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包炎

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以及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临床上要有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症状心包渗出大量积液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大症状心包炎可由多种致病因子所起,常是全身性疾患的组成部分,或由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
目录

病因

心包炎可由多种致病因子所起,常是全身性疾患的组成部分,或由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而成。心包炎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八种:

1.感染

病原体有细菌(包括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2.肿

原发性及继发性肿

3.自身免疫

湿热及其他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多动脉炎、类湿关节炎;心脏损伤后,如心包后综征等。

4.分泌、代谢障碍

尿毒症、黏液性水肿固醇性心包炎。

5.物理因素

外伤、放射性治疗。

6.化因素

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等。

7.邻近器官疾病。

8.病因不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临床表现

患者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症状心包渗出大量积液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大症状

1.急性心包

由原发疾病起,如结核可有午后潮热盗汗。化脓性心包炎可有寒战、高热、大汗等。心包本身炎症可见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困难等。急性心包炎早期和心包积液吸收后期在前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心包积液量超过300ml尖搏动可消失。心脏量显著减少可发生休克心脏舒张受限,使静压增高可产生颈静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奇等。

2.慢性缩窄性心包

多数是结核性,其次是化脓性。急性心包炎后过2~8个月可有明显心包缩窄征象。急性心包炎后一年出现为急性缩窄性心包炎,一年以上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要表现有呼吸困难尖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怒张、肝大、大量腹水和下肢水肿、奇等。

检查

1.X线检查

积液量超过300ml时影向两侧增大,隔角变成锐角。超过1000ml时影呈烧瓶状,并随体位而异。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2.电图

干性心包炎时,各导联(aVR除外),ST段抬高,数日后回至等电位线上,T波平坦或倒置。心包有渗液时QRS波群呈低电压。

3.超声动图

显示心包有液化暗区,为一准确、安全、简便的诊断法。

诊断

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治疗原发病改善症状,解除环障碍。

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对原发病的治疗为。必要时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胸痛者可给予止痛药等。若心包积液量大者可心包穿刺术等。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吸氧,胸痛明显者可给予镇痛,必要时可使用可待因杜冷丁,加强支持疗法。

2.病因治疗

结核性心包炎给予抗结核治疗,用药法及疗程与结核性胸膜炎相同,也可加用强的松,以促进渗液的吸收减少粘连。湿性者应加强抗湿治疗。非特异性心包炎一般对症治疗,症状较重者可考虑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化脓性心包炎除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反复抽脓,或通过套管针向心包安置细塑料导管流,必要时还可向心包注入抗菌药物。如疗效不佳,仍应尽早施心包腔切流术,及时控制感染,防止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包炎则应加强透析疗法或腹膜透析改善尿毒症,同时可服用消炎痛,放射损伤性心包炎可服强的松;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以防复发。

3.解除心包填塞

大量渗液或有心包填塞症状者,可施心包穿刺术抽搐液减压。穿刺前应先做超声波检查,了解进针途径及刺入心包处的积液层厚度,穿刺部位有:①常于左第五肋间,浊音界侧1~2cm处(或在尖搏动以外1~2cm处进针),穿刺针应向、向后推进,指向柱,病人取坐位;②或于胸骨剑突与左肋缘成的角度处刺入,针尖向上、略向后,紧贴胸骨后推进,病人取半坐位;③对疑有右侧或后侧包裹性积液者,可考虑选用右第4肋间胸骨缘处垂直刺入或于右部第7或8肋间肩中线处穿刺,为避免刺入,穿刺时可将电图机的胸前导联连接在穿刺针上。在电图示波器及心脏B超监测下穿刺,如针尖触及则ST段抬高但必须严密检查绝缘是否可靠,以免病人触电。另外,使用“有孔超声探头”,穿刺针由探头孔刺入,在超声波监测下进穿刺、可观察穿刺针尖在积液腔中的位置以及移动情况,使用完全可靠。

预防

湿性及非特异性心包炎很少心包填塞及缩窄性心包炎,结核性、化脓性以及放射损伤性心包炎较易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发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力衰竭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