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山大刀

直立灌木,高1~3米。近四,后渐变为对生,纸质,椭,长8~20厘米,宽2~7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柄,有簇毛,余秃净;托叶阔,膜质,早落。茜草植物的嫩。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治扁体炎,白喉疮疡肿毒,湿疼痛,跌打损伤。吹筒树、吹筒管、暗山公、雌雄、山大雁、山大颜茜草植物的嫩。直立灌木,是山野树林下,稍为隐的地,极......
目录

基本介绍

吹筒树、吹筒管、暗山公、雌雄、山大雁、山大颜

来源

茜草植物的嫩

生长环境

直立灌木,是山野树林下,稍为隐的地,极为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

分布地区

广东到处皆有,中国南部各省亦有,亚洲热带地区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

自采地点

山岗。

成分

含甾醇、酯、酚性成分、有机酸。

植物形态

直立灌木,高1~3米。近四,后渐变为对生,纸质,椭,长8~20厘米,宽2~7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柄,有簇毛,余秃净;托叶阔,膜质,早落。花序生及腋生,长2~6厘米,3歧,短于上部之浅绿色或白色;萼长约2毫米,裂短三角;冠管阔,长约1.5毫米,裂披针,长约2毫米,外反;雄蕊通常5枚,着生于冠部;子房下位,2室,胚珠每室1颗。核果近球,长5~7毫米,红色,光滑;坚果有棱4~5条。期秋季。

药用价值

药材

的幼近四纸质,椭,长约8~20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渐狭成柄,呈暗红色;面网突出,较明显。或有托叶残存。微,味淡。

性味

性微凉、味淡。

用法与用量

服:汤,1~2两(干品)。

外用:水熏洗,研末调或捣

附录和方歌

附录

1、皮肤烂肉:干生都可以,适量,水外洗;

2、疮疡:用法同上;

3、痔疮:用适量,水洗及熏肛门多次。

山大刀要分,祛湿用其疮疡还须汤频洗又频熏。

①治刀伤出山大刀捣烂或研末。(《陆川本草》)

②治疮疖:大罗伞土牛膝各适量,共捣烂,用调,冷患处。(《广西草药》)

③治骨折山大刀研粉,患处。(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白喉山大颜嫩芯或嫩5斤,加水10斤,成500毫升。

升,1~3岁40~50毫升,4~5岁50~60毫升,6~10岁70~100毫升,加糖,分2~3次服。临床观察118例,均以山大颜(代替白喉抗毒素),适当配其它药物,结果除1例死亡外,均获治愈。一般用药1~2天,临床症状即见1岁以下每日30~40毫

好转,体温下降,食欲增加,咳嗽减退,二便畅通,假膜逐渐落;3~5天症状全部消失。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干水杀。

2.《岭南采药录》:清热去湿。熏洗痔疮多用之。

3.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扁体炎,咽喉肿痛,白喉湿骨痛劳损,胸中滞痛;跌打损伤,骨折;蛇咬伤疮疡肿毒,久不收慢性溃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藏青

下一篇 蓼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