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血证

血证是指由多种原因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液不常道,或上溢于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肤所成的一类出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性疾患,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病或失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其他病的过程中。中医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验,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
目录

病因病机

1.感受外

侵袭、损伤起出,其中以感受热湿热所致者为多。如、热、损伤上部,则起衄、咳吐血;热湿热损伤下部,则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

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起衄、咳肝火横逆犯吐血

3.饮食不

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 湿热,热伤起衄吐血便血;或损伤胃虚衰,失统摄,而吐血便血

4.劳倦体虚

劳倦过度神明劳伤肉,体劳伤房劳劳倦过度会导致阴的损伤。若损伤于,则 气虚不能摄,以致液外溢而成衄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旺,迫而致衄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

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要有三:①久病或热病使阴伤耗,以致 阴虚旺,迫而致出;②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 气虚不摄,外而致出;③久病入,使血脉瘀阻,不畅,而致出

当各种原因导致损伤或液妄血证时,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热熏灼、迫气虚不摄、外两类。由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 阴虚旺及 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实证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虚证的转化。

此外,出之后,已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液,留积体,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生长的正常运

临床表现

血证明显候特征为液或从,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肤而外溢。出是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出有: 鼻衄齿衄、咳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辨证施治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对血证的治疗大致可归纳为治、治、治三个原则。

(1)

1)热口干,或兼有身热、咳嗽少等症,舌质红,苔薄,数。 ②治则 清泄肺热凉血。 ③ 桑菊饮加减。

方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可加皮、茅、旱莲草、侧柏凉血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阴伤较甚,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

2)胃热炽盛 ①鼻衄,或兼齿衄,鲜红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数。 ②治则凉血。 ③ 加减。 ④方药 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

可加大蓟小蓟白茅藕节凉血。热势甚者,加山栀、皮、黄芩;大 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阴伤较甚,渴、舌红苔少细数者,加 天花粉、石斛、玉竹

3)肝火上炎 ①鼻衄头痛眩, 耳鸣烦躁易怒,面红赤,口苦舌红弦数。 ②治则凉血。 ③ 龙胆泻肝汤加减。 ④方药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可酌加白茅蒲黄大蓟小蓟藕节凉血。若阴液亏耗,鼻干舌红少津,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

4)亏虚 ①鼻衄,或兼齿衄、衄,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无力。 ②治则。 ③ 汤加减。 ④方药 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

可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其止作用。

(2)局部用药 对以上各种候的 鼻衄,除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局部用药治疗,以及时止。可选用:1)局部用云南白药;2)用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3)用湿棉条蘸塞百草霜龙骨枯矾共研极细末)塞等。

2.齿

(1)炽盛 ①齿色鲜,齿红肿疼痛, 头痛口臭舌红,苔黄,洪数。  ②治则凉血。 ③ 加味泻心汤。 ④方药 生地、皮、水牛角黄连连翘当归甘草泻心汤增强清热泻的作用。

可酌加白茅大蓟小蓟藕节凉血烦热渴者,加石膏知母

(2)阴虚旺 ①齿衄,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细数。 ②治则 滋阴凉血。 ③ 六味地黄

可酌加白茅仙鹤草藕节凉血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皮、白薇知母

3.咳

(1)热伤咳嗽中带口干,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数。 ②治则 清热润,宁。 ③ 桑杏汤加减。 ④方药 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

可加白茅茜草藕节侧柏凉血。出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三七冲服。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 风热,加银连翘牛蒡予;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或黏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热壅受损,候:发热,面红,咳嗽,咳咳痰黄稠,舌红,苔黄,数者,可改用清金化痰汤去桔梗,加大蓟小蓟茜草等;热势较甚,咳较多者,加金银连翘黄芩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肝火咳嗽阵作,中带或纯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弦数。 ②治则 凉血。 ③ 白散黛蛤加减。

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大小蓟凉血肝火较甚,头晕自赤,心烦易怒者,加皮、栀子黄芩;若咳量较多,纯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冲服

(3)阴虚肺热咳嗽少,中带或反复咳鲜红口干,颧红, 潮热盗汗舌质红,细数。 ②治则 滋阴,宁。 ③ 百合固金汤加减。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不利,在此宜去。

可加白及、藕节白茅茜草等止,或十灰凉血。反复咳及咳量多者,加阿胶三七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皮、白薇盗汗糯稻根小麦五味子、牡蛎。

