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升药

升药为水银、硝、白矾等分升华而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有生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本品又三仙红升黄升。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物质为黄升。【拼音】ShēnɡYào【】红升、黄升、红粉【来源】:粗制氧化。为水银、白矾硝的加工品。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物质为黄升。......
目录

基本概述

【拼音】ShēnɡYào

】红升、黄升、红粉

【来源】

:粗制氧化。为水银、白矾硝的加工品。

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物质为黄升。

【生境分布】各地均可加工,以江苏加工为

【化成份】红升、黄升含氧化,另含硝酸,Hg(NO3)2等。

拔毒排脓,除腐生新。外治疔疮对口发背等症。

九一石膏4钱,黄升药1钱,研为极细末,擦患处,治疔疮溃破,拔,搜脓清热生

西医用黄色氧化和凡士林制成1%软膏,用为眼药,为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摘录】《全国草药汇编》

制法

原料为水银、硝石、白矾各二两。先将硝石、白矾研细拌匀,置锅中,用文加热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结。然后将水银洒于表面,用瓷碗覆盖锅上,碗与锅交接处用桑皮纸条封固,四周用黄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数粒。将锅移置上加热,先用文,后用武,至白米变成黄色时,再用文继续炼至米变焦色。去,放冷,除去泥沙,将碗取下。碗周围的红色升华物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升药底"。用刀铲下后,宜密封避光贮存。

①《外科大成》:"倒打灵药法:先将硝、矾、水银共研,以不见星为度,次用泥固罐子,微热,入药一角,文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时,又下,至完,下食盐少许,慢互矾枯成陀为度,将罐倒于平底大碗,以罐底高碗沿二指为度,用纸条封,次用泥固二指许,又次以沙填满,以碗平为则,取碗坐于大水盆,水与碗平为则,次取红炭砌罐底四围及底上,一香,去,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灵药,约有一钱五六分,听用。此法始终全在慢,性有悮。"

②《张氏医通》:"三白丹:水银一两,白矾、焰硝各二两。上三味铫中,以厚磁碗定,盐泥固济,压定碗足,文三炷香,升在碗,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磁罐收贮,年后可用之。"

③《疡医大全》:"三仙:水银一两,明矾、硝各一两二钱。以锅一只,将硝、矾、研细入锅,用平宫碗一只(先用生姜擦碗外,则不炸)盖定碗,以潮皮纸拈挤定盐泥封,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三斤。炉周围砌紧,勿令出,如碗上泥裂缝,以盐泥补之,升三炷线香为度,冷定看,碗药括下,研细,磁瓶收贮用之。"

药材性状

①红升(《外科传薪集》)

:三仙红升(《集成良三百种》),红粉。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块状物或粉末。块状者,厚约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泽,一面较为粗糙,呈蜂窝状。质重而脆。无,于日光下色变深。以红色状、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升(《疡科遗编》)

黄升(《疡科遗编》)。为黄色或橙黄色的块状物或粉末,余同红升。以黄色状,有光泽者为佳。

上述药材,各地均有制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升药-药用升药对绿脓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杆菌、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7种细菌在培养皿中进抑菌试验,结果发现:7种细菌对红升均为高度敏感,红升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据测定,红升对常见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杀灭效力比杀菌力强的消毒石炭酸还大100倍以上。其抑菌作用机理是因为的化物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巯基(-SH)结,使其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动力,从而使病原微生物陷于窒息状态而死亡。而且离子能与细菌体蛋白生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使细菌被杀死。

毒性

生油调配红升呈混悬液,每组小16只,给药30mg/kg等比级数1.5倍递增,。用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为120.98±1.71mg/kg,属中等毒性药物;在切掉大白全层皮肤的2cm×2cm创面上撒布红升干粉4小时后,组织的含(Hg)量明显升高,组织的含量随给药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脏含量最多,其次为,各组各项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升蓄积系数为5.3,属轻度蓄积,但已和中度蓄积系数相临界。在蓄积毒性实验后,对存活的等脏器组织病检观察,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其原理是因为是一种原浆毒,与体各种蛋白酶的巯基(-SH)具有特异性亲和力,能抑制酶的活性,起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可与体蛋白成疏松的蛋白化物,使细胞发生各种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坏死。可通过结肠粘膜排泄,要以脏为,占全部吸收量的75%,脏排泄时,会抑制实质细胞巯基酶系统的活性,故急性中毒者可见肿大,皮质增厚,小管上皮肿大坏死。

鉴别

不溶于水及乙醇,能溶于稀盐酸和稀硝酸。放在上烧,则红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冷后又恢复原色;其盐酸溶液,通硫化氢,生成黑色硫化沉淀。加碘化钾溶液,即可生成红色碘化沉淀。

功能主治

搜脓,拔毒,去腐,生。治疔疮梅毒,下,一切疮疡暗紫黑,疮坚硬,久不收

①《张氏医通》:治霉疮结毒。

②《吴氏医汇编》: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

③《沈氏》:治烂肉未清,脓水未净。

④《痴医大全》:提脓长肉。

⑤《集成良三百种》:治毒溃后。

用于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该品有良好的拔毒化腐排脓作用,为外科要药。常配石膏研末外用,用治上述病。随病情之不同,两药配伍比例亦不同。治溃疡后期,脓毒较轻,疮不敛者石膏升药之比为9:1,称九一,以拔毒;治溃疡中期,脓毒较盛者,石膏升药之比为1:1,称五五,其拔毒排脓力较强;治初溃,脓毒盛,腐肉不去者,石膏升药之比为1:9,称九转,其拔毒化腐排脓力最强。选用以上治疗法,用时可将药物撒于患处,也可将药物粘附棉纸上,插入脓腔中。

