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鳕鱼

鳕鱼 鳕鱼:Gadus),为鳘、大头腥、鳕狭、明太。是鳕科鳕属动物。鳕鱼体长,稍侧扁;尾柄显著,头较大;稍突出;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大,稍低,厚;下颌中央有1颏须,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眼下;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细尖;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头和体均被小鳞。它是冷水性中下层类,以群居为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鳕鱼肉质厚实,细刺极少,而且......
目录

形态特征

鳕鱼鳕鱼体长,稍侧扁;尾柄显著,头较大;稍突出;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大,稍低,厚;下颌中央有1颏须,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眼下;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细尖;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头和体均被小鳞。

生活习性

为习性

成、幼均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成有从深水向浅水产卵洞游、幼有集群分布的习性。

食物习性

鳕鱼以无椎动物及小型类为食,如磷、糠、胡瓜、毛鳞等。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洄游于水深50~80 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

栖息环境

鳕鱼鳕鱼是冷水性中下层类,为群居类,大部分生活在水温为0~16°C的冷海里,成要栖息在175-225米水层,幼在80-100米。

分布范围

鳕鱼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原产于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冷水域。前的要出产国是岛、加拿大、俄罗斯挪威日本的北海道。在中国,鳕鱼要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其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南部及东南海区,是北沿海出产的海洋种之一。

繁殖饲养

一般4-5龄性成熟。产卵期在12月到翌年4月,盛期在1-2月,怀卵量为25-100万粒,万粒,沉性卵,卵径为0.98-1.05 mm,卵在6-7°C水温下12-17天孵出。

种类介绍

细身宽突鳕

鳕鱼:Eleginus gracilis(鳕科)鳕鱼
态特征鳍11~15,15~23,18~21;鳍20~24,19~22;胸鳍i-17-i;鳍6;尾鳍60。

体长,稍侧扁;尾柄显著。头较大。稍突出。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大,稍低。厚。下颌中央有1颏须。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眼下。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细尖。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头和体均被小鳞。侧线1条,完整。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鳍始于胸鳍基后上;第二鳍略后于第一鳍;第三鳍位于第二鳍上鳍2个,第一、第二鳍分与第二、第三鳍相对。胸鳍侧中位。鳍亚位,左、右鳍条相远,第二鳍条突出呈丝状。尾鳍后端截形,或微凹。头和体侧暗橄榄色,布许多不规则云状小斑点侧上灰色,有暗色斑点,侧下黄褐色,银白色。各鳍淡黄白色或微红,鳍和尾鳍具白色边缘。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从朝鲜半岛(黄海)往西南至韩国仁川,东南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东至维多利亚岛南部沿海。中国产于黄海、图们江流域、黑龙江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类,栖息于较深水域,也进入河、半咸水及附近的江河流域。要捕食小、甲壳动物。

济意义: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捕捞对象,为食用类之一。

太平洋鳕

: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 (鳕科) 地鳕鱼、大头鳕、大头、大头腥、明太

态特征鳍 12~14,16-19,18-20:鳍 19-22,18-20;胸鳍 18-19;鳍ii-4;尾鳍41~44

鳕鱼体长,稍侧扁。尾部向后渐细。尾柄细且侧扁。头大。前端钝,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大,微斜。厚,下下缘有绒状小突起。下颌联的下有1颏须。下颌较上颌稍短。两颌及犁骨有尖,外较长较大。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鳃耙发达,鳃耙均呈小突起状。鳃耙 3+17-19。鳃盖条7。具假鳃。头和体被长鳞。侧线1条,完全。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鳍始于胸鳍基略后上;第二鳍略后于第一鳍;第三鳍位于第二鳍上鳍2个,第一、第二鳍分与第二、第三鳍相对。胸鳍侧中位。位,左、右鳍条相远,第二鳍条突岀,略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头和体侧淡褐绿色布许多暗褐色斑点,侧淡白色。各鳍蓝褐色鳍和鳍色较淡。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白令海峡、朝鲜半岛、中国、日本、阿拉斯 加湾,南至美国洛杉矶沿海。中国产于渤海和黄海。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类。喜群居,通常栖息于水深 15-250m 的海域。以 小黄、太平洋鲱等小型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个体较大,最大体长可达80cm。

