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乌头
基本信息
形态特征
叶互生,宽圆卵形,长5.5~7.5厘米,宽5.5~6.5厘米;叶片掌状3深裂,中央裂片最大,梯状菱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锐尖,侧裂片斜卵形,基部更分2浅裂,裂片边缘疏生钝齿;叶基部截形或浅心形,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2~3厘米。花序含2~12花,小苞片条形;萼片5,蓝紫色,花瓣状,上萼片盔形,具短喙,侧萼片倒卵状宽匙形,下部萼片卵状椭圆形,除侧萼片内面疏生白色长毛外,余均光滑无毛;花瓣2,无毛,藏于盔瓣内,蜜腺体下部扩张至基部的裂口近截形,距长2毫米:雄蕊多数;心皮5,无毛或稀生微柔毛。蓇葖果长圆筒形,长1.2~1.5厘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中药化学成分
瓜叶乌头根含乌头碱(aconitine),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8-deacetylyunaconitine),瓜叶乌头乙素即滇乌碱(yunaconitine),瓜叶乌头甲素(guayewuanine A),瓜叶乌头丙素。
药用信息
【采集】7~9月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炮制】清水浸漂至略存麻味,用甘草、黑豆煎汤拌蒸或同煮透后,取出晒干。
①《中药材品种论述》:治痨伤。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无名肿毒:藤乌头以饭米汤在糙碗上磨成浆状敷患处;如已溃烂破口应留头。
水煎,冲酒服;或将根用豆腐煮制后,晒干,酒炒研细粉,每次吞服二分。
药用植物栽培
1.瓜叶乌头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潮湿环境,性耐寒,干燥及高温条件则生育不良。宜栽于砂质壤土,以半阴处为好。
2.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播种以秋季盆播为好,冬季置于低温温室内,次春开始发芽。春播的当年不易发芽。分株繁殖:秋天花后分株,将母株所生的新块根掰下另行栽植。
功效分类
炮制方法
清水浸漂至略存麻昧,用甘草、黑豆煎汤拌蒸或同煮透后,取出晒干。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长2-5cm,直径1-2cm。表面深棕色褐色或灰棕色,皱缩不平,有须根残存。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平坦,深棕色,可见五角形的环纹。 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3-4列棕色细胞;皮层细胞7-8列,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切向排列,其间有多数石细胞。形成层在根的上段呈四边形,中段、下段均为五角形。木质部束中导管1-3列,呈径向或V字形,排列紧密。 3.粉末特征:①石细胞椭圆形、类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长40-120μm,直径23-60μm,壁较厚,纹孔及孔沟明显,少数可见纹理。②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6μm,脐点呈点状,有的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
药物应用鉴别
本品在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亦作草乌头使用,参见草乌头条。
性味
辛;苦;热;有毒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滤过。滤液挥干,残渣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中定容,作为样品溶液。另取滇乌碱、塔拉乌头胺制成各1mg/1mg的二氯甲烷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在高效硅胶GF254薄层板上点样品和对照品溶液各3μl,以环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铋钾、碘化钾碘试液的等容量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基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调敷。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