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无痛性心肌梗死

无痛性梗死是指急性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塞性管病或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梗死。容易漏诊。无痛性梗死是指急性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塞性管病或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梗死。无痛性梗死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者,男性多见,女性则无年龄差。常见症状有上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
目录

概述

无痛性梗死是指急性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塞性管病或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梗死。无痛性梗死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者,男性多见,女性则无年龄差。常见症状有上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律失常、卒中、感染、异位疼痛,如上腹痛牙痛、下颌痛、肩痛、下腹痛痛等。

流行病学

无痛性梗死其发生率占急性梗死的8、3%~34%,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据统计,60岁以下者为8、3%,60~70岁约占30%,80岁以上者可达80%。由此可见,无痛性梗死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者,男性多见,女性则无年龄差。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病的发生。针对冠病的高危人群,如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

无痛性梗死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可能与老年人心脏神经变性,痛觉阈升高,以及敏感性和反应性差有。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以致感觉迟钝而对疼痛的反应降低。糖尿病病人由于并发自神经纤维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改变,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痛觉阈值升高。另外也与梗死的部位有无痛性梗死在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冠状动脉

疾病病因

1、年龄多数者认为梗死有无胸痛与年龄有,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后心脏神经变性、痛阈增高,以及敏感性、反应性差有

2、环障碍无痛性梗死患者,尤其是阵发性晕厥、严重律失常、传导阻滞发病患者,均有严重的不足、缺缺氧,以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对疼痛反应减低。

3、糖尿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时有40%无胸痛,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异常,嗜银性增强、密度改变,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尤其是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病变,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因此,糖尿病患者痛阈较无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与疼痛发生延迟有

4、心脏并发症梗死后,尤其是并发休克、严重力衰竭、严重律失常、卒中时,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造成无痛的假象。

5、吸烟国50例急性梗死中,吸烟20支/d,≥20年者7例,其中无痛性梗死者10例,占58、8%,两者有显著差异,说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无痛性急性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6、梗死的部位无痛性梗死多为后壁、冠状动脉梗死,而有痛者多见左冠状动脉梗死。另外发现无痛组的、坏死性改变在,以灶性、陈旧性为。有痛组病理改变出现新鲜与陈旧性梗死灶并存。

症状体征

1、无痛症状性常见症状有上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律失常、卒中、感染等。仅体检时可疑梗死图

2、其他部位疼痛性要表现为异位疼痛,如上腹痛牙痛、下颌痛、肩痛、下腹痛痛等。

3、完全无症状性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电图发现可疑梗死图,亦无改变,可被电向量图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梗死。

无痛性梗死是指急性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塞性管病或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梗死。容易漏诊。因此,对提高无痛型或不典型急性梗死的认识,降低无痛性梗死的病死率这个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诊断检查

诊断

凡遇到下列情况者需要及时作电图及的动态观察,以便早期检出无痛性梗死。

1、凡40岁以上突然发生力衰竭或在慢性力衰竭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1)中年以上: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压、休克者。

(2)突然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环障碍者。

(3)突然精神错乱、烦躁不安者。

(4)突然心慌律失常伴恶心呕吐者。

(5)突然上腹痛恶心呕吐伴大汗淋漓者。

(6)突然出现异位疼痛而无明显原因者。

(7)在慢性气管炎感染的基础上,突然胸闷气短、憋加重,与部体征不符者。

(8)在压、糖尿病的基础上,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大汗、压下降者。

2、诊断无痛型梗死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除描记12导联电图外:应加描记V7~V9,V3R~V5R等导联,必要时高一肋间或降低一肋间描记,或进胸前标记。

(2)在特征性病理性Q波等电图变化之前:应注意对应导联的ST-T改变及急性损伤区传导阻滞等改变。

(3)如即刻描记电图无改变时应及早检测清心酶的变化。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清心增高在急性梗死时,可出现显著增高的CK、CK-MB、谷草转氨酶、乳酸氢酶等异常改变。

2、沉增快。

3、患者可能有脂、糖的浓度增高。

其他助检查:

1、在相应的梗死的部位,可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T改变等,可进定性、定位诊断。