济意义:肉质鲜美,济价值高,是北太平洋重要类之一。

黄线狭鳕

鳕鱼:Theragra chalcogramma(鳕科):明太鳕鱼

态特征:鳍 13~14,18~19,21;鳍 22-23,21-23;胸鳍 19-20;鳍 6;尾鳍 42

体细长,呈梭状,前部稍粗大,向后渐细,稍侧扁。头中等大。稍突出。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大。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瞳孔前缘下。下颌中央有1短痕状颏须。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细尖。上、下颌外较尖长。下有绒毛状群。宽钝,前端游离。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鳃耙细长,鳃耙钝突起状,鳃耙数 6+26。头和体均被细小鳞。侧线1条,完整。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鳍高,始于胸鳍基后上;第二鳍略后于第一鳍;第三鳍位于第二鳍上鳍2个,第一、第二鳍分与第二、第三鳍相对。胸鳍侧中位。位,左、右鳍条相远,第二鳍条突岀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头和体橄榄色,具 2~5 条暗色纵带状斑纹,纵带状斑纹间为黄色纵纹。白色橄榄色。胸鳍暗黑色。鳍与灰色。尾鳍淡橄榄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朝鲜半岛、日本、美国阿拉斯加州沿岸。中国产于黄海东部。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类。常在接近 0℃水温时聚集,生活于水深 30400m的水域,有时也在水面活动。要捕食小、甲壳动物。最大体长可达 80cm。

济意义:是北太平洋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具有济价值。

多棘腔

:Ca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Katayama(长尾鳕科) 地鳕鱼、腔

态特征:鳍Ⅱ-9~10,93~104;鳍 90-105;胸鳍 15~16;鳍 7;尾鳍1。

鳕鱼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向后渐细尖且侧扁。头较大,前部尖突,平扁,后部稍侧扁。棱发达。尖长,突出。窝位邻近眼前。眼长,位于头中部侧上小,下位。上颌长大于眼径,自窝中部下伸达眼后缘前上。上、下颌具绒毛状带状。颏部具1 须。鳃盖膜在眼后缘下与峡部互连,后缘有游离膜。鳃耙呈突起状,有小刺。鳃耙数 1-2+6-8。头和体被弱栉鳞,鳞宽五边,栉刺细尖,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部、胸部鳞刺较规则,近似辐射状。侧线1条,完整。鳍2个,分离;第一鳍始于胸鳍基后上,较高,第二硬棘最长,不显著突出,为丝状,可伸达第二鳍前端;第二鳍始于肛门的略前上鳍较第二鳍发达。胸鳍较长,侧中位,第三、第四鳍条最长,不达肛门。鳍始于胸鳍基后端下,第一鳍条略突出呈丝状。尾鳍细尖。体淡蓝灰色布有许多明显的虫纹状或云状不规则斑块,体侧稍下也常有1或2 纵棕黑色斑纹,沿第一鳍基下常有1 纵小黑点。体下侧银色淡蓝白色。各鳍暗灰色。第一鳍第二棘后灰黑色鳍常有小黑点。口腔白色。鳃腔及各鳍暗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产于黄海、东海。

生态习性:为深海底栖性类。要栖息于泥砂底质水域。以多毛类、甲壳类为和南海食。

济意义:肉可食用,济价值不高。

主要价值

济价值

鳕鱼加工饲料

粉是用济价值较低、鲜度比较差的类以及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等为原料,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全世界的粉生产国要有新西兰、秘鲁、丹麦、智利、挪威日本等国,其中秘鲁与智利的出量约占总贸易量的70%。中国粉产量不算很高,要产地在浙江山东,其次为河北天津福建、广西等省市,山东要集中在青岛。20世纪末期,每年我国大约进粉70万吨,约80%来自秘鲁,10%来自智利,还有少量来自日本、美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皮中提取原蛋白

皮是食品工业、化工生产及医药的重要原料,近几年皮的价值渐被许多国家重视,充分利用皮资源,皮的新产品,成为产品下脚料综利用的一个重要面。

生产水解蛋白

类加工下脚料中粗蛋白含量较高,据报导青鳞鱼下脚料粗蛋白可达58.7%,是肉粗蛋白的76%,烤鳗下脚料粗蛋白的含量为22.6%。为了充分利用加工的下脚料中蛋白质资源,国不少研究者探索利用下脚料生产水解蛋白。张陆霞等以鳕鱼下脚料鳕鱼排为原料,用复蛋白酶水解鳕鱼排来提取蛋白,并利用获得的可溶性蛋白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结果表明,鳕鱼排酶解获得可溶性物质得率为24.14%,鳕鱼排水解蛋白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抗氧化性的味型食品添加

鱼油提取

类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加工废弃物。测定,其中脏脂肪含量较高,约占总质量20%左右。Dyerber J等通过实验鱼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丰富,具有降低固醇、抗炎症、抗过敏、预防动脉硬化、预防老年痴呆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大脑习机能和预防视力下降等生理功能。

加工

中含有相当丰富的钙、磷,且比例理。中含有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优质活性钙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粉则是以加工剩余的为原料,高温、皂化脂、腥、、干、粉碎等过程而制成的一种天然补钙产品。生物利用和临床试用的研究表明,粉具有较好的钙吸收和存留率,是一种利用率较高的优质天然钙

