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菟丝

菟丝,为旋花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全草。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健脾湿之功效。常用于痢疾黄疸吐血,衄便血崩,淋浊,带下,便溏,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肿毒,痱子菟丝 菟丝 ( 《本》) 【异】唐(《诗》),蒙(《毛诗传》......
目录

基本内容

菟丝   菟丝 (《本》)

   【异】唐(《诗》),蒙(《毛诗传》),王女(《尔雅》),菟芦(《本》),萝、复实、赤网(《吴普本草》),兔丘(《广雅》),菟缕、菟累(《录》),野狐浆草(《圣惠》),焰草(《庚辛册》),金线草、野狐丝(《纲》),狐丝(《群芳谱》),黄丝草(《本草述》),金丝草(《药性考》),无金丝草(王安卿《采药志》),缠豆藤、豆马黄(《李氏草秘》),无草(《纲拾遗》),莫娘藤(《分类草药性》),豆寄生(《植物大辞典》),吐血丝(《岭南采药录》),无娘藤(《贵州民间方药集》),兔儿须、黄腊须(《河北药材》),盘死豆、黄乱丝(《山东中药》),麻棱丝、缠丝蔓(《山东草药手册》)。

  【来源】为旋花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

  【植物态】①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草本。细柔呈线状,左旋缠绕,多分枝黄色,随处生吸器,侵入寄组织。无绿色,而有三角状卵形鳞片白色,簇生;小花梗缺如或极短;苞片则、苞片鳞状,卵花萼杯状,长约2毫米,先端5裂,裂卵形花冠短钟,长2~3毫米,5浅裂,裂三角雄蕊5,花药长卵丝几无,每雄蕊下生一鳞片,长,边缘缝状;雌蕊短,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2,外伸,柱头头状。蒴果扁球,长约3毫米,褐色,有宿存花柱种子2~4粒,卵或扁球,长3~5毫米,黄褐色。期7~9月。果期8~10月。生长于田边、荒地及灌木丛间。寄生草本植物,尤以豆科、菊科、科为多。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大菟丝子,又:金灯藤、毛藤、两头挐(《植物实图考》)。

  态与上种相似,惟较粗,稍带肉质,黄绿色或带橘红色。穗状花序花冠橘红色,钟花柱单一,柱头2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药材】干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退化成鳞状,多落。簇生于,成球。带有或扁球果实,呈棕黄色。微,味苦。以干、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广东四川等地。

  【化成分】菟丝子全草含淀粉酶维生素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Cuscuta reflexa全草新鲜的水-醇提取物对离体豚、兔小肠具松弛作用;但5天后此作用即消失。5天后已陈旧的全草的醇-水提取物则有碱能作用(离体豚及兔回肠、蛙及在位犬的小肠压),可被阿托品阻断;但此种作用与乙酰碱尚有区:它对豚及兔子宫的致痉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对大子宫无作用,在阿托品化的兔房和蛙标本上,此提取物能产生明显的强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纲》:"甘,平,无毒。"

  ②杜文燮《药鉴》:"性凉,昧微甘。"

  ③《药性考》:"味苦,性。"

  【功用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便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疔疮热毒疹。

  ①《本》:"汁去面酐。"

  ②陶弘景:"其小儿,疗热痱。"

  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疹,庠塌痘疮。"

  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

  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红丝。"

  ⑥《药性考》:"凉血。治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恶疮。"

  ⑦《李氏草秘》:"治,解痘疮毒,难产服。"

  ⑧《纲拾遗》:"葛祖治狐骚,辟汗愈疟。"

  ⑨《植物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

  ⑩《四川中药志》:",生,发痘麻;洗汗斑及痧。"

  ⑾《陕西中药志》:"用有滋阴作用;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用法与用量】服:汤,3~5钱。外用:水洗、捣或捣汁涂。

  【选】①治小便不通:金丝草一握,同韭菜汤洗小肚。(《慈惠小编》)

  ②治阳痿遗精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水,冲黄、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金灯藤同生姜服。(《植物实图考》)

  ④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一两。每日一服二次。(蒙古《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眼赤痛:野狐浆草,捣取汁,点之。(《圣惠》)

  ⑥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子母秘录》)

  【临床应用】治疗白癜

  取菟丝子全草制成25%菟丝子酊,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治疗10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3例,无效2例。病程长者疗效差。一般须治疗1周以上,才可看出效果,1个月后效果比较明显。

植物特征

一年生寄生草本。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无

花序侧生,少或多簇生成小伞或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序梗;苞片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仅1毫米许;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裂三角状,长约1.5毫米,端钝;花冠白色,壶,长约3毫米,裂三角状卵形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弯缺微下处;鳞片,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蒴果,直径约3毫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种子2-49,淡褐色卵形,长约1毫米,表面粗糙。

生长环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省。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分布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朝鲜,南至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

性状鉴别

一、药材性状

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直径约1mm。退化成鳞状,多落。簇生于,成球果实或扁球,大小不一,棕黄色。微味苦。

二、饮性状

为不规则的段,呈乱丝状或结成团。纤细。淡黄色或棕黄色,多弯不直,偶有螺旋状。小,钟状,簇生,淡棕黄色。蒴果近球淡黄色。微,味微苦、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菟丝子

下一篇 天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