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菟丝子

菟丝子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旋花菟丝子植物,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广泛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伊朗、阿富汗等国亦有分布。菟丝子缠绕,无花序侧生,少或多簇生成小伞或小团伞花序蒴果,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种子2-49,淡褐色卵形,长约1毫米,表面......
目录

形态特征

菟丝子形态特征一年生寄生草本。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无

花序侧生,少或多簇生成小伞或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序梗;苞片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仅1毫米许;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裂三角状,长约1.5毫米,端钝;花冠白色,壶,长约3毫米,裂三角状卵形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弯缺微下处;鳞片,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

蒴果,直径约3毫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种子2-49,淡褐色卵形,长约1毫米,表面粗糙。

生长习性

菟丝子喜高温湿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野生菟丝子常见于平原、荒地、坟头、地边以及豆科、菊科、寥科、蘸科等植物。遇到适宜寄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吸根伸入寄吸根进入寄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导管筛管,分与寄导管筛管相连,自寄吸取养分和水分。菟丝子一旦幼缠绕于寄植物体上,生活力极强,生长旺盛,最喜寄生于豆科植物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省。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朝鲜、南至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国亦有分布置。

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繁殖栽培

繁殖

菟丝子种子繁殖和传播,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翌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成丝状的菟丝子

栽培技术

菟丝子人工栽培与豆科植物混种,育期约100d左右。其种植技术是,采种与种子处理于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与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30cm先沟条播大豆。用豆种量180~225kg/hm2(比常规大豆播种量约多1倍)。大豆出苗后要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菟丝子植物键。首先要使大豆生长旺盛,才能为菟丝子提供良好的寄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cm时,约15d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植物就要枯死。菟丝子播种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时在大豆苗株旁顺畦沟,将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人沟,覆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宜,播后常保持土壤湿润,7d左右即可出苗,用种量为22.5kg/hm2。

危害防治

菟丝子菟丝子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

症状特点:苗木和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卉苗木受害时,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卉苗木叶片作用,而且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菟丝子病原及危害特点:菟丝子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科、蔷薇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部,以吸器与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防治法: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

  1. 加强栽培管理:结苗圃和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萌发前进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2. 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圃,一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翌年侵染源。
  3. 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草甘磷水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结籽前进。也可用敌草腈0.25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五氯酚钠,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主要价值

菟丝子菟丝子是一味平补之良药,临床要应用于肾虚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暗便溏之肾阴阳虚

菟丝子甘、温,归,具有滋补、固缩尿、安胎、明、止泻之功效,始载《农本草》,被列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补而不滞的特点。固安胎与性激素样作用。中医认为为先天之本,寓元阴与元阳,是人体生殖发育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

植物研究

辨色

纯净的菟丝子呈灰棕色黄褐色,表面光洁;掺假的表面呈土色,色晦暗。

搓捻

取少量菟丝子放入手掌,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丝子质坚实,不易捻碎;如掌有土末,说明掺有土块。

浸泡

取少量菟丝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菟丝子吸水体积膨大;掺有水泥粒、沙粒、泥块的,会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会膨大,泥块会很快溶并使液体变浑浊。

取少量菟丝子用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种皮破裂时,出黄白色卷须状的如吐丝,即为正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菟丝草

下一篇 菟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