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鲜地黄

鲜地黄 鲜地黄玄参植物地黄的新鲜,产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呈纺锤而弯,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表面黄红色,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则的疤痕。质脆易折断,断面肉质,淡黄色,呈菊花。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异】生地黄(《本草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来源】为玄参植物地黄的新鲜植物态详地黄条。【......
目录

简介

【异】生地黄(《本草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

【来源】为玄参植物地黄的新鲜植物态详地黄条。

【采集】9~11月采集,春季亦可。挖取时勿使外皮受伤,以免腐烂。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的泥土,随用随取,但一般贮存三个月后,不再适用。

中药属性

鲜地黄性味甘苦,。入,有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虚劳骨蒸,咳消渴便秘崩。

服:汤,0.4~1两;捣汁或膏。

外用:捣

宜忌:湿阳虚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器,令人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药性论》:忌三白。

③《品汇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相关古书记载

①《录》:大。《药性论》:甘,平,无毒。《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无毒

②《本草通玄》:入。《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本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太阴、手太阳

③《录》: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闷绝,伤身、胎动下、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药性论》:解诸热,破,通利月水绝,亦利水道,捣薄,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食疗本草》:齿痛,吐血,折伤。《四声本草》:黑须发。《医启源》:凉血,(润)皮肤,去诸湿浸上《药类法象》:凉血,补,补水真阴不足。《本草从新》:消小肠清燥金,平诸逆,消瘀通。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如焚,伤寒瘟疫,诸大热、大渴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栽培

生物特性

喜温暖候,较耐,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二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种。忌连作。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

栽培技术

繁残为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具体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挖起折成4-5cm短,稍干后,10-30cm,株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椭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沟,沟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每畦3-4,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留1株健苗,封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

田间管理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蕾时,要随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切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鉴别

性状鉴

呈纺锤或条状,长9-15cm,直径1-6cm。表面浅红黄色,具纵直弯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邮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微,味微甜、微苦。

以条粗长直者为佳。

显微鉴

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有多数分泌细胞,含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皮部分泌细胞较少。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

药理作用

1.对上腺皮质功能及皮质醇分解代谢的影响:生地粗提取物(相当生药8mg)与家兔肝一起温孵后,结果表明生地能保护皮质醇 A环上C4和C5之间的双键及C3的酮基不被还原,侧链C17和C21上的羟基和C20上的酮基免受降解,从而有延缓细胞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效应。生地与外源性皮质激素同时应用时,使浆皮质醇含量仍能维持在近似正常水平,并认为其机理可能是因竞争影响了皮质激素细胞受体结,而影响细胞对类固醇激素的摄取,减慢了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所致。

2.抗放射作用:大每日ip100%生地注射液1ml,连续6天,能使接受600Y照射所致的伤害减轻,回升加快。

3.保作用:地黄对小实验性四氯化碳中毒炎有保护作用,能防止糖原减少。

4.对糖的影响:早年曾报告兔sc地黄(品种未注明)醇浸膏溶液2g/kg或ig4g/kg均可使糖下降。尤以注射给药较明显,于给药后4h糖降至最低水平。兔sc地黄醇浸膏溶液还能抑制党参所含碳水化起的持久性高糖作用。Im地黄醇浸膏溶液20g,也可抑制和预防上腺素所致的免糖升高。亦有报道地黄水或醇浸出物仅降低正常兔血糖,而对上腺素所致的高糖无效。兔SC地黄素0.5g/kg,亦的类似地黄水浸出物的降糖效果。单味生地降糖作用比葛根显着;八味地黄的降糖作用并不强于单味地黄。但也有报道地黄对兔正常糖没有影响。大sc同样制20g/kg也不能拮抗上腺素所致大的升糖效应。而且还观察到ig地黄浸膏后,大糖没有升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地黄浸膏中含有大量碳水化物所致。据最近报道,怀庆地黄的热水提取物中乙醇沉淀组分(RG一WP)。要由果样多糖组成,iv该组分对正常及链脲菌素诱导的小显示出降糖作用。RG一WP修饰及蛋白酶处理得到的结果表明,活性存在于多糖结构部分。给正常小投与RG一WP

