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房室交接区逸搏和逸搏心律

窦房结的激动,不能时传到房室交接区,其间歇超过交接区组织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起的一次异位搏,称为交接区性逸搏(junctional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接区性逸搏即构成交接区性逸搏律(junctional escape rhythm)。中文房室交接区逸搏和逸搏律英文:Junctional escapeandesc......
目录

名称

中文房室交接区逸搏和逸搏

英文:Junctional escapeandescape rhythm

 :房室交接处逸搏和逸搏律;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律;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和交接区性逸搏

病理病因

病因

1.交接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要系窦性动过缓。当窦性律频率低于交接区时,即可出现交接区逸搏。急性梗死,尤其是下壁梗死,在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接区逸搏。肌病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接区逸搏。此见于炎、电击复律后、某些药物作用等。

(3)窦房传导阻滞:如炎、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4)房室传导阻滞要见于三度以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5)房性期前收缩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房的逆传导后:房室交接区逸搏及逸搏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儿童。

2.交接区逸搏律的常见病因 交接区性逸搏律不常见,大多为暂时性的。要继发于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明显的、很缓慢的窦性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其本身是房室交接区组织正常潜在的自律性功能的表现,具保护作用。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或者应用受体阻滞药、平等或者阿托品作用早期也可起此种律。但常见于有心脏病者,例如湿炎或其他炎症损害窦房结冠状动脉长期供不足窦房结退性变。也可见于肌病急性梗死伴窦性动过缓、传导阻滞、室传导系统退性变。进心脏外科手术、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亦可能发生这类律失常。较持久的交接性律失常伴有明显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如病态窦房结征等。

病机

1.交接区性逸搏的发病机制 当窦房结的激动,不能时传到房室交接区,其间歇超过交接区组织后备起搏点的自律性周期的时限时,此后备起搏点即发出冲动,若由此起一次异位搏,即称为交接区逸搏。

2.交接区性逸搏律的发病机制 与房室交接区逸搏相同。典的交接区逸搏律是指房与室同时由交接区组织发出的冲动所激动的一种律。但更常见的是仅室受交接区组织的控制,而房则由窦房结或房起搏点控制,如发生于房室传导阻滞与干扰性房室分离,有时房可以全无活动。这种律从广义上讲常被称为交接性律,所指的只是室的律。

临床表现

1、交接性逸搏的临床表现 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征、窦性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

2、交接性逸搏律的临床表现 交接性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流动力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气短等。体检率为40~60次/min,第1音强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接性律,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症状发生。

交接区逸搏本身是一种继发的生理现象,具有保护作用。过早(短于1.0s)或过晚(超过1.5s)出现的交接区逸搏,其本身即具有病理意义。要熟悉逸搏及逸搏律的特征对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1、与律的周期相比为延迟出现,逸搏周期大于一个窦性动周期,频率大多为20~60次/min。

2、逸搏周期:在同一时间逸搏周期一般是固定的,逸搏周期时间相等。在Holter检查中发现,在不同状态、不同时间发生的逸搏,其周期可有变化,此不同于常规电图上所见。

3、在同一时间、同一状态下逸搏律的律是规则的,但也可不规则。逸搏律伴不齐。

4、对于逸搏与逸搏律出现的时间,有房室传导阻滞者,任何时候均可出现,无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起搏与传导功能良好者,要发生于晚间睡眠及午休时,而活动状态与清醒状态下少见。

5、逸搏与逸搏律缺乏传入性阻滞,一旦窦性率60次/min,逸搏与逸搏律起搏点便被抑制。因此,两者均属于被动性律。

检查鉴别

检查

1、交接性逸搏的电图特点

(1)典型的电图特点:

①在较长间歇的动周期之后出现的QRS波:其状、时限为室上性。

②大多数交接区逸搏看不见P′波:少数在QRS波前后可见到有一逆P′波。在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在aVR、V1导联直立。逆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2s),或在QRS波之后(R-P-间期0.20s),或埋在QRS波中。

③如果出现数次交接区逸搏,则每次逸搏周期固定。

④有时QRS波前后可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0s。

(2)对典型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由于交接区的自律性比窦房结低,因此交接区逸搏的逸搏前间期要比窦性周期长,一般为1.0~1.5s。在同一电图上,逸搏的出现常与前一搏相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即逸搏周期。如出现数个交接区逸搏,其逸搏周期恒定,相差应0.08s。

