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文蛤肉

文蛤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海蛤肉、蛤蜊肉。贝壳略呈三角,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处或全部布有棕色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木品和青蛤 Cyclina sinensis(Gmelin)的贝壳,药......
目录

形态特征

文蛤肉图册1.文蛤,贝壳呈三角卵,质坚硬,壳长60-122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紧靠,壳突出,位于面稍靠前,略呈三角。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楯面卵,宽大。韧带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始,常有许多环,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样的齿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壳皮有时磨损落,显出白色。壳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部宽,左壳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右壳齿3枚前2枚短,呈人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前侧齿2枚,1枚稍向面弯。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前痕小,略呈半;后痕大,呈卵。足扁平,状。

2.青蛤,贝壳2,近。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突出,位于侧中央,尖端向前。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缘向上斜伸至贝壳的中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痕细长,呈半朋状,后痕大,。足扁平。状。

文蛤肉图册文蛤肉图册

分布范围

1.文蛤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

3.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药用价值

炮制文蛤:洗净晒干,碾碎。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红,取出放冷,碾碎。用一时,乘热捣细用;用酸浆水或半日许,捣粉用。【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治】润燥止渴;软坚消肿。消渴结核;阴虚盗汗;瘰疬【用法用量】服:食,30-60g。

【附】 1、文蛤《金匮要略》:渴欲饮水不止者。2、文蛤汤《金匮要略》:渴饮得水而贪饮者。

《本草疏》:文蛤之咸,能消上下结,故咳逆胸痹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痿,大孔出,崩中漏下,皆热为病,咸平入除热,故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本草汇言》: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软坚之药也。吴养元曰,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以胜水气。凡病水湿痰饮,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而为咳逆,滞于而为胸痹者,以此咸润下软坚之物,如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书,论伤寒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以文蛤之。此药捣研成,用沸汤调服数钱,能分利水湿壅遏阳道,昔仲景用之,为因郁热,假此分利表间水气。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剂。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者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不能胜实结之热矣。

《本》:恶疮蚀,五

录》:咳逆胸痹痛胁急,痿,大孔出,崩中漏下。

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烧灰腊猪脂和涂之。坠,软坚,止渴,收涩固济。

《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冰岛共和国

下一篇 文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