节,再到部的中、上部;②沟和大腿的前

解剖结构

髂腰肌由髂成。该神经丛支配。起自椎体侧面和横突。髂扇形,位于外侧,起自髂窝。两向下互相结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侧,止于股骨小转子。被一筋膜鞘包裹,当患椎结核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盆前屈。该由第2、3神经前支支配。

(一)髂

1.起点:髂窝。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二)

1.起点:第12胸椎、第1~5椎横突。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三)

1.起点:第12胸椎至第1椎。

2.止点:髂筋膜

3.扳机点位置:

(1)三角外侧缘

(2)髂前上棘。

(3)脐下,的外侧。

4.牵涉痛:①在椎同侧,沿柱到骶髂关节,再到部的中、上部;②沟和大腿的前

前弓后箭

1.双手放在上,眼睛凝视正前。 2.迈出右脚,注意挺直,右脚膝盖弯度不超过脚尖,以防膝盖受伤。吸一后再恢复原位,重复8~10次。

与髂腰肌相关的疾病

髂腰肌髂窝脓肿

髂窝位于盆腔两侧后,在后腹膜膜之间,系一疏松组织间隙,其中有髂外动静索(或卵巢)动静、髂窝淋巴结、生殖神经输尿管等。髂窝脓肿是指髂窝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最终成的脓肿

病因

多由外感湿热蕴,结于髂窝之间,久之发为本病。致病菌多系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常继发于下肢、会阴、肛门周围等的化脓性感染,淋巴回流到达髂窝;也有由远处感染转移起。

症状及诊断】

起病较急,往往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由于病变部位较深,局部症状最初并不明显,一般仅有沟上疼痛。继而有走困难,大腿不能平伸,并在髂窝沟上出现肿块。肿块呈长,有压痛,波动不明显。髋关节渐渐不能伸直,伸屈活动时疼痛加重,要是因为炎症刺激等所致。因此中医称本病为缩脚肠痈。病期多较长,后期脓肿可自韧带穿破至浅部,最终溃破成脓窦。

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

【鉴诊断】

(1)阑尾周围脓肿:发生在右侧髂窝的脓肿需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常有较典型的上或脐周痛转移至右下的病史,其肿块和压痛位置较高且偏向侧,一般无屈髋畸

(2)嵌顿性沟疝或疝:嵌顿性沟斜疝的肿块位置比较偏向耻;嵌顿性疝的肿块较小,常呈,位于沟下。两者均可起急性肠梗阻

(3)急性髋关节炎:髋关节活动受限,保持在一定位置,叩击足跟时,髋关节疼痛加剧,髂窝无肿块。

(4)髂窝脓肿:常继发于胸、柱结核,病期长,起病慢,有潮热盗汗阴虚发热症状,X线可发现柱病变。

【治疗】

1.一般疗法

应卧床休息,患侧膝下垫枕,吃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C和B等。

2.辨证施治

本病常因湿热毒蕴于,化热生,故治宜清解毒,如黄连解毒汤;热炽盛,大便结者,给黄连汤以通里解毒。溃后可给补

3.抗菌药物

宜选用氨苄、羧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症状较重者宜用大量或联应用,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加服甲硝唑

4.外治

(1)早期可外如意金黄芙蓉膏,也可进或理疗。

(2)切排脓。一旦脓肿成(可穿刺抽出脓汁或超声检查确诊),应及时切排脓。手术可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消毒皮肤后,自波动明显处(或隆起最高点)穿刺,抽得脓汁后,以穿刺点为中,作一与韧带的切,长4~5厘米,层分离组织,于波动最明显处再进穿刺,实为脓肿后切,脓出后以手指(或止钳)扩大切(应向外扩,避免撕破腹膜)使能容两指即可。用手指或器械在脓腔中探查或扩断间隔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作不仅可能损伤脓腔后壁的管、神经腹膜,还有使感染扩的危险,也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当大部分脓液排出后,置入两烟卷流,要求放到脓腔最深处。伤外面盖以红膏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再以无菌料包扎固定。

术后如脓汁量很多,可随时更换料。48小时后取出烟卷流。换用2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硅管,以保持流通畅。每天通过管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1~2次,冲洗后用干脂棉吸净残留水液。最后通过管向脓腔注入广谱抗生素溶液数毫升加α-糜蛋白酶5毫克,以利感染的控制和加速脓腐的液化与清除。病人可以常变换体位(包括半坐位)和深呼吸,以助脓液排出。当脓汁量已很少,并且变为浆样时,每天或隔日剪去管0.5~1厘米;伤浅至5厘米以时,拔除管,改用去腐棉捻换药,直至愈

如换药过程中,脓汁量突然增多,体温再度升高,多半因流不畅,应设法改善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肢肌

下一篇 臀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