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红色
颜色代码
网络编码 = #FF00FF
RGB红绿蓝光系统 = (红255, 绿0, 蓝255)
CMYK四色印刷系统 = (青0, 品红100, 黄0, 黑0)
HSV系统 = (原色300, 饱和度100, 亮度100)
Lab系统 = (明度60, a94,b-60)
印刷色值
紫色与印刷中的洋红
标准紫色RGB为(128,0,128)(#800080 对应色相300°),如果将明度提高,变成(255,0,255)(#FF00FF 对应色相300°),则得到偏亮的紫色,即亮紫色,这是因为RGB为加色系统,所以等量红加蓝(达到最大亮度)得到的紫色会比标准的紫色(等量颜料红加蓝,减色系统)偏亮。
洋红(品红)最初的含义是一种化学染料的名称,其名称源于意大利一次独立战争(1859年),这种染料呈玫红色,也就是在印刷业中常用的CMYK系统中的颜色之一,其色值为(228,0,127)(#E4007F 对应色相327°)。
而在RGB,有的人也将亮紫色(红蓝比1:1)称为“洋红”(“品红”),但是事实上这种“洋红”与最初含义的洋红,也就是和化学和印刷业中的洋红明显不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洋红,实际上是一种误称。前者与标准紫色色相相同,均为300°(红蓝比1:1),它实际上是一种较亮的紫色。而后者是一种玫红色,其色相为327°(红多于蓝)。因此注意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如果是(255,0,255)的“洋红”(红蓝比1:1),根据刚才的说法,它与标准紫色具有相同的色相,因此应该归于紫色范畴,属于紫色的一种,只不过是偏亮的紫色,因此更准确的称呼为「亮紫」。如果是化学染料和印刷色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洋红,则是玫红色的一种,不属于紫色系,而应归属于红色系。
染料起源
名称由来
1859年,人们从煤焦油染料里得到了品红色染料。其后,1860年,品红色这个名字迅速变成另一个名字:洋红色。其名之变源于发生在意大利伦巴第的“Magenta战役”,因为当时“Magenta的大地被血染”。
发展简述
1890年代,根据“减法三原色”,印出洋红色,从那时起,报纸上的彩色漫画印刷颜色丰富了;
2022年12月2日,色彩咨询机构彩通Pantone发布2023年年度色彩,彩通为2023年选择了红色色谱中相对偏紫粉色调的Viva Magenta(洋红)。
染色配方
(1)醋酸洋红
(2)明矾洋红
配法:先将明矾溶于蒸馏水,再加入洋红煮沸,冷却后加入少量防腐剂(水杨酸钠、石炭酸等)。
(3)硼砂洋红
主要用途
化学中的品红经常出现在鉴定氧化性气体的题目里,主要是二氧化硫.品红的化学结构不稳定,可以被这些氧化性气体氧化掉而褪色,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以为品红可以当酸碱指示剂。
NH2CH3C6H3C:C6H4(NH2)(Cl)C6H4-NH2;NH2C6H4C:C6H4(NH2)(Cl)C6H4NH2
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的深绿色结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通常需要密封保存。
工业用途
用于蚕丝、腈纶、羊毛和单宁媒染棉纤维的染色。也用于皮革、纸张、羽毛、麦秆、竹、木等的着色和制造色淀。本品与孔雀绿拼染腈纶绒线可得黑色,色泽乌黑,并且日晒牢度比分别单独应用时有明显提高。
大众生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