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土黄连

土黄连,中药。为小檗小檗植物九莲小檗Berberis julianaeSchneid.或湖北小檗Berberis gagnepainiiSchneid.的植物九莲小檗,分布于我国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植物湖北小檗,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贵州。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热泻赤痢火眼赤痛,齿肿痛,痄腮丹毒热淋湿疹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味苦,性......
目录

入药部位

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

性味

味苦,性大

归经

大肠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

热泻赤痢火眼赤痛,齿肿痛,痄腮丹毒热淋湿疹

相关配伍

1、治肝癌土黄连莲、太子参各15g,半边莲18g,积雪草茯苓各12g,郁金车前子、黄芪 、生晒参各10g。水服。(《抗癌植物药及其验》)

2、治肠癌、急性病等,土黄连苦参白头翁各15g,重楼25g,鬼箭羽野菊花白英各30g。水服。(《肿备要》)

用法用量

服:汤,6~9g,30~60g。

外用:适量,乳汁点眼或研末

炮制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部,全年采,晒干或干备用。

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粗壮,弯,有分枝,长30~50㎝,直径2~4㎝。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具纵皱沟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边缘淡黄色,具明显的放射纹理。新鲜时多切成厚约0.5~1㎝或砍成1~2㎝厚微,味极苦。

形态特性

1、九莲小檗豪猪刺,常绿灌木,高1~3米。老黄褐色或灰褐色,幼淡黄色,具条棱和稀疏黑色点;茎刺粗壮,三分叉,面具槽,与同色,长1~4厘米。革质,披针或倒披针,长3~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微显,淡绿色,中脉隆起,侧脉微隆起或不显,两面网不显,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刺齿叶柄长1~4毫米。10~25朵簇生;花梗长8~15毫米;黄色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萼片,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钝;花瓣,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长腺体;胚珠单生。浆果,蓝黑色,长7~8毫米,直径3.5~4毫米,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期3月,果期5~11月。

2、湖北小檗,常绿灌木,高1~2米。,老灰色,幼禾杆黄色,具条棱和稀疏细小点;茎刺长1~4厘米,面下部扁平或具槽,与同色,老无刺。披针,长3.5~14厘米,宽0.4~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有时灰绿色,中脉微凹陷,侧脉和网显著,黄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微隆起,网不显,不被白粉,叶缘有时微波状,每边具6~20刺齿;近无柄。2~8朵簇生,有时可达15朵;花梗长(4~)10~20毫米,棕褐色,无毛;淡黄色;苞片卵形,长约3毫米;萼片3轮,外萼片卵形,长约4.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急尖,中萼片卵形,长6.5毫米,宽5.5毫米,萼片卵形,长8毫米,宽7毫米;花瓣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缺裂或微凹,裂先端,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的腺体;胚珠4~5枚。浆果红色,长卵形,长8~10毫米,直径约6毫米,端无明显宿存花柱,微被蓝粉。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1、九莲小檗,生于山坡、沟边、林中、林缘、灌丛中或竹林中,海拔1100~2100米。

2、湖北小檗,山地灌丛中、石山旁、云杉林下或林缘,海拔700~2600米。

药理作用

1、抑制痢疾杆菌作用。

2、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能力作用。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泻小肠实火实火,利小便。止热淋疼痛,肿疼。咽喉痛,小儿乳蛾痄腮。”

2、《四川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痛。跌打损伤红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乌塌菜

下一篇 土黄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