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是机体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抗肿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在我国肠炎的真菌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1、当机体患严重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
目录

病因

1、当机体患严重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常见的真菌性肠炎发原因。

2、真菌性肠炎还是继发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肠梗阻、食道脓中等。由于这些疾病破坏了肠道粘膜的完整性,给真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也是真菌性肠炎发原因。

体征

1.念珠菌肠炎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可见大量出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免疫缺陷患者易发展为播性念珠菌病。如一般细菌性肠炎治疗,症状反而加剧,腹泻呈迁延性过,常数月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2.肠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菌所致。由于烟菌并非肠道正常菌群,故感染是外源性的,往往继发于菌病。菌有侵犯管之倾向,菌丝可穿入管壁导致成。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便为,可起消化道大出,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过,侵犯管后易发展为播菌病。

3.毛霉菌肠炎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由于受累部位和感染程度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其特点是管栓塞后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的感染和溃疡。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管导致,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4.组织胞浆菌肠炎具有地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溃疡结肠炎。起病缓慢,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部感染灶,但以肠炎要表现。

5.副球孢子肠炎继发于部感染灶或而感染。本病亦具有地性。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起有脓肿成的溃疡肿。病原菌可通过淋巴播至局部淋巴结症状腹痛,右下可触及肿块,伴腹泻呕吐,往往由于出现腹水淋巴结肿大而易误诊为结核或肿

6.地丝菌肠炎地丝菌和念珠菌相似,是一种源性条件致病菌。地丝菌肠炎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慢性病患者和应用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症状腹痛腹泻便或黏液便,与痢疾相似,但便中可查到大量地丝菌和长关节孢子。患者多伴有口腔地丝菌病,类似疮。

病理

真菌性肠炎的病原要是念珠菌,其次是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和地丝菌等。偶见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中的要一属,共有150余种。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常见,且致病性较强。念珠菌为双相型真菌,酵母体呈卵,带有单个孢子,直径2.5~5μm,可相互连接假菌丝,菌丝体长为5~10μm,可见成孢子。在培养基上24h可成较大的端厚壁孢子,而在含清沙保培养基上37℃1~3h可见成。念珠菌胞壁上所含甘糖蛋白是诊断的靶抗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但有些种单无性生殖菌共有132个种和18个亚种。致病菌要是烟菌、黄菌、黑菌等10种。病灶中的孢子大小约3~4μm,状不整,密集成群。菌菌丝长短不一,多呈杆状,有分隔,直径较孢子稍大,菌丝呈锐角分支,并有多菌丝朝同一向反复分支的倾向,排列呈放射状或珊瑚状。毛霉菌属于接菌亚门,有性孢子为接孢子,无性孢子孢子孢子。菌丝不分隔,较粗大,壁厚具有折光性。约为菌菌丝的2~3倍,呈直角分支,可见膨大细胞及弯菌丝;孢子囊柄直接由菌丝长出。致病菌以毛霉科中的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等3类最为常见,特霉属中的少霉和米霉,常侵犯肠道。

组织胞浆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非洲组织胞浆菌之分,属不全菌亚门,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和37℃培养基中呈酵母型。直径2~4μm;在室温下生长缓慢,为白色菌丝集落,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菌丝分隔,传染性很强。副球孢子菌亦为双相型,在自然环境中或在25℃沙保培养基上呈菌丝相生长,菌落小,镜下可见宽1~2μm有分隔的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或卵、约3~6μm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在组织或在37℃琼脂上呈酵母相生长,成大的卵或球酵母体,直径10~60μm,周围环绕多个孢子,小者1~2μm,大者10~30μm。地丝菌为酵母样真菌,属于不全菌亚门,丛梗孢科,地霉属。粪等标本直接涂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细的分隔菌丝,以及长关节孢子,约4μm×8μ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两个关节孢子之间无间隙,有时关节孢子一角有管生出。偶见孢子,胞壁增厚。

生理

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面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趋化性丧失,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要因素。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面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繁殖,导致感染播。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周围组织坏死。此外,一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如Krause曾给健康人服1012CFU(菌落成单位)的白念珠菌,数小时后发生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念珠菌血症

3.医源性因素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或肠道手术增加了感染机会。

真菌性肠炎病理变化,要见于真菌侵袭肠壁各层。毛霉菌、菌和少数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肠炎,而且还可侵犯浆膜下层及肠系膜的小动脉和小静,破坏管壁起真菌性管炎和真菌性栓的成。这些病变在毛霉菌感染时尤为突出。本病有时还可由两种真菌混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并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菌感染。因此病理检查时,最好同时结真菌培养,对病原菌分离鉴定,有利于诊断。而真菌感染起的肿和纤维性病灶,在真菌性肠炎中则少见。显微镜下所见:肠黏膜有局灶性坏死及溃疡成。溃疡有的表浅,有的深达黏膜下层,有的表面有假膜成。假膜有大量的真菌、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及少量炎性细胞组成。肠壁各层,尤其是黏膜下层呈充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多少不一,以中性粒细胞为,并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到脓肿

