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木根皮
形态特征
【拼音】 Wū Jiù Mù Gēn Pí
【别名】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类草药性》),乌臼(《摘元方》)。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的去掉栓皮的根皮或茎皮。全年可采,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
【原形态】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
乌桕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顶端有2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长和宽约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l-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先端渐尖,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苞片3,菱状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l-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地理分布
主要用途
【毒性】乌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据报道,以乌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轻重与肉糜的剁细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时间及进食时间成正比。中毒者潜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时内),发病急,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有四肢、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紧,严重咳嗽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即能恢复,不致引起死亡。
【性味】苦,微温,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微温,有毒。"
③《本草经疏》:"辛苦,温,有毒。"
④《南宁市药物志》:"苦涩,微温。"
【功能主治】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治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②《日华子本草》:"治头风,通大小便。"
③《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④《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螆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治坐板癞,捣烂用盐少许坐,热又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体虚者忌服。
②《本草经疏》:"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法当补脾土为急,此药必不可轻用。如果元气壮实者,亦须暂施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附方】 ①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乌桕皮二两,木通一两(判),槟榔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②治臌胀:一乌柏树根二层皮(切碎)一至三两,白米一撮,炒至微黄色,加北芪三钱同煎水服,或连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一次,连服三至六日。二乌桕木根三两,桑树根一两。用水五碗,煎至一碗,分三次服下。(《岭南草药志》)
③治黄肿症:取乌桕二层皮青和米擂烂,加片糖少许,煎成粉,食之必泻,泻后神倦,约一日可消。(《岭南采药录》)
④治症瘕积聚,水肿:乌桕树根鲜二层皮,每次三钱,水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大便不通:乌桕木根方长一寸,劈破,以水取小半盏服之,不用多吃,兼能取水。(《斗门方》)
⑦治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桕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煎汤服,取吐。(《肘后方》)
⑧治盐胸痰喘:桕树皮去祖,捣汁,和飞面作饼,烙热,早晨与儿吃三、四个,待吐下盐涎乃佳,如不行,热茶催之。(《摘元方》)
⑾治毒蛇咬伤:乌桕树二层皮(鲜一两,干五钱),捣烂,米酒适量和匀,去渣,一次饮至微醉为度,将药渣敷伤口周围。(《岭南草药志》)
⒀治婴儿胎毒满头:水边乌桕树根,晒研,入雄黄末少许,生油调搽。(《经验良方》)
⒂治跌打新伤,遍身疼痛:乌桕鲜根,每次一两,水煎调乌糖服。(《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②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乌桕木根的二层皮4两,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儿童酌减。临床试治7例,治疗时间平均为14天。自觉症状如发热、疲乏、胃口不好、腹胀、右肋下痛等消失较快;黄疸消退最快者7天,最慢者14天;小便中胆汁色素、尿胆元在服药3~5天后即告减退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取近水旁之乌桕树树干的韧皮60克,加水磨碎,过滤,滤出液加水至大半碗,慢火煎至刚沸为度,乘温顿服,每日1次。服药后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试用于24例,对消除水肿有一定疗效;消肿后如给予补肾健脾、益气补血之方剂,每能巩固疗效。此药对肾功能极度不良或有尿毒症表现的慢性肾炎无效。
各家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