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桑黄

桑黄 桑黄(中药),桑上寄生、桑臣等,属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具有活,止,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崩,血淋肛泻,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马蹄或不规则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
目录

药品别名

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桑黄菇、针层孔菌、树菌。

入药部位

子实体。

性味简介

味微苦,性

药品归经

功效作用

,止,化饮,止泻。

主治功能

用于崩,血淋肛泻,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相关配伍

桑黄1、治受热受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

2、治血淋,脐阴茎涩痛:岗谷树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上药,捣粗罗为。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肛泻不止: 香附一两(),桑黄一两(微)。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

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调下二钱。

5、治久病不止:桑黄半两(微),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每于食前以热调下一钱。(2-5出自《圣惠》)

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一分。为末,鸡子白调;以车前、艾、桑皮汤洗之。(《纂要奇》)

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二钱,入桑黄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

用法用量

服:汤,6-15g;或入。外用:研末调

炮制方法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用时捣碎。

形态特征

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马蹄或不规则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褐色黑色,有光泽;边缘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面锈褐色酱色;管,每1mm间4-5个。刚毛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光滑,无色,(5-6)μm×(3-4)μm。桑黄

生长环境

生于杨、柳等阔树树干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桑黄菌盖木质,扁半球或马蹄,(2-12)cm×(3-21)cm,厚1.5-10cm,浅褐色至暗灰色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幼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褐色孢子近球,光滑,(5-6)cm×(4-5)μm;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μm。

药理作用

桑黄1、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2、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大量则发生抑制作用;

3、中毒量可起延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4、抗肿作用,抗癌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镇痛作用;

5、抗菌作用;

6、免疫调作用。

相关论述

桑黄桑黄始裁于《药性论》。《本草图》云:“桑耳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黄”图一幅。《纲》在“桑耳”条“释”项下云:“桑黄以下皆硬。”这里“桑黄以下”,是指“桑黄、桑臣、桑上寄生”之,认为此三指一种硬,不是“软”,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据《本草图》“信州桑黄”图呈不规则块状,有毛,并参考现代有文献考,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木层孔菌。又唐代《西阳杂俎》裁:“代地(今河北尉县)有树鸡如桮棬,呼为胡孙眼。”其态描述亦为本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室性期前收缩

下一篇 桑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