诊断

真菌性肠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临床病例多数被漏诊或误诊,有些直到尸检时才被发现。一是由于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缺乏特征性表现,少数甚至无明显腹泻,如肠炎;二是由于实验室检查中具确诊意义的项不多,有些项又难以推广应用。因此,真菌性肠炎的诊断需要运用多种法,结临床验作综分析。

1.临床诊断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肠炎具有地性,患者多为流区居民或曾去流区旅。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起发病,如念珠菌、菌。若临床表现不能用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来解释,抗生素治疗反而使症状加剧,腹泻迁延不愈,同时还存在与免疫功能低下有的基础疾病或其他诱因如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的应用等,应考虑真菌性肠炎的可能,及时作粪标本病原检查或肠镜活检。对腹泻伴有疮的患者更不可忽视,必要时应用抗真菌药做诊断性治疗。

2.病原诊断包括真菌检查和真菌培养。若粪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并排除污染因素可确诊为真菌性肠炎。仅有少量孢子则可能为正常带菌,意义不大。真菌培养需连续3次阳性并为同一菌种,结临床可确诊。对于双相型真菌,需分在25℃和37℃条件下培养并染色镜检。以鉴定真菌态,或进一步做动物接种试验以鉴定真菌的致病性。

3.病理诊断通过临床诊断和病原诊断仍不能确诊的患者,肠镜活检是最后手段。在病理中找到菌丝和孢子,是真菌感染的直接据,且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病理变化又颇具特征,有诊断意义。肠活检结果还可动物接种试验出现类似病理改变,来加以实。

4.免疫诊断以检测真菌环抗原最具诊断意义,但往往因交叉反应而不能确定菌种。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适用于流调查,对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大。特异性检测则常常由于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出现假阴性,应用范围有限。

检查

1.病原检查由于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甚至空中也常有孢子扬,采集粪标本和检查操作中,应尽可能减少污染,标本要新鲜。有些真菌传染性很强如荚膜组织胞浆菌,应注意安全防护,以免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

(1)直接镜检标本: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①菌丝和孢子:菌丝粗细一致,除毛霉菌外均有分隔,可见不同角度的分支,细胞质均匀,含大小不等的颗粒。孢子多为或卵,多数大小一致,边缘整齐,可见细胞构造。

细胞壁: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的标本中,细胞壁常变宽,连接成弧状,类似菌丝,但无菌丝的构造。

③石棉体:比菌丝更细,不分,无菌丝颗粒。

植物纤维: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边缘不整,无分支。

⑤脂细胞:,构造模糊,无细胞壁

⑥磷脂小球:大小不一,状不整,无细胞构造。

⑦氢氧化钾结晶:雪样或珊瑚状,边缘呈锯齿,折光性强。

⑧小水疱:,透亮,无细胞构造。

(2)染色镜检常用的染色法:

①革兰染色:适用于念珠菌,孢子、菌丝染成蓝色,但着色不均。

②过碘酸夫染色(PA5):真菌孢子、菌丝均染成红色

③丫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孢子呈亮绿色

④吉姆萨染色和瑞特染色:适用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染色前用甲醇固定,油镜下菌体染成红色,较小一端有出,菌体周围有一圈荚膜样结构,为此菌的细胞壁。通常菌体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少数位于细胞外。

⑤乳酸酚棉蓝染色:适用于各种真菌培养涂,菌体染成蓝色

(3)真菌培养:粪标本直接镜检通常不容易确定菌种,需参考粪培养结果,观察菌落态,再挑取菌落染色后镜检。常用沙保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对于双相型真菌还需在不同温度下(25℃或37℃)分培养,以便观察其态改变。

①大培养:是鉴真菌的法之一,可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据菌落的生长速度、态、色泽等,初步判菌种。

A.试管斜面:用白金环刺破琼脂平面,分3点将标本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此法不易污染,但菌落较小。

B.培养皿:分3点将标本接种于平皿培养基中央,倒置后放恒温箱中培养,每3天观察1次菌落生长情况。

②小培养:将大培养中生长较好的菌落接种在玻培养基上。培养1~3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特征。

A.点法:先将少许培养基成于载玻中央,再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边缘。覆以盖玻,置于有U管的玻璃平皿中,培养后于不同时间取出镜下观察或染色镜检。

B.压法:将菌种接种在试管斜面或平皿培养基上,覆一盖玻,以便菌体向盖玻生长,然后于适当时间取出置于载玻上镜检。

鉴别

1.真菌性肠炎与常见腹泻病的鉴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地丝菌肠炎不易与之鉴。局限性肠炎溃疡结肠炎则容易与组织胞浆菌肠炎混淆。

