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赤小豆当归散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上: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医》卷十二《小品》)、当归赤小豆(《三因极一病论》卷九)。

赤小豆150克(浸令出,爆干)当归30克

制法:上二味,杵为

功能治:清热利湿,和解毒。湿热下注,大便下,先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赤小豆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共奏清热利湿,活解毒之功。

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卷十二《小品》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赤小豆赤小豆汤、赤豆当归

赤小豆3升(浸令出,晒干),当归3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排脓,除湿热伤寒狐惑;下,先后便;肠痈便脓。

临床应用:赤小豆当归治疗近血《中国肛肠病杂志》(1987;7:43)用赤小豆当归治疗因内痔、肛裂、息肉而便后出32例,有效率为96%。

用法用量:赤小豆(《医》卷十二《小品》)、当归赤小豆(《三因》卷九)、赤小豆汤(《嵩崖尊生》卷八)、赤豆当归汤(《中国医大辞典》)。本,《机微义》作“赤豆当归”。当归用量原缺,据《千金》补。

各家论述:①《金匮二注》:凡数则发热而烦。此热在,不在荣卫,故不发热,但微烦尔。汗出者,以病不与卫和,病则恶烦,故欲默,卫不和则阳陷,故欲卧;腠理津液泄也。3-4日目赤如鸠眼者,热炎上,注见于也;7-8日四眦黑者,其凝蓄,则色变成黑也。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漫,则毒流,伤其中和之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已结成脓,胃气无扰,故能食也。用赤豆、当归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热毒恶血,除烦排脓,补血脉,用之为君;当归、生新去陈为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使也。②《沈注金匮要略》:用赤小豆湿清热,而解毒排脓;当归养正,以驱中之浆水属阴,归、豆入阴,驱为使。斯治湿流于肠而设,非狐惑也。③《千金衍义》: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出,以发越蕴积之毒,当归之权,使不致于漫也。至于先便后,此以清小肠流入大肠热毒之源,见虽异,而治则同也。

摘录:《金匮》卷上

汉·《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

组成:赤小豆三升(150克)、当归三两(30克)。

用法:上二味,杵为浆水调服2克,每日三服。

功效:清热利湿,和解毒。

治:治肠中脓,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眦黑,能进食,数者;亦治大便下,先后便等症。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口腔溃疡等病症。

1.尿路感染:以赤小豆当归加味治疗44例,以临床症状以及尿常规为评价标准,治疗后痊愈3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7.73%。(《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第10期)

2.口腔溃疡:以赤小豆当归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0例,疗程为7日,以溃疡面积及临床症状为评价标准。结果:显效2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中国民间疗法》2012年第2期)

解:狐惑病乃伤寒余毒与湿热为患。疮热,眦黑为热瘀肉腐,能食则毒已化脓。本赤小豆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去瘀生新;又用米浆和胃气,共奏清热利湿,活解毒之功。

歌:眼眦赤黑变多般,小豆生曝令干,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赤小豆丸

下一篇 赤小豆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