薛长湖等以鳕鱼排为原料,研究了盐酸、乳酸和乙酸在不同浓度、温度下,对粉提取钙的效果,结果表明用6%的盐酸在115°C下对鳕鱼中钙的提取效果最好,可高达60%以上;以制取的活性钙粉含钙38.27%,含磷为17.73%,Ca/P比约为2:1,而Cu、Mn、Mg、Fe、Zn、Se等微量元素在活化处理后有一定的损失。霍健聪等以鳕鱼加工中产生的为原料,探讨了鳕鱼骨钙粉的制备法,同时以Wistar大为模型研究鳕鱼骨的生物功效。结果表明,制取鳕鱼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 mol/L的NaOH溶液,浸泡30h,60%的乙醇,浸泡15 h,选4%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作为粘合剂,填充与奶粉的配比为1:2。另外,动物实验表明,鳕鱼骨2 g/(kg·d)和鳕鱼骨5 g/(kg·d)可显著提高大钙、磷和钙含量,具有促进生长、提高骨密度和防止质疏松的功效。

食用价值

产生腥味原因

起因腥味的原因很多,综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1)类被来自外部的挥发性有机化物所污染,如酚类、石油烃类等,通过其鳃、皮肤进入体肉异味;(2)来自饮食或环境中某些生物的代谢产物,如由放线菌和蓝藻代谢产生的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通过某些途径进入类体并蓄积而产生异味;(3)新鲜的不适当的处理及储藏,导致微生物、酶的作用或自动氧化,造成新鲜物质的腐败 。

要有化腥法、物理腥法和生物腥法等。化腥法包括酸碱盐法、抗氧化法等。物理法包括包埋法、吸附法、掩盖法、有机溶萃取法和微囊法 。

酸碱盐法

利用水产品中腥成分与酸碱发生化反应生成无腥味的物质,而盐的作用一般认为要是促进水产品中的腥成分的析出,从而实现腥。同时有机酸对色素、脂肪、腥臭物质有溶解萃取并部分驱除的作用。另外有机酸还具有杀菌、消除组胺的作用,并能降低肉pH值,在加工、贮藏中有利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抗氧化

利用中的多酚、黄酮类、萜烯类物质,它们具有消臭,吸附异味的功能,此外,中的儿茶素类化物可以消除甲基硫醇化物,并与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钝化酶类和杀菌作用。

包埋法

是利用一些笼型分子(如β-CD)对分子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的包埋作用而除去异味。但一般的加入量较大,效果较难控制 。

吸附法

利用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表面积的物质,如活性炭、玻璃纤维、酚甲醛树脂和多糖凝等,对腥味物质吸附,而达到除腥的。但后几种并不实用,活性炭是最普遍的法 。

掩盖法

采用香辛物质或某些呈味物质特有的味去掩盖那些不受欢迎的异味 。

有机溶萃取法

利用有机溶对腥味成分的溶解萃取原理,达到腥的作用。常用的萃取有乙醇、乙醚,在腥的同时,还可以去除部分脂肪。而且腥效果随着萃取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囊技术

利用类物质作壁材将腥味物质包在一微小封,而达到去腥效果 。

生物去腥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一些大分子的腥味物质参与成代谢转变成无腥物质,或是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转化成为无腥物质,以达到去腥的的。该领域中研究较多的是利用酵母和乳酸菌发酵去腥,资料显示酵母粉对水产品的去腥味效果明显,但要控制好酵母的用量和处理条件,以免发酵过度,溶液呈现出不良的发酵味 。

养价值

鳕鱼鳕鱼的肉质白细鲜嫩,厚实刺少,肉味甘美,清不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要食用类。鳕鱼含有丰富的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 A、维生素 D、钙、镁、硒等养元素。

每百克鳕鱼肉含蛋白质20.4 g、脂肪0.5 g,是类中蛋白质高、脂肪低的优质品种。其蛋白含量比三文鲫鱼鲳鱼带鱼都高;而脂肪含量要比带鱼低 7 倍,比三文低 17 倍左右。鳕鱼脂中含有球蛋白、白蛋白等,还含有儿童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其比值和儿童的需要量非常相近,十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鳕鱼肝脏大且含油量高(含油量20-40%),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和EPA外,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以及其他多种维生素,是提取鱼肝油的优质原料。鳕鱼油中这些养成分的比例,正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另外,鳕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有利于预防压、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鳕鱼在欧洲被誉为“海中黄金”和“餐桌上的养师”。

鳕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肉可活祛瘀;鱼鳔可补可治疗脚鱼肝油可敛疮清热消炎,抑制结核杆菌,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其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组织鳕鱼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 kg腺中提取12000 IU胰岛素,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卢森堡

下一篇 鲟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