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乌梢蛇

乌梢蛇 乌梢蛇(拉丁:Zaocys dhumnades),蛇游蛇科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录)无危物种。体较粗大,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面灰褐色黑褐色,其上有二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显明,黄褐色纵线;幼蛇灰绿色,其上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一小鳞位于其下;鳞192到205;肛鳞二分;尾下鳞95到137对。生活于......
目录

形态特征

乌梢蛇乌梢蛇全长可达1500毫米以上。上鳞8(3-2-3);偶见一侧7(2-2-3),下鳞10(9、11),前5(4)切前颏;颊鳞1,偶见一侧2;眼前鳞2,一般下面一较小,故也称之为眼前下鳞,偶见仅1或3,眼后鳞2,偶见一侧为3;颞鳞2+2,偶见1+2、3+2或1+0;鳞16-16(14)-14,中央2-4起棱;鳞雄性186-202,平均193,雌性187-207,平均194;肛鳞两分;尾下鳞雄性102-130,平均115对,雌性110-133,平均119对。。

头与颈区分显著;瞳孔于前后两鳞间;鳞从头面可见,宽大于高;间鳞为前鳞长的2/3;前鳞短于鳞,鳞长几乎等于从它至端的离。半阴茎不分叉,外翻球状,基部为刺区,有数枚并列大刺,远端为小乳突型萼区。

头与颈区分显著;瞳孔于前后两鳞间;鳞从头面可见,宽大于高;间鳞为前鳞长的2/3;前鳞短于鳞,鳞长几乎等于从它至端的离。半阴茎不分叉,外翻球状,基部为刺区,有数枚并列大刺,远端为小乳突型萼区。

生活习性

为习性

乌梢蛇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喜暖厌、喜静厌乱,养殖乌梢蛇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乌梢蛇同其他蛇类一样,亦有冬眠习性。每年的秋末冬初,当外界温降至15℃左右时,该蛇便本能地入洞蜷成团、蛰伏冬眠了。整个冬眠期长达6个月之久,期间不食、不动、不排泄、不蜕皮,要靠体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准。该蛇的耐饥力很强,可以几个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会死亡。

食物习性

乌梢蛇喜食蛙类类,也兼食类及昆虫等活体动物。有追逐取食习性,要采食活物,一般不吃死物。在缺食饥饿的情况下,也取食少量死物。乌梢蛇耐饥力较强,可以几个月不进食也不致死亡。

栖息环境

生活在丘陵地带,以蛙类、蜥蜴类、类等为食。

分布范围

乌梢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繁殖饲养

繁殖习性

乌梢蛇性成熟

乌梢蛇从孵出到性成熟一般需过2.5~3.5年时间。

配种

每年春末夏初,当外界温度升高到20℃左右时,乌梢蛇结束冬眠,出来活动配种。交配时,雄蛇、雌蛇相互缠绕,头部抬起。交配时间10~60分钟。一般雌蛇配种后不再接受交配,雄蛇则可与多条雌蛇交配。

产卵

雌蛇配种后约41天始产卵,产卵期约为2个月,每次产卵15枚左右。乌梢蛇的卵呈椭因,两头较钝,乳白色

孵化

乌梢蛇为卵生繁殖,野生状态下的乌梢蛇卵孵化期为50~70天。人工孵化时,温度控制在28~32℃,相对湿度在75%~80%,孵化时间50天左右。

饲养

幼蛇的培育

乌梢蛇刚孵化出来的乌梢蛇幼蛇,体长约10厘米,1周可不必喂食,幼蛇可靠消耗自身体贮藏的卵黄维持需要,1周后可适当饲喂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黄粉虫、蝌蚪、碎肉等,1个月后,可喂一些小青蛙、乳泥鳅等。同时,蛇场温度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80%左右。

成年蛇的饲养

提供养丰富的食物,创造适宜蛇生长的环境,是养殖蛇的键所在。乌梢蛇喜食的食物较多,如蛙类、类、类等。饲喂时,应据蛇的大小,投喂不同的量,一般每3~5天投喂1次。如缺乏活体食物时,可投喂人工配的食物,如新鲜的肉类和干净新鲜的畜禽屠宰下脚料,但最好每天投喂1次,以避免由于投喂太多,蛇采食不完而造成的食物腐败。或者,由于投喂量少而造成蛇的争食,以强欺弱,弱蛇吃不饱,影响其生长发育乌梢蛇抗饥饿的能力极强,如只供水,几个月不供食,也不会饿死。

冬眠管理

乌梢蛇蛇是变温动物,当外界温降到15℃左右时,乌梢蛇即入洞冬眠。人工养殖时,可将数条蛇集中在一起冬眠,不仅可使蛇体周围温度提高1~2℃,而且还便于群蛇结束冬眠出蛰后交配繁殖。蛇冬眠时,不食不动,无防御能力,要靠消耗储存在体养物质来维持机体需要。要认真做好管理工作,防止蚂蚁、老及蛇的其他天敌的侵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蛇窝应干、忌潮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窝温度宜保持在6~10℃,湿度宜在50%~60%之间。冬眠期间除定期检查窝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外,还应定期检查蛇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理想的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正品乌梢蛇

正品乌梢蛇药材呈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数成双,中央2~4鳞片强烈起棱,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部高耸成屋状。部剖边缘向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腥,味淡,乌梢蛇呈段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部高耸成屋状。部剖边缘向肉厚,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

赝品乌梢蛇

乌梢蛇伪造的乌梢蛇多为盘状或切成段状,体态多丰满,它的外观与乌梢蛇类同,但看其横断面可发现无肋骨容物多为棕黄色、棕褐色黑褐色,包裹2~4条不等的椎。将其入水浸泡数小时,蛇皮与容物即分离,容物渐溶化。将容物装,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糊化淀粉粒团块或淀粉粒。这种伪造的乌梢蛇,蛇皮是乌梢蛇的皮或其他蛇皮,加入一些淀粉、沙土等,人工加工盘成盘状或切制成段状。

药用价值

乌梢蛇的干全体为中药乌梢蛇性味甘、平,归肝经,具有祛、活、止痉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眼喁斜,抽搐痉挛,伤风,麻,疥癣等疾病的治疗。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中国浙江省的一项研究估计,乌梢蛇的种群数量约为830700只。该物种似乎越来越稀少,但没有任何数据可表明其下降速度。

保护措施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于规范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乌梢蛇止以食用为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的的养殖。

保护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2021年——无危(LC)。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北马其顿共和国

下一篇 乌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