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锥虫病
疾病概述
枯氏锥虫属人体粪源性锥虫,是枯氏锥虫病即夏格氏病的病原体。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故又称美洲锥虫病。潜伏期为1~3周,此期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繁殖,所产生的锥鞭毛体在细胞之间传播,并存在于血液中。
1、急性期 锥虫侵入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结节,称为夏氏肿。如侵入部位在眼结膜则一侧性眼眶周围水肿、结膜炎及耳前淋巴结炎(Romana氏征)。这两种体征的病变都是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为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倦怠和发热、广泛的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还可出现呕吐、腹泻或脑膜炎症状。心脏症状为心动过缓、心肌炎等。此期持续4~5周,大多数患者自急性期恢复,病程进入隐匿期,有些患者则转为慢性期。
2、慢性期 常感染后10~20年后出现,主要病变为心肌炎,食管与结肠的肥大和扩张,继之形成巨食管和巨结肠。病人进食和排便均感严重困难。在慢性期,血中及组织内很难找到锥虫。
硝基呋喃类衍生物Beyer2502对急性期有一定效果,能降低血中虫数,使临床症状减轻。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不使锥蝽在室内孳生。滞留喷洒杀虫剂可杀灭室内锥蝽。
疾病描述
克氏锥虫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环境不同,有三种不同形体:无鞭毛体、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
(1)无鞭毛体:存在于细胞内,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4—6.5μm,具核和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
(2)上鞭毛体:存在于椎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20—40μ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上述两种类型均行二分裂繁殖。
(3)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或椎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追鞭毛体),长宽11.7—30.4μm×0.7—5.9μ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在血液内,外形弯曲如新月状。侵入细胞或吸血时进入椎蝽消化道。本期虫体不进行增殖。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为1—3周,此期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繁殖,所产品的锥鞭毛体在细胞之间传播并存在于血液中。 急性期 锥虫侵入部位的皮下缔结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初起为一过性荨麻疹。感染1—2周后,受叮咬局部出现结节。称为恰加氏肿。如侵入部位在眼结膜则可出现一侧性眼眶周围水肿、结膜炎及耳前淋巴节炎(称Romano氏征)。此为急性恰加斯病的典型体征。但大多数患者并无此体征,而于感染后2—3周出现虫血症,可持续数月;虫血症期间或以后,锥虫侵入组织,引起心肌炎脑炎与肝脾肿大。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雌性或雄性椎蝽的成虫、幼虫、若虫都能吸血。当椎蝽自人体或哺乳动物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数小时后,锥鞭毛体在前肠内失去游鞭毛,约在14—20小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增殖。然后转变为球鞭毛体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3、4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当染虫椎蝽吸血时,鞭毛体随椎蝽粪便排出并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
疾病辨别
1.冠心病 本病与锥虫性心肌炎一样可累及心肌,造成心脏扩大,均可有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冠心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男人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年龄大者更多见。冠心病往往有多种患病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少动、家族史等。而锥虫性心肌病多有曾在克鲁斯锥虫流行地区居住过史,克鲁斯锥虫的血清学实验阳性,往往有Chagas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可与该病进行鉴别。
2.扩张型心肌病 可有家族史,病程长,进展缓慢,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常明显扩大,可有动脉栓塞现象,病毒分离阴性,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无短期内增高,心电图常有各种心律失常,有时可见病理性Q波。晚期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症状。锥虫性心肌炎有曾在克鲁斯锥虫流行地区居住过史,克鲁斯锥虫的血清学实验阳性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酒精性心肌病 该病患者有大量饮酒、长期饮酒史(多持续10年以上,每天纯乙醇量125ml);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偏高等改变,晚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虽与本病的部分症状、体征相近似,但要从流行病史、克鲁斯锥虫的血清学实验阳性及常并发多器官扩张等表现进行鉴别。
检查方法
直接检查法
查找克氏锥虫或其DNA。急性期可用新鲜血液检查活动的病原虫,或用吉姆萨染色检查厚血涂片,或将血液离心后检查浮于血凝块的上清液,查找锥虫鞭毛体。也可用组织活检,查找假孢囊内的无鞭毛体。慢性期可用虫媒接种法查找锥蝽肠腔内锥虫的上鞭毛体(此法很敏感)。急性和慢性期均可采用NNN培养基进行血液培养。也可用实验室饲养3~10天的小鼠或大鼠进行动物接种。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基因重组DNA技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PCR技术,检测慢性锥虫感染者的血液或组织内锥虫核酸或传播媒介体内的克氏锥虫核酸。
间接检查法
显示特异性抗体,急性早期检测IgM抗体,慢性期检测IgG抗体。本法广泛应用于筛选检测,特别是用于供血者。在南美洲某些地区,放射学检查可显示巨食管及巨结肠等,或心脏肥大表示特殊性的心尖部动脉瘤。
实验室检查
1.病原体检查急性期可用新鲜血液封片,或悬滴法,或厚涂片吉姆萨染色法镜检。慢性期可用虫媒接种法,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叮咬患者,2~4周后,检查其粪便或磨碎虫体检查锥虫。也可用动物接种法,即采用患者血1ml接种2只小白鼠后,每周查其尾血,持续1个月;或用肿大淋巴结活体检查找无鞭毛锥虫体;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内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加,偶可查见锥虫。
2.血清学检查多用IFAT与ELISA法,急性期检测IgM抗体,慢性期检测IgG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
急性期心电图可发现室性多源性期前收缩、QRS综合波低电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律失调。隐匿期与慢性期可用回声心动描记法,心电向量描记法,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及病理组织学等的发现占60%;心脏型心电图示传导损伤、心律失调及心脏肥大,回声心动描记法显示全心或心尖部运动减弱,并且在心内膜面常见有血栓形成,它们可引起脑或其他器官发生栓子。
治疗说明
1.病原治疗急性期进行抗锥虫治疗,可降低锥虫血症,缩短临床病程并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急性期患者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有效药物为硝呋莫司,成人8~10mg/kg/d,分四次口服;1~10岁儿童,15~20mg/kg/d,分四次口服;11~16岁儿童12.5~15mg/kg/d,分四次口服,疗程为3~4个月。或苯硝唑5~7mg/kg/d,疗程为2个月。长期服用两药有较强副作用,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定向力障碍、感觉异常、多发性神经炎等。停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而隐匿期及慢性期是否该行抗锥虫治疗,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论,部分实验表明抗锥虫治疗可改善预后。
2.对症治疗频发室早的患者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完全心脏传导阻滞可安置心脏起搏器,病情严重者可行心脏移植;巨食管早期可行气囊扩张术,病情较重患者可行肌切除术;巨结肠早期可使用缓泻药或灌肠,病情严重者可行结肠部分切除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