(1)霍乱:大流现已少见,多为局部暴发流。患者有剧烈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或黄水样,无腹痛,不发热,常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和微环衰竭。吐泻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呈群样运动的弧菌。

(2)细菌性痢疾:终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要病变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呕吐少,常有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左下压痛。大便混有脓,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以发为。患者常隐匿起病,腹泻轻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里急后重不明显,与真菌性肠炎颇为相似。但粪便与脓不混,典型者呈果样,腥臭,镜检以红细胞为,可见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和夏科-雷登结晶。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溃疡,边缘整齐,充隆起,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或活检可见滋养体。

(4)伤寒伤寒伤寒丙可呈肠炎型发作,但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5天恢复。伤寒伤寒甲、乙以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可伴有腹痛,但腹泻少。骨髓培养有伤寒伤寒杆菌生长即可确诊。

(5)局限性肠炎:或称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长,有明显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现象。X线钡餐显示病变以回肠末端为,有边缘不全的线条状阴影,病变呈段分布,间以扩张的肠,即所谓漏征。

(6)溃疡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便,可伴有发热。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或累及整个结肠。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水肿溃疡成,黏膜松脆易出。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晚期病例X线钡餐显示结肠袋消失,肠管呈管样变化。

(7)难辨梭状孢杆菌性肠炎:两者均常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难辨梭状孢杆菌多假膜性肠炎,其特征是结肠黏膜深处坏死性炎症,出现渗出性斑或成大假膜。病原检测可以鉴

(8)其他腹泻过敏腹泻有进食或接触变应原史,既往有类似药物性腹泻有服用泻药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粪病原检查,均不难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通常以粪标本中找到病原体为要鉴依据。而对于真菌性肠炎,即使粪培养有真菌生长,仍难以确诊,因为粪标本很容易被真菌污染,而且,有些真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治疗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

2.液体疗法静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针。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中医中药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扶正,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药治疗。尤其是艾滋病并发真菌性肠炎,中西医结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大蒜黄连土槿皮、毛姜等中药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制成的注射液,可供静滴注,亦可服。近来有人用中药浓成汁灌肠,亦取得不错的疗效。

4.抗真菌治疗首选制霉菌素服。重症或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滴注。

(1)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较小。成人每次100万U,3次/d,儿童酌减,疗程10~14天。可与大蒜用。

(2)大蒜素:为大蒜真空分馏得到的一种有效挥发油,化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成。注射,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成人每次40~60mg,3次/d,饭后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2周~4个月。

(3)氟康唑: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类化,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儿童5~10mg/(kg?d),1次服或静滴入。疗程10~14天。此药应避免与降低pH值的碱性药物同服,否则影响该药的吸收;也应避免与降糖药、环孢素A、苯妥英钠利福平、H2拮抗药等用,以免相互干扰、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

(4)康唑:作用与氟康唑类似,仅供服。用法及注意点同氟康唑。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肠炎,疗程需6~12个月。

饮疗

  1.痢疾患者饮食以少油、少纤维质为。在发病初期只能进食清淡流食如浓米汤、淡果汁、面汤、热,以资解渴。

  2.排便次数减少后,可些肉汤(去油)、牛奶、豆浆、蛋汤汁等流质饮食。以后可逐渐给以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面等。

  3.腹泻如完全停止,就可增加蛋羹、、碎嫩瘦肉、菜泥等软食品。即使食欲旺盛也只能采用少量多餐次的进食法,而且每餐食物的总量也不宜过多,以利消化。

  4.如肠道发酵作用过强时,可吃含有蛋白质及少量脂肪的食物如乳类、蛋类、豆浆、豆腐等;少吃糖类,因糖类易发酵、产。如肠道腐败作用很强时,可吃淀粉类食物如马铃薯芋头、米、面粉等;少吃容易起肠腐败作用的肉、蛋、类以及豆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5.每天应给以大量含维生素C的饮料如鲜桔汁、西红汁。有条件的给予强化维生素C的果汁,则更为理想(即在果汁中加入维生素C的饮料)。

  6. 类、咖啡、肥肉、冷、汽水、坚硬及多纤维的蔬菜、水果等。

痢疾患者食谱

  例一:

  早餐:去油牛奶半斤,加糖半两;鸡蛋羹两个(不放油);馒头2两。

  午餐:无油瘦猪肉末l/2两,面汤2两。

  下午3时:去油牛奶半斤,加糖半两。

  晚餐:大米稠粥2两 ;碎猪子l/2两,烩菠菜泥2两(无油)。

  例二:  早餐:小米面粥2两;豆腐少许。

  午餐:少油菠菜泥2两,细挂面2两。

  下午3时:加糖浓米汤一碗。

  晚餐:稠白米粥2两;烩胡萝卜泥2两,豆腐2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红袍

下一篇 水红花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