②由于交接区逸搏的激动是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室:所以QRS波态、时限与窦性的QRS波相同。但如果发生时相性室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可发生畸。由于此是发生于延迟的搏,故不能用传导阻滞尚处于相对不应期等来解释,但其发生的机制前尚不清楚。

③逆P′波:交接区逸搏的激动一面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室;一面大多通过中结间束或后结间束向房逆传导,房的除极向量指向左上,所以在面上P环为-60°~-90°。投影于Ⅱ、Ⅲ、aVF导联轴的负侧,P波倒置,为逆P′波。投影于aVR导联轴的正侧P波直立: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或等电位处,Ⅰ导联的P波直立、低平或双向。

④逆P′波与QRS波的系:大多数的交接区逸搏看不到逆P′波,只是在少部分病例可于QRS波前后见到逆P波。这是因为交接区逸搏的起搏点激动,前向性传导与逆向性传导的速度不同有,也与起搏点的位置有一定系。例如,当起搏点发出的激动逆传导比前向传导快,则逆P波在QRS波前(P′-R0.12s);当激动前传比逆传快,则逆P-′波在QRS波之后(R-P-0.20s);当激动前传和逆传的速度相等,则P′波重叠在QRS波群中。

⑤在交接区逸搏激动发生的前后:如果窦房结也发出冲动,并控制了房,就会窦房结控制房、交接区逸搏控制室的局面。两者的激动在房室结发生干扰,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室,交接区逸搏激动也不能逆传房。此时窦性P波可在QRS波之前。但P-R间期0.12s,常在0.10s。窦性P波也可位于QRS波之后或相重叠。

⑥交接区逸搏的激动可逆传房:与窦性激动在相遇而成房性融波。其态介于逆P′波与窦性P波态之间。

(3)房室交接区逸搏的特殊类型:

①加速的交接区逸搏及交接区逸搏功能低下:加速的交接区逸搏是指房室交接区逸搏发生在与上述逸搏相同的条件下,但其出现的周期短于1.0s,甚至不到0.7s。提示当时房室间交接区组织有异常高的自律性。相反,亦有在窦性停搏达4.0s以上才出现房室间交接区逸搏,甚至停搏更长时间而无逸搏出现。提示房室交接区起搏功能异常低弱或受抑制。

②过缓的房室交接区逸搏:逸搏周期1.50s,频率40次/min。

③逸搏-夺获二联律:又称为伪反复律。多见于窦房阻滞时。电图特点:在每一个交接区逸搏之后,紧跟一个窦性搏动。此类激动夺获室的P-QRS-T波,P波是窦性的。大多见于P-P相太长,超过逸搏时间与逸搏后的不应期之和所致。

2、交接性逸搏律的电图表现

(1)典型电图特点:

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交接区逸搏。

室率缓慢:为40~60次/min,律整齐R-R间期相等。

③QRS波正常或伴有室差异性传导。

④QRS波前后可有逆P′波:或重叠于QRS波。如QRS波前有P′波,则P--R间期0.12s,如QRS波后有P波,则R-P-间期0.20s。

(2)对典型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房室交接区逸搏律缓慢而匀齐:频率为40~60次/min,其R-R间期较窦性周期长,而与逸搏前间期相等。小儿的频率在1岁以为80~100次/min,1~6岁为58~80次/min,7~14岁时与成年人相同。交接区逸搏律通常律整齐,但也可不齐,R-R间期不等,相差可0.12s。其原因为:A.在交接性逸搏始时需要一个很短的准备过程,即最初时R-R间期较长,以后逐渐缩短直至稳定,此称起步现象;B.房室交接区发生了隐匿性房室交接夺获,使交接区提前激动,需要重安排周期使下一次交接区冲动延缓发生;C.房室交接区逸搏律的起搏点发放的冲动不匀齐。

②多数情况下交接区逸搏律的房是由窦房结控制:室则由交接区控制。交接区冲动可逆传房,可与窦性冲动在房相遇而成房性融波,窦性冲动也可下传发生室夺获。

③在很少见的情况下:交接区存在2个起搏点,上部起搏点可起逆P′波;下部起搏点下传室产生QRS波,它们的频率各自不同。

④交接区逸搏律通常不受乏氏动作、颈动脉按摩、压迫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法的影响,但可随率的快慢而改变,当率增快时交接区逸搏律可消失,转变为窦性律;当率减慢时,窦性律可转变为交接区逸搏律。此为频率依赖性3相性交接区逸搏律。

(3)房室交接区逸搏律的特殊类型:

