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水红花子

红花子系蓼科植物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L.的果实。常用荭草实、水荭子、河蓼子、川蓼子、水红子。味咸、微辛,性微。为植物荭草的干果实,呈扁,直径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两侧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线状,先端有刺状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时残留膜质花被果皮厚而坚硬。种子种皮棕色膜质;胚乳粉质,类......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3米。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长毛。互生,叶柄长3~8厘米;托叶鞘筒状,下部膜质,褐色,上部草质,被长毛,上部常展成环状翅;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全缘,两面疏生软毛。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生或腋生;苞片卵形;淡红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雄蕊通常7,长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扁平,黑色有光泽。期7~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球,直径2~3.5毫米,厚1~1.5毫米,棕黑色或有时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端有短突尖,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时有残存的膜质花被;质硬。微,味淡。以粒大、饱满、色棕黑者为佳。

性状果实,直径2~3.5mm,厚1~1.5mm。未成熟者黄棕色,成熟者黑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质花被残留。

生长环境

生长于路旁和水边湿地。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分布中国南北各省区,但海南尚未发现。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和苏联均有。

栽培技术

采制

8-10月间割取果穗,晒干,打落果实,除去杂质。

病害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病斑生在两面,或近至不规则,大小3—6mm,病部现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传播进初侵染和再侵染。东北、华北8月发生。

防治

(1)秋末冬初,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2)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1500倍液。

主要价值

成分

荭草种子含淀粉41.51%。荭草种子含淀粉约40%。据南京药院初步分析,果实含黄酮类化物。以及槲皮素、旗松素(taxifolin)。

药用

红花子系蓼科植物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L.的果实。常用荭草实、水荭子、河蓼子、川蓼子、水红子。味咸、微辛,性微。归肝经。常用服:汤,3~10克;研末、膏或浸酒。外用:适量,或捣烂外。凡分无瘀滞,胃虚者慎服。孕妇忌服。

药材鉴别

·

性状鉴

果实,直径2~3.5mm,厚约1mm。未成熟者黄棕色,成熟者黑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一面中部略显浅纵沟二条,端残存的花柱稍尖突,基部类,可见黄白色果柄痕,偶有黄白色膜质花被残存。质坚硬,有黄白色种子一枚,先端突起,另端有棕色种脐胚乳白色,粉质。微,味微辛。以粒大、饱满、色黑棕者为佳。

显微鉴

果实粉末灰棕色要特征:①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偶见多角,直径2~25μm,脐点点状,隐约可见;复粒由数十至数百粒聚成不规则团块状。②外果皮栅状细胞1列,长136~187μm,直径约17μm,外壁及侧壁不规则增厚,内壁薄;面观呈多角,壁厚约7μm,棕色。③种皮表皮角质层碎长条或不规则,边缘多反卷,常带有壁波或不规则长种皮细胞。④脂肪油滴少见。如有花被残存,可见具六角雕纹的花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

取新鲜研磨的粉末0.5g,加乙醇5ml,温浸0.5~1小时,滤过。滤液加少许锌粉,再加数滴浓盐酸,微热,溶液显橙红色。(检查黄酮类)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1g,加1%盐酸15ml,微沸约1小时,滤过,滤液加乙醚提取二次,并醚液,加少许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点样。吸附:硅酸G(青岛)10g,加锌粉1g,再加1%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35ml,铺,干后活化1小时。展:正丁醇-酸-水(5:1:4)。展:10cm。显色:置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然后喷6%盐酸,如不立即显色,可加热,斑点显橙红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真菌性肠炎

下一篇 脂肪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