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团叶槲蕨

起源于拉丁,后渐渐的向亚洲国家衍生。该物种适合生长在阴凉潮湿之地。在我国要分布于广东(台山)、广西、贵州云南等雨量充足地区。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萨姆)高山上较潮湿的地也有分布。附生树上,石上或土生。横走,粗壮,粗1-3厘米,肉质,端密被鳞片鳞片伸展,长2-12毫米,宽1.5-3毫米,端长渐尖而呈尾状,基部卵形而为盾状着生,中部深棕色,边缘及上部锈黄......
目录

形态特征

种类特征

团叶槲蕨的生长环境。附生树上,石上或土生。横走,粗壮,粗1-3厘米,肉质,端密被鳞片鳞片伸展,长2-12毫米,宽1.5-3毫米,端长渐尖而呈尾状,基部卵形而为盾状着生,中部深棕色,边缘及上部锈黄色,边缘有密毛。基生不育无柄,心脏卵形,长10-15厘米,宽8-12厘米,端钝或,基部浅心脏而有互相覆盖的,边缘全缘或有的浅裂;叶脉两面均明显,侧脉下面隆起,上部的向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成弧,小下面明显而隆起,联结成伸长的网眼,少数有单一的藏短小厚纸质至薄革质,坚硬,两面均无毛,上面黄棕色而有光泽,下面灰棕色而暗晦,正常能育叶柄长10-20厘米,深色至淡色,光亮,无毛,基部被鳞片,两侧有宽仅1-2毫米的狭翅几达基部,能育叶片卵形,长30-70厘米,宽20-30厘米,羽状深裂几达叶轴成宽约1毫米的狭翅,裂3-7对,斜向上,相1.5-3厘米,阔披针,长7-20厘米,宽2.5-5厘米,端长渐尖,基部稍狭长而下延,边缘近全缘至浅波状,有软质的边,生裂,稍大,叶轴棕色侧脉及小淡色,均无毛,侧脉明显,纤细,上部稍向上弯而达于叶缘,横明显,在每对侧脉之间构成5-6个大网眼,大网眼有几个不整齐的小网眼藏小单一或很少分叉,反折,端呈棒状,薄革质,干后鲜绿色或变淡棕色,无毛,上面光亮。孢子囊群细小,生,在中肋两侧不规则地排成2,在相邻两对侧脉间有2至4,生2-4小交汇处。孢子囊上无腺毛孢子囊表面光滑。

本种提示

本种形体极似其分布区南边的D. sparsisora (Desv.) T. Moore,但以其饶钹全缘 (罕呈波浪状) 而远较小的干膜质不育上的鳞片为阔披针等特征易于区;后者的基生不育远较大,硬革质,边缘缺裂深达1/3,上的鳞片基部,向上突然狭缩成长钻。已往的文献中,报道过D. sparsisora也分布到中国,均系本种之误。与其相近的栋D. quercifolia(L.)J. Sm.植株较大,高达1.3米,不育长达30厘米,宽10-20厘米,边缘浅裂,孢子囊群通常在侧脉间排成整齐的2,在我国仅产海南岛。亚洲热带其他地区,澳大利亚也有。

生长环境

附生林下树干或石上,海拔100-1300(-1700) 米,在雨季萌发基生绿色,很快变成棕色,继之能育出现,旱季时能育干枯落。本种在广西也作“碎补”用。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主要价值

拉丁常见物种

【药 】:

【拼 音】:TUANYEHUJUE。

【来 源】:为槲植物

【功 效】:舒筋活、补、补虚消

治】: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肾虚耳鸣小儿疳积

性味归经】:微洁,温。入

【用法用量】:服:9一15克,水服。

【考 】:始载于《植物分类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团叶鳞始蕨

下一篇 唐松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