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全体被粘性腺毛。根较粗壮,肉质而后变纤维质,直径约2-3厘米。一年生的茎极短,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卵状披针形或长矩圆形,长可达30厘米,宽达10厘米,顶端锐尖,边缘有粗牙齿或羽状浅裂,主脉扁宽,侧脉5-6条直达裂片顶端,有宽而扁平的翼状叶柄,基部半抱根茎;第二年春茎伸长而分枝,下部渐木质化,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渐尖,无叶柄而基部半抱茎或宽楔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向茎顶端的叶成浅波状,裂片多为三角形,顶端钝或锐尖,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叶脉并生有柔毛,长4-10厘米,宽2-6厘米。
花在茎中部以下单生于叶腋,在茎上端则单生于苞状叶腋内而聚集成蝎尾式总状花序,通常偏向一侧,近无梗或仅有极短的花梗。花萼筒状钟形,生细腺毛和长柔毛,长1-1.5厘米,5浅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后增大成坛状,基部圆形,长2-2.5厘米,直径1-1.5厘米,有10条纵肋,裂片开张,顶端针刺状;花冠钟状,长约为花萼的一倍,黄色而脉纹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径约3毫米。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长卵圆状,长约1.5厘米,直径约1.2厘米。种子近圆盘形,直径约1毫米,淡黄棕色。夏季开花、结果。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整地作畦:于头年秋季深翻土地,结合翻地每公顷施入有机肥30000-45000千克,翌年春季精细整地,做成长5米、宽1米、高20厘米的畦。结合做畦,按说明施人咬喃丹和五氯硝基苯或敌克松。
播种方法:用种子繁殖,种子于第2年秋季采收,千粒重0.6克。晒干贮藏于纸袋或布袋内,放置通风处自然贮藏。翌春在做好的畦上点播或撤播。
- 点播:中国长白山区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种子用0.2%高锰酸钾液浸泡2小时,然后放入60℃清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后晾干至7-8成干,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开穴,穴深3-5厘米,每穴播种5-10粒,覆盖薄细土,稍镇压。土壤偏干用壶少量喷水,忌大水漫灌。
- 行播:按点播要求处理种子,畦面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5厘米,将种子1:5比例拌入细沙,每行播种30-50粒,覆盖薄细土,稍镇压。土壤偏干按点播法处理。
田间管理:苗高达5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若以采叶药用为主,株距9厘米。采种为主,株距20厘米,观赏为主,每穴留3-5株。头年第1次施肥以施氮肥为主,时间为间苗后5天追肥,第2次在7-8月份以叶面肥为主,用“富尔655”或“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按说明使用。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
第2年5月初展叶后每公顷追施含氮磷二元复合肥120千克(氮:磷为1:1),浇灌使用,此次施肥以拔节为目的;6月上甸追施三元复合肥180千克(氮:磷:钾为14:9:20),浇灌使用,此次施肥以促进植株座蕾开花,植株强壮,抗倒伏;7-8月每10天喷一次叶面肥“富尔655”。由于天仙喜肥,叶面肥使用可按说明加大剂量25-30%。7月初,畦面需培土固床,否则倒伏,也可每畦四周立桩,用绳四周围起。
采收:第2年6-7月份采叶、嫩茎及花分别晒至八成千,置阴凉处晾干备用。9月份种子成熟,割取全草。取根晒干。搓干种子,晒干即为“天仙子”。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