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鲟鱼

鲟鱼 鲟鱼(Sturgeon)又称鲟鳇,属硬纲鲟动物,是大型肉食性洄游类,包括中华鲟、白鲟、长江鲟等数种,是现存起源最早的椎动物之一,被列为世界动物的保护对象之一。鲟鱼体延长,呈亚,长可达3米余;头略呈长三角尖突,下位,上下具有角质乳突;须两对,位于面;眼小,侧位;身体被五纵部一较大,身体其他部分裸鳍接近尾鳍;尾鳍歪,上发达。其要分布于中国......
目录

外形特征

鲟鱼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故又有“长江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头尖长,前有4条须,位在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排列面一,体侧和侧各两,每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类,它介于软与硬之间,骼的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化的弹性索,无椎体,随颅的软壳大部分不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鳍与鳍相对。鳍位于鳍前,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鳍基部附近,输卵管卵巢远离。

生活习性

鲟鱼鲟鱼是底栖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类,在江中要以一些小型的或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区的中华鲟幼食底栖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要设置遮阳设施。

生长繁殖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年龄一般为9-22岁,雌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很快即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卵约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带有巨大的卵黄囊,蝌蚪,顺水流,约12~14天以后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长江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分布范围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洋流域、黑龙江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现在鲟鱼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种群现状

鲟鱼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纲、辐鳍亚纲、软硬鳞总、鲟。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类。它是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在中国境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鲟;分布于新疆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迄今为止,中国从国外进了俄罗斯鲟、欧洲鳇、小体鲟、匙鲟等十几个品种作为研究或者是人工养殖。

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国已建成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后,于2000年创办的,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从2002年始,逐年实了放流。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公里,其中,核区5.38平公里,缓冲区10.2平公里,实验区20.36平公里。这里滩青水秀,环境优美,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椎动物220种,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 ,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

亚种分类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Brandt

鲟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sueur

达氏鲟River sturgeon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黄鲟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

俄罗斯鲟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

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鲟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

鲟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 s Mitchill

小体鲟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史氏鲟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闪光鲟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鲟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高首鲟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鲟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

白鲟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拟铲鲟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短尾拟铲鲟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丝尾拟铲鲟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苍铲鲟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

铲鲟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

代表品种

西伯利亚鲟

: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

溯河性类。食物以毛翅、蜉蝣、摇蚊幼虫等为。大有时食雅罗、江鳕等。性成熟晚。

西伯利亚鲟分布极广,从西部的鄂毕河,到东部的科累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均有分布。适温范围也较广,适宜生长温度15-25℃,冬季下也能摄食生长,夏季可耐受30℃水温;在天然水体中生长较慢,而在温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快;最小性成熟年龄,雌17-18龄,雄11-13龄,温水养殖条件代表品种下性成熟提早,雄3-4龄,雌6-7龄。西伯利亚鲟食谱广,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易驯养、生长快、体大、肉质好等优良养殖性状,是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利等国家广泛养殖的鲟鱼种类。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1868达氏鲟喜群集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富有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河段活动,为纯淡水定居性类。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类,要食物有蜻蜓、蜉蝣、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椎动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等。

现今天然产量不多,分布范围又逐渐缩小,已被列为我国2类野生保护动物。1976年3月在长江宜宾段用人工拴养催产及仔幼培育已获得成功。由于达氏鲟为淡水定居类,底栖、杂食性,个体小,性成熟早,能适应大、中、小各类水库及溪河、山塘等水体,并能和鲢、鳙、草鱼等混养,是一种理想的养殖对象。

小体鲟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1758下中间中断。须较长,其突起发达。为淡水常生活在河流中,最大体长达800mm。以水生昆虫为要食物。雄4-5龄性成熟,雌5-9龄性成熟,在伏尔加河5-6月在砾水底产卵,产卵11000-137600粒之间。孵化期约4-5日。雄和雌生长不大。

小体鲟在欧洲分布广泛,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毕河等水域,有洄游和定栖两种类型。小体鲟适温范围较广,生存水温1-33℃;是养殖鲟鱼中个体最小、生长速度最慢的种类;小体鲟食物较杂,在河流中以底栖生物为食,要食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小型软体动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4-7龄,雄3-5龄。与其它鲟鱼比较,生长速度慢。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4

活在大江和近海中,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类。5-6月群集于河,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摇蚊和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小等为要食物。常见个体50-300kg,最大个体可达600kg。生长较快,但性成熟较晚。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绿褐色。产卵后亲多数迅速离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区栖息。

中华鲟有极高的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我国特有种,已被我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部门进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1861

为海、淡水洄游的类,但要栖息于长江流域的中下层,有时也进入沿江大型湖泊。肉食性类。体长80mm以上以、蟹、等动物为食。性成熟迟。雌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性成熟较雌性稍早,体重也相应小些。体重30-35kg的怀卵量约20万粒。3-4月为生殖季。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卵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出生的个体体长可达530-610mm,体重0.83kg。雌雄在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长度及重量大于相同年龄的雄

白鲟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濒危珍贵食用类之一,四川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民谚,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7m、体重达908kg。种群数量不大,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占多数,通常约150kg,为稀有种类。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

2020年1月2日消息,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灭绝。

施氏鲟

施氏鲟是黑龙江特产和重要的类,淡水定居种,也是鲟鱼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捕获的最大个体长达240cm、体重102kg。施氏鲟生存水温为1-30℃,最适生长温度21℃左右;食性依年龄不同而异,幼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也食小型类;在黑龙江生长速度较慢,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很快,;野生施氏鲟最小成熟年龄,雌性9-13龄,雄性7-9龄,人工养殖的最小成熟年龄,雌8龄,雄7龄,适宜产卵水温17℃。与其它养殖鲟鱼比较,人工养殖,特是用配饲料驯养幼过程中,施氏鲟摄食食物惯性较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转食配饲料要有相当长的驯化时间。20世纪末,施氏鲟已成为国要的鲟鱼养殖种类,其产量约占鲟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2年5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

俄罗斯

俄罗斯要分布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库拉河。其适宜生长温度为8-25℃.,最适温度23℃左右;以底栖软体动物、、蟹及小型类为要食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12-16龄,雄7-9龄;是个体较大,性成熟较早的鲟鱼种类。其体色发黄大,商品价格较低。

鲟是匙白鲟科2种鲟鱼之一,也是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类,分布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等几条大河及其毗邻的海湾流域,遍及美国的26个州。生存水温1-35℃的,适宜生长水温25-30℃;匙鲟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是养殖鲟鱼中惟一的滤食性种类;其适温范围广、生长快,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养殖式又与鲢相似,适池塘、网箱和大水面增养殖。

杂交鲟

此种杂交鲟是欧鳇和小体鲟的杂交后代,也是俄罗斯几十年的育种研究选育出的各种性状最优秀的杂交组,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5-6龄)、后代可育、遗传性状较稳定等特点,欧洲许多国家先后进养殖。

黑龙江杂交鲟

黑龙江杂交鲟是施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后代。施氏鲟和达氏鳇在自然状态下就有杂交的子代。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均能获得较高的受率和孵化率,后代的适应能力、抗病力、生长速度以及配饲料驯养等面都表现出优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鳕鱼

下一篇 法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