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乌梅

乌梅 乌梅肉、实等,为蔷薇植物的干近成熟果实乌梅呈扁或不规则球;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一端有明显的脐;果核坚硬,棕黄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麻点;种子卵形淡黄色。其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干后闷至色变黑,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湖南贵州等地。乌梅味酸涩平,性平,具有敛、涩肠、生津、安蛔、消毒、缓解疲劳助恢复食欲、调肠功能的功效,中医临床......
目录

入药部位

近成熟果实

性味

味酸、涩,性平。

归经

大肠

功效

,涩肠,生津,安蛔。

主治

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御米壳(去筋膜,蜜)。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

3、治伤寒蛔厥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治之,以苦乌梅一宿,去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臼中,与蜜杵二千下,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日三服,稍加至二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60g,雄黄12g。为末,蜜,每3g。每次含化1,徐徐下,每日3次。(《全国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用法用量

6~12g。

禁忌

不宜多食久食。

炮制

采集加工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干后闷至色变黑。

炮制

1、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软,去核。

2、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炭法(不加料的法称为清法。包括黄、焦和炭三种操作工艺。)至皮肉鼓起。本品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生理特性

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落,或仅下面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幼时具毛,老时落,常有腺体。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放;花梗短,长约1-3毫米,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先端钝;花瓣卵形白色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果实近球,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而有小突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两侧微扁,棱稍钝,面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

生长环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鉴别

性状鉴

药材性状:呈类球或扁球,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果核坚硬,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卵形淡黄色。微,味极酸。

药性鉴

1、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止咳。

2、乌梅炭:长于收敛止,常用于便血尿血崩漏等。

相关论述

《本草疏》: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曰:热伤客于胸中,则上逆而烦满,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归元,故下气,除热烦满及安也。下痢者,大肠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所以之也。其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弛纵,或疼痛不仁;筋,酸入而养筋,得所养,则正筋柔,机通利而前除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乌梢蛇

下一篇 乌桕根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