2、放射性核素利用缺对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的化物可选择性摄取之特点,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发现梗死,确定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测定侧支流、损伤和室功能,并可估计预后。

3、超声动图通过测定室容量、室壁运动和室射分数等情况,有助于确立急性梗死的梗死部位、梗死范围及左、右室功能障碍程度,提供预后信息。二维超声动图检查在几乎全部透壁性急性梗死病人中均显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诊断:当临床上遇到40岁以上、既往有压、糖尿病等病史,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力衰竭、压、休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症状时,应考虑到无痛性梗死的可能性,及早动态观察电图和改变,以便早期明确诊断。

并发症

梗死可出现力衰竭,休克,乳头功能失调或断裂,律失常,心脏破裂,室室壁成与栓塞,梗死后综征,梗死延展等并发症。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程序和法与一般梗死大致相似。但老年患者机体各系统均有较大改变,治疗上有很多的特殊性,临床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吸氧

老年梗死患者往往并慢性部疾患,吸氧显得更为重要。但常规高流量吸氧,可使原有病患者PO2升高、呼吸抑制,CO2进一步潴留。通常采用导管法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必须确保吸氧导管的通畅;对于呼吸频率快,而呼吸者,导管法给氧不能保的有效吸入,此时可选用面罩法,氧浓度以40%为宜。管意外者,常有呼吸功能障碍,单纯自导管或面罩吸氧常难以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此时应考虑进行气插管,用呼吸机通气

2、镇静止痛药的应用对有呼吸功能障碍,意识不清的患者,尤其既往有慢性部疾患,或管意外患者,吗啡、哌替啶(度冷丁)及强镇静(如巴比妥类药物,氯丙嗪)等应用。因为这些药物可呼吸抑制,加重低氧血症,使缺氧进一步加剧,甚至小量亦有诱发呼吸功能衰竭的可能。如病人极度恐惧、谵语、狂躁不安或出现精神症状,可在严密观察监护下,给小地西泮(安定)2、5~5mg注射。常选水氯醛10~15ml加生理盐水20ml保留灌肠。一旦出现呼吸抑制,应立即给予呼吸兴奋并进助呼吸。

3、老年梗死的治疗老年梗死患者的特点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支多,梗死范围大,力衰竭、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较多,且常有等多系统病变,病死率较高。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抗凝治疗及应用正性力药物时均应慎重考虑。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选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由于无痛性梗死中糖尿病患者较多,糖尿病病人发生急性梗死,可使原已被控制的糖尿病加重,或使隐性糖尿病显现出来,因此必须严密观察,预防酮症酸中毒

此时应用胰岛素非常必要,早期若难以区糖尿病病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糖升高和隐性糖尿病在梗死后变成显性,最好加大极化液胰岛素用量并将10%葡萄糖液改为5%葡萄糖液。静应用胰岛素的最大优点是可在短时间糖和尿糖调单位时间所用胰岛量。胰岛量的选择据极化液中的含糖量和尿糖量,尔后糖进调整,以糖控制在8、0~10、0mmol/L为宜,避免发生糖。因糖可导致上腺素水平代偿性增高,加重缺氧,使梗死病情恶化或诱发律失常。在梗死急性期过后,且病人无确切静途径给药的指征,可将胰岛素改为分次皮下注射,三餐前应查尿糖,并做好记录,以利观察尿糖水平与所用胰岛量的系,、尿糖水平调胰岛素用量。病程超过4~6周以后可改为蛋白锌胰岛素皮下注射。两类服降糖药均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有正性力作用,并能增强浦氏纤维的自律性,导致耗氧量增加,梗死范围扩大,诱发律失常;双胍类药物在机体缺氧时,可起乳酸中毒

梗死可出现力衰竭、休克、乳头功能失调或断裂、律失常、心脏破裂、室室壁成与栓塞、梗死后综征、梗死延展等并发症。

预后

无痛性梗死多见于年龄较大、既往有压、糖尿病和慢性史的病人,且发病时多无典型胸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肠道反应、意识障碍等。故其出现律失常、力衰竭、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19~59岁组。因此认为年龄是决定急性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桑白皮

下一篇 桑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