用法用量

外用:他药研末,干撒、调或作药拈。

注意该品有毒,腐蚀性较强,外用亦宜微量。

①治一切发背,烂脚恶疮:石膏四两,净冬五钱,上好黄升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

②治下腐烂:升三分,橄榄炭三分,一分。研极细末,麻油,或干掺。(《药籢启秘》)

升药底

【出处】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拼音】ShēnɡYàoDǐ

升药【英文】Residueo【灵药渣、红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炼制升药后留在锅底的残渣。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生境分布】产于河北天津、湖北武汉、湖南湘潭、江苏镇江;其他地区亦可制造。

【性状】性状鉴该品为不规则厚状,通常直径3-7cm,厚0.3-0.7cm。白色淡黄色;条痕白色,微带黄色调。一面较平坦或具极细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窝状。质硬脆,可折断,断面多数为淡黄色,有的红色点或线。微臭。以厚状、淡黄色、纯净者为佳。

【化成份】要含硫酸(HgSO4),硝酸[Hg(NO3)2],硫酸钾(K2SO4),氧化铝(Al2O3),亚硝酸钾(KNO2)。

性味】苦;平

归经

【功能治】杀虫止痒;收湿疥癣;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涂。

【各家论述】

1.《药材资料汇编》:治疥癣。

2.《中药志》:用于疥疮,能杀虫止痒。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现代研究

要成分

红升、黄升要含氧化,另含硝酸等.

药理作用

1. 抑菌作用 红升的氧化物,游离出的微量离子能和病原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使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其溶液在试管中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在平上的抑菌圈,与多黏生素 E 相似.

2. 其他作用 无机在古代曾用作泻下利尿或治疗梅毒等,因其毒性大,早已废弃不用.1%氧化软膏在眼科仍用作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升药进入病灶组织后,氧化可缓慢解离成离子,与局部组织中的蛋白质生成变性蛋白盐,因而产生沉淀,起到不同程度的收敛硬化作用.

注意事项

该品有毒,一般不宜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近、眼、乳头、脐中等部位不宜用;疮面过大时亦不宜用,以防蓄积中毒功能不全者、孕妇用。

1.《编》:升为外科要药,不能不用,然总宜陈至五七年者可用。且须少用为妙。如系疮及胸诸疮之溃大者,更须慎用,往往有疮未愈,而升药热毒攻入,以致口干破者,人多不知也。

2.《矿物本草》: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净者,不宜再用;孕妇及功能差者忌用;过敏者忌用。

【附】该品炼制时,结胎在下,升于上,其色鲜红,故红升。大升,系与红粉(小升)相对而言,其升炼法与治病症虽与红粉相似,而去腐生之力则更胜一筹,故

【各家论述】论红升去腐生新,功胜红粉

1.高秉钧:升者春生之。既可去腐,又可生新。(《谦益斋外科医案》)

2.顾世澄:红升不独提脓,且能生,如疮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转稠脓。此功效,用之一面提脓,一面长肉,肉长平,仍以此上之,即可结疤收,首尾并用,所以为也。阳城罐升炼红升曰大升,不比三仙、小升力单,只可施于疮疖,若,非大升不能应手。(《疡医大全》)

升药底

灵药渣、红粉

汉语拼音:sheng yao di

英文:Residue of after making mercuric oxide is made of in a simple and easy method

归经

中药化成分:要含硫酸(HgSO4),硝酸[Hg(NO3)2],硫酸钾(K2SO4),氧化铝(Al2O3),亚硝酸钾 (KNO2)。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

科属分类:及其化物类

拉丁文:Hydrargyrum Oxydatum Crudum Bottom

治:疥癣;湿疹;黄水疮

各家论述:

1、《药材资料汇编》:治疥癣。

2、《中药志》:用于疥疮,能杀虫止痒。

资源分布:产于河北天津、湖北武汉、湖南湘潭、江苏镇江;其他地区亦可制造。

功效分类:祛湿药;驱虫

资料来源: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性状鉴 本品为不规则厚状,通常直径3-7cm,厚0.3-0.7cm。白色淡黄色;条痕白色,微带黄色调。一面较平坦或具极细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窝状。质硬脆,可折断,断面多数为淡黄色,有的红色点或线。微臭。以厚状、淡黄色、纯净者为佳。

性味:苦;平

药材基源:为炼制升药后留在锅底的残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涂。

出处:《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文献论述

1、《张氏医通》:治霉疮结毒。

2、《吴氏医汇编》: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

3、《沈氏》:治烂肉未清,脓水未净。

4、《痴医大全》:提脓长肉。

5、《集成良三百种》:治毒溃后。

6、《外科大成》:“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疳、下、痘子。”

7、《疡医大全》:“提脓长肉,治疮坚硬,肉暗紫黑,或有脓不尽者。”

8、《疡科得集》:“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山西

下一篇 十萼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