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
物种起源
菊三七始载于《滇南本草》。
形态特征
蓇葖星芒状排列,长7毫米;
高大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块状,直径3-4厘米,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中空,基部木质,直径达15毫米,有明显的沟棱,幼时被卷柔毛,后变无毛,多分枝,小枝斜升。基部叶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叶较小,椭圆形,不分裂至大头羽状,顶裂片大,中部叶大,具长或短柄,叶柄基部有圆形,具齿或羽状裂的叶耳,多少抱茎;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倒卵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侧生裂片(2)3-6对,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线形,长1.5-5厘米,宽0.5-2(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粗齿或锐锯齿、缺刻,稀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绿色或变紫色,两面被贴生短毛或近无毛。上部叶较小,羽状分裂,渐变成苞叶。
头状花序多数,直径1.5-1.8厘米,花茎枝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个头状花序;花序梗细,长1-3(-6)厘米,被短柔毛,有1-3线形的苞片;总苞狭钟状或钟状,长10-15毫米,宽8-15毫米,基部有9-11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13个,线状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无毛或被疏毛。小花50-100个,花冠黄色或橙黄色,长13-15毫米,管部细,长10-12毫米上部扩大,裂片卵形,顶端尖;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有钻形附器,被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棕褐色,长4-5毫米,具10肋,肋间被微毛。冠毛丰富,白色,绢毛状,易脱落。花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生长环境
土三七常生长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缘。 土三七属喜阴植物,喜冬暖夏凉的环境,畏严寒酷热;喜潮湿但怕积水,土壤含水量以22-40%为宜。夏季开花的菊三七气温不超过35℃,冬季气温不低于-5℃,均能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土三七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凡过黏、过砂以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不宜生长,土壤pH值4.5-8适宜。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泰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贵州(瓮安、兴义、毕节、安顺、大方、贵阳等)、湖北(利川、当阳、神农架)、湖南(新宁)、陕西(洋县、佛坪)、安徽(石门、九华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兴)、福建(建阳)、台湾、广西(南丹)。
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
生物学特性:
每年3月底4月初栽种,选择健壮、无病害的根茎,切成小块,每块根茎上要有芽2-3个;切后将切口晾干或拌上草木灰后栽种。种栽切好后,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35-40厘米开6-10厘米深的沟,按株距20-25厘米将切好的根茎摆放在沟内,芽尖向上,覆土、压平。亦可按上述行距挖坑穴栽。栽后15天左右出苗。天旱时可先向畦内浇水,待水渗下以后再行栽培,以保证其成活率。
6-7月高温多雨季节,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枝条,按长10-15厘米截成小段,去掉下端的叶片,上端保留2-4片叶, 微晾,斜插于沙土中,土面以上留约5厘米。扦插后要保持土壤湿润,气温在22-30℃时约2周就能成活,成活后2周即可移栽,移栽行距与根茎繁殖相同。扦插生长的根茎较小,根茎大的可入药,小的下年可作种栽。
田间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生长。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粪水300-450担。
整地施肥:选择适宜栽培的土地,每亩施土杂肥3000-5000千克,捣细、撒匀,深耕20厘米,耙细整平,按1米宽做畦,备用。栽种后要按时浇水,防止干旱。苗出齐后要按时中耕除草。在植株生长旺盛期可追施1次人畜粪水或每亩施20千克尿素。雨季要防止地内积水,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根茎腐烂。
采收加工:栽种当年的10月中、下旬采收。采收时先割去地上部的茎,刨出块根,去除块茎上的木质部,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后搓去须根,晒干即可药用。
种栽贮存:土三七种栽在中国北方最好存储于地窖内,窖温控制在0-5℃。存储时,顶芽向上摆好,一层沙一层根茎,摆4-5层后上面盖沙土。要定期检查,防止发热霉烂。
病虫防治
土三七的病虫害较少,主要害虫是地老虎和蚜虫。发生地老虎为害时,可用敌百虫原药配成1:1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50%辛硫磷50克拌碎鲜草5千克制成毒饵诱杀;发生蚜虫为害时,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
3-表-薯蓣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
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3-ei-sceptru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
3-表-罗斯考皂甙元(3-epi-ruscogenin),
3-表-新罗斯考皂甙元(3-epi-neor-uscogenin),
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
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
菊三七碱乙(E-senciphylline)。
琥珀酸(succinicacid),
5-甲基脲嘧啶(thymine),
腺嘌呤(adenine),
氯化铵,
菊三七碱类,
芸香甙(rutin)。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金具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长50-100cm。根茎块状,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单一或上部分枝,具纵沟及细柔毛,表面黄绿以或略带紫色。叶互生,多皱缩,长可达20cm,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边具不规则锯齿,膜质。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花全为两性,筒状,黄色。气无,味微苦。
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观赏价值
土三七花朵金黄色,可用于景观或切花观赏。据《岭南采药录》记载:土三七“别名土三七、乳香草、奶草;有二种,一种叶似桑,面青背赤色,又一种叶似羊角菜,面青背紫,秋开小黄花如菊,并列于下”。
药用价值
据《上海常用中草药》记载:土三七性味“甘苦,温,可破血散淤、止血、消肿”。其还可治疗痛经、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甾体类等化学成分,有抗疟作用。
物种保护
物种危害
“土三七”别名“菊三七”,是菊科。虽然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含有毒性。目前(截止2013年)已经有确凿的药理学研究证明,里面含有一种名叫“吡咯烷”的毒物,会导致肝窭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导致肝脏的血“只进不出”,引起门静脉压力增加,形成腹水、黄疸等症状。而且这种损害一经形成,常常无法逆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该研究成果2011年发表在国际著名肝病杂志上。
相关事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