①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传导阻滞:在交接区逸搏律时,P′-R间期0.12s时应诊断一度前向传导阻滞;R-P-间期0.20s时应诊断一度逆向传导阻滞。也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向二度传导阻滞文氏型不常发生。英氏型罕见。

A.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一度前向传导阻滞

B.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一度逆向传导阻滞

C.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二度Ⅰ型逆房室传导阻滞

D.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二度Ⅰ型前向房室传导阻滞

E.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交接区逸搏律伴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的文氏现象。

③房室交接区逸搏成的反复律:当异位律伴有逆房传导时,有时此一激动可再传回起另一次室激动,成反复律。它常见于房室交接区逸搏律、室性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等。发生的基础是房室交接处传导的抑制不均匀,其中一部分阻滞较重,另一部分较轻,其中阻滞较重的区域有单向传导阻滞

反复电图诊断:逆P′波出现在交接区或室性异位激动之后,其R-P间期延长超过0.20s,其后又出现另一期前的QRS波群(QRS-P--QRS),与其前的QRS波群相0.50s。当交接区逸搏律的逆房传导R-P间期逐渐延长时,易在最长的R-P-间期后出现反复律。单个出现的反复律易误为期前收缩,连续出现即成反复律性动过速。

反复律应与不完全性房室分离室夺获(即逸搏-夺获)伪反复律鉴。反复律最常见于洋地黄敏感或过量。

④房室交接区逸搏律伴室性期前收缩

⑤房室交接区逸搏成交接区逸搏-反复搏-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1、交接区逸搏律与房性逸搏律的鉴 交接区逸搏律P--R0.12s,可发生于窦性停搏;而房性逸搏律P--R0.12s,一般不发生在窦性停搏

2、交接区逸搏律伴室差异性传导与室性逸搏律鉴 交接区逸搏律伴室差异性传导时的室率为40~60次/min,QRS波呈轻度畸,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时限0.11s。多无室性融波。室性逸搏律时,室率在20~40次/min,QRS波宽大畸,多呈单相或双相,时限0.12s,可有室性融波。

3、交接区逸搏律与加速的交接区逸搏律的鉴 前者室率为40~60次/min,是房室交接区的被动律;而后者室率为70~140次/min,是房室交接区的律。

4、交接区逸搏律与交接区并律的鉴 前者由于起搏点周围无保护性传入阻滞,易被律重整;而后者因其起搏点周围存在着传入性保护性机制,一般不出现律重整,而且其交接区并律性期前收缩的长R--R-间期是短R-- R-间期的整数倍数。而前者无此规律。

5、伴有逆P波的交接性逸搏与窦房结-交接区游走律的鉴 后者的律点特点是窦房结的起搏点逐渐移动到房室交接区,故P波态是由窦性P波逐渐移到逆向性P波。而前者在一系列的窦性P波之后,突然出现1~2个逆P波后又呈窦性P波,并非移

诊断

交接区逸搏本身是一种继发的生理现象,具有保护作用鶒过早(短于1.0s)或过晚(超过1.5s)出现的交接区逸搏,其本身即具有病理意义。要熟悉逸搏及逸搏律的特征对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1.与律的周期相比为延迟出现,逸搏周期大于鶒一个窦性动周期,频率大多为20~60次/min。2.逸搏周期健康搜索:在同一时间逸搏周期一般是固定的,逸搏周期时间相等。在Holter检查中发现,在不同状态、不同时间发生的逸搏,其周期可有变化,此不同于常规电图上所见鶒。3.健康搜索在同一时间、同一状态下逸搏律的律是规则的,但也可不规则。逸搏律伴不齐。4.对于逸搏与逸搏律出现的时间有房室传导阻滞者任何时候均可出现无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起搏与传导功能良好者,要发生于晚间睡眠及午休时鶒,而活动状态与清醒状态下少见。5.逸搏与逸搏律缺乏传入性阻滞一旦窦性率>60次/min,逸搏与逸搏律起搏点便被抑制。因此两者均属于被动性律。

并发症

较长时间的交接性逸搏律,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压等并发症。

治疗

1.要针对基础心脏病等,交接区逸搏律本身无特殊治疗。

2.过缓的逸搏律可导致明显的流动力的障碍,甚至可发生阿-斯综征、晕厥等,并使力衰竭难以控制。当逸搏率过慢时,可用阿托品异丙上腺素使室率增快。

3.药物中毒者应立即停药。

4.如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无效者,应安置心脏起搏器。

预后

交接区逸搏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接区逸搏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接区逸搏律常提示有损害。交接区逸搏律本身无重要意义。发生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者,一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面提示预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