4.吐血

(1)胃热壅盛 ①候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 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滑数。 ②治则,化瘀止。 ③ 泻心十灰。 ④方药 黄芩黄连大黄大蓟小蓟侧柏茜草根白茅棕榈炭、皮、栀子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而表现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 天花粉

(2)肝火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弦数。 ②治则 泻肝凉血。 ③ 龙胆泻肝汤加减。

可加白茅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十灰,以加强凉血的作用。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

(3)气虚溢 ①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色暗淡,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细弱。 ②治则 健脾,益。 ③ 汤加减。

可酌加仙鹤草、白及、乌贼炮姜炭等以温固涩止。若损及阳, 胃虚,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可改用汤。侧柏、艾炮姜炭、童便。

上述三种候的吐血,若出过多,导致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冷、汗出、微等症者,亟当益,可用独参汤等积极救治。

5.便血

(1)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濡数。 ②治则 清化 湿热凉血。 ③ 地榆槐角。 ④方药 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槐角地榆黄芩防风壳、当归

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方药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地榆槐角阿胶侧柏猪大肠槐花地榆荆芥阿胶

(2)气虚不摄 ①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细。②治则。③ 汤加减。

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鹤草,以增强止作用。

(3)胃虚便血紫黯,甚则黑色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倦懒言,便溏,舌质淡,细。 ②治则 健脾温中,养。 ③ 黄土汤加减。 ④方药 心土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可加白及、乌贼收敛止三七花蕊石活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可加鹿角霜、炮姜、艾等温阳止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可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的征象,应积极救治。

6.尿血

(1)下焦湿热 候 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渴,面赤疮,夜寐不安,舌质红,数。 ②治则热泻凉血。 ③ 小蓟饮子加减。 ④方药 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

热盛而心烦渴者,加黄芩天花粉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尿中夹有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

(2)肾虚旺 ①小便短赤头晕 耳鸣疲,颧红 潮热膝酸饮,舌质红,细数。 ②治则 滋阴凉血。 ③ 知柏地黄加减。

可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颧红 潮热者,加皮、白薇

(3)不统候 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细弱。 ②治则 补脾。 ③ 汤加减。

可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气虚下陷而且少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

(4)不固 ①候 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 耳鸣精神困惫,酸痛,舌质淡,沉弱。 ②治则 补益,固摄止。 ③ 无比山药加减。 ④方药 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

可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必要时再酌加牡蛎、金樱子脂等固涩止酸痛、畏寒怯者,加鹿角狗脊

7.紫斑

(1)热妄候 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渴, 便秘舌红,苔黄,眩数。 ②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 ③ 十灰加减。 ④方药 大蓟小蓟侧柏茜草根白茅棕榈皮皮、栀子大黄

热毒炽盛,发热,出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热壅肠,瘀滞,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

(2)阴虚旺 ①候 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 月经过多,颧红,心烦渴,手足心热,或有 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细数。 ②治则 滋阴,宁。 ③ 加减。 ④方药 茜草根黄芩侧柏、生地、阿胶甘草

临床应用时尚可阴虚旺的不同情况而适当化裁。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女贞子、旱莲草。潮热可加皮、白薇秦艽

若表现肾阴亏虚而热不甚,见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滋阴,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

(3)不摄 ①候 反复发生衄,久病不愈,疲乏力,头晕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细弱。 ②治则。 ③ 汤加减。

可酌情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及化斑消瘀的作用。若兼不足而见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

上述各种候的紫斑,兼有齿衄且较甚者,可用漱药:生石膏黄柏五倍子儿茶,每次5~10分钟。

针灸治疗

1.衄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如孔最、谷、迎香等;

2.便血要取督脉及足太阳经穴,如长强、承山、上巨虚、次等;

3.尿血要取背俞及足太阴经穴,如俞、膀胱俞、海、三阴交等。

针灸对出血症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助的治疗法,但是仍需要查明病因,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后

血证的预后,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一是血证的原因,一般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出量的多少,出量少者病轻,出量多者病重,甚至血脱的危急重病;三是与兼见症状,出而伴有发热、咳喘、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凡失,身热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预防

1.注意饮食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油腻娇之晶,戒除烟

2.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3.注意休息,病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

4.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食,并应积极治疗血证的原发疾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下一篇 肉质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