可明显提高肝脏葡糖激酶葡糖-6-磷酸酶氢酶的活性,但可降低肝脏葡糖-6-磷酸酶及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RG一WP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正常大鼠肝脏的糖原含量。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0.1%及0.5%地黄浸膏任洛氏溶液灌注离体蛙无明显作用。浓度加大至1%则有明显强作用,对衰弱心脏尤为明显。若浓度增至2-5%可致中毒反应。另有资料也实2-3%生地或酊可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率减慢,甚至出现传导阻滞室停搏等现象。离体兔灌流实验表明生地0.2-1.0g有减少冠流量的作用。对收缩力无影响。中量0.5和大量1.0g能减慢率。用地黄醇提出物0.33%浓度灌注兔率虽有减慢,但冠流量却增加。采用86Rb进实验,也地黄浸膏20g/kg ip有明显的增加小养性流量的作用。蟾蜍下肢管灌流试验表明,1-3%地黄浸膏液滴入,可管收缩。5%的浓度则可使管扩张。麻醉犬和免iv地黄浸膏液,可致压升高,但对去的犬无升压反应,故认为地黄的升压作用可能是中枢性的。有报道iv地黄浸膏或醇浸0.8g/kg对麻醉犬均有降压作用,且重复给药有明显的快速耐受现象。

6.止作用: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时间,而水的作用不明显。Ip水或醇浸10g/kg,以及po地黄炭均能缩短小尾部出时间。

7.利尿作用:麻醉犬iv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尿量有增加,利尿作用可能与其强及扩张管等作用有。有报道,未能地黄浸膏和醇浸对大利尿作用。

8.泻下作用:梓醇甙具有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小泻下作用的ED50为0.34g/kg。

9.抗炎作用:地黄和醇浸10g/kg每日灌服,连续5天,对大实验性甲醛性脚肿有显着消肿作用。有实验仅地黄有此效应,而醇浸作用不明显。

10.抗真菌作用:试管实验表明地黄水浸须疮癣菌、石膏样及杜盎氏小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药用选方

① 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者,及鼻衄吐血不尽,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犀角地黄汤)

② 治暑温虚夜寐不安,烦渴赤,时有讝语,,或喜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三钱,连翘二钱(连用)。 水八杯,取三杯,日三服。 白滑者,不可与也。 (《温病条辨》清营汤)

③ 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生荷叶、生艾、生柏、生地黄等分。 上研,鸡子大。 每服一,水服。 (《妇人四生)

④ 治吐血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末)。 上药相和,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 (《圣惠》)

⑤ 治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一两(,研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于铜器中,次下地黄汁及末,打令匀,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 (《圣济总录》地黄饮)

⑥ 补虚除热,去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勿盖,令泄,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之令如饧,服如弹许,日三。 (《千金地黄)

⑦ 治劳瘦骨蒸,日晚热,咳嗽:生地黄汁二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食之。 (《食医镜》)

⑧ 治产后崩中,下不止,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 上药,入一小盏相和,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地黄)

⑨ 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上三味一处于石臼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地黄)

⑩ 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 捣细末,入糟一斤同匀,乘热以布裹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 (《夷坚志》)

临床应用

治疗化脓性中耳

将鲜生地洗净、拭干,削去外皮之毛及坑凹部分,再用盐水充分洗净,擦干后切成薄,放入消毒过的研钵,捣成糊状,以4层消毒纱布包紧挤榨取汁过滤。每斤鲜生地约取汁50余毫升。每100毫升药汁加入冰片末1克,使成1%的混悬液。用时先以双氧水清洗道,用消毒棉花拭干,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在外耳道塞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1次。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

20例,症状消失12例,进步7例,无效1例;治疗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例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6例(8例配抗菌药物),结果症状消失5例,进步4例。有的治3~5次即愈,无不良反应。

应用

①《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便血亦治之。

②《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有功,得补,则筋受荣,得之而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之愆,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开窍二阴,而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③《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清之热,热,或吐血,或衄,或下,宜用之为,而加入荆芥,以归其,加入三七末,以止其。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若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服,久则大凉,必至泄泻,元困乏,而又重来。

④《本逢原》:生地黄,《录》治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胎动下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青肿,以生地黄捣烂之即消,此即《本》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之义。盖筋,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著,则三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积聚者,和则结,而诸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肉者,无著而自复也。地黄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之专药,观《本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地黄,力能止,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凡药之未者,性皆,已,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⑤《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其能,人实不晓,惟中阳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土干,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而胃气从此运,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表而解;阴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出,故火邪溢于阳明,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交结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壳或川贝疏之。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半成熟地,使滞于而莫出,泥于,遂视此为害人之品,不入,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⑥《本草正义》:《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谓捣饮其自然汁也。

较之干者已日曝,自有不同。其治鼻衄吐血者,指升腾,挟上逆,妄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有余者,是宜以大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之实症症,亦同此例。若去已多,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两惫者,更无恣用大之理。又谓妇人崩中不止,则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之宜于甘者,惟阴虚动,焰鸱张,而正气未衰,旺之时,可以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未熄,总之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消色夺,气怯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凉无忌,更戕其正。

况乎大,更必有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生瘀;然大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无往不宜,《录》所言,似嫌呆,必不可泥。乃更以治产后上薄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二,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胎动下,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堕坠腕折,瘀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之说。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之性所能破导者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鲜黄连

下一篇 鰕虎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