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是指十二指肠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起的出,习惯上不包括、肛裂起的出,其临床表现以便血,轻者仅呈粪便潜或黑粪,出量大则排出鲜便,重者出现休克。疾病称:消化道出 所属部位:部 就诊科室:消化科外科 症状体征:气胀便血呕血与黑便、腹痛痛1、机械损伤 如异物对食道的损伤、药物对屈张静的擦伤、剧烈呕吐起......
目录

定义

疾病称:消化道出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消化科外科

症状体征:气胀便血呕血与黑便、腹痛

病因

1、机械损伤

如异物对食道的损伤、药物对屈张静的擦伤、剧烈呕吐起食道贲门黏膜撕裂等。

2、酸或其他化因素的作用

后者如摄入的酸碱腐蚀、酸碱性药物等。

3、黏膜保护和修复功能的减退

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感染、应激等可使消化道黏膜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受破坏。

4、管破坏

炎症、溃疡、恶性肿等可破坏动静管,起出

5、局部或全身的凝障碍

液的酸性环境不利于聚集和凝成,抗凝药物、全身性的性疾病或凝障碍疾病则易起消化道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出

临床表现

下消化道大量出急性大量出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则以粪便潜阳性表现。消化道出量小者可无临床症状,或仅在检验粪便潜试验时才予发现;小量而反复的出贫血,大量而持续的出休克。由于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肠道肿直肠结肠癌在未发生大出之前多数已有明显症状,如大便习惯和粪便状改变、腹胀腹痛等,约10~20%病例可发生急性大量出。偶也有肝癌侵入结肠,子宫颈癌侵入直肠起大量便血便血的其他恶性肿有淋巴肉瘤黑色等,但远较癌肿为少见。良性肿平滑等,当其体积较大时,也可便血

息肉息肉的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儿童尤多见。一般为少量或中等量反复多次出液附在粪便表面,个病例出量大,色较鲜红

肠道炎性疾病:慢性溃疡结肠炎并发大出者较少见,约4%,出前已有腹泻、粘液便或脓性便史,好发于20~50岁,多有排便后腹痛缓解的特点。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有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四个症状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有时出相当严重。溃疡克隆病患者可有便血,出前常有低热、腹泻部疼痛和压痛。

结肠憩室:过去认为结肠憩室很少发生出,除非同时伴有憩室炎,但近年来实无炎症时也可出,并被认为系老年人消化道出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和性憩室出多为急性,出量远多於发育不良,因为前者来自结肠动脉管支,而后者来自扩张的小静毛细管。出量虽多,但75%病例出能自停止,出的复发率很低。

结肠发育不良:又称结肠管扩张或动静,系一种老年人的退性病变,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病变直径一般在0.5cm以下,多位于盲肠及升结肠,镜检所见的病变均由扩大的静、小静毛细管组成,起始于粘膜下层,逐步累及粘膜层,最后使整个粘膜层充满扩大和变管。临床表现为便血,出量一般不多,但易反复发作;在约15%病例可有大量出,然罕有导致休克者。

肠道管畸:上述的发育不良实质上也是一种管畸。多发性张常为多发性,位于粘膜下层,直径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发生在食管直肠小肠中段较多见。遗传性出毛细管扩张症,又称Osler-Weber-Rendu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皮肤、粘膜和器官毛细管扩张,造成反复出。病灶为紫红色小点,呈星状或结状,最初的出血症状为鼻衄,约15%患者在30~40岁出现肠道出血症状。实际上是错构,位于粘膜下管丛,其中毛细由细小和压紧的管所组成,衬增生的皮细胞层,多发性者很少;海绵状由充满大量液的窦组成,弥漫性的常累及结肠,多见于儿童期,病灶可扩展到邻近脏器,如膀胱和后腹膜,死亡率很高,约30%。肠道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这些肠道管畸消化道出外多无临床特征,诊断要依靠窥镜检和管造影。

结肠性疾病:由于肠道管病变或液灌注不良所致。如伴发感染,则有发热腹痛腹泻和结直肠少量至大量出,称之为结肠炎。环长期不足,则起肠壁全层受损,并发纤维性狭窄或坏结肠炎的病因在老年人以全身性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为多见。动脉瓣狭窄患者有时伴发肠道出,这是由于量降低以及肠道缺缺氧所致。

门静高压罕见部位的张:高压症起的张最多见于食管底,偶可发生于自空肠直肠的罕见部位,如张的静破裂可下消化道大出,同时有肿大等高压症表现。

检查

(1)粪便检查:

镜检见红细胞多为消化道出;自细胞或脓细胞为炎症性肠病;查见虫卵或滋养体,或培养出致病菌有利于诊断。

粪便隐检查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结肠癌及其他肠道恶性肿。常用法有愈创木酚法及免疫化法。前者除血红蛋白所含过氧化酶可致阳性外,其他多种非特异氧化或非血红蛋白过氧化酶均可致阳性。因此,检查前3天应食带的肉类、多种蔬菜尤其是生蔬菜、非固醇类抗炎药及维生索C等。免疫化法虽然简便也不昂贵,对下肠道少量出即可阳性,但上消化道即使多量出也可不出现阳性,可能因血红蛋白已过消化改变了免疫原性所致。

(2)血红蛋白和细胞比容:

有助于估计失程度。

(3)血尿素氮测定:

多不升高,可与上消化道出。有人报道,消化道出患者,血尿素氮/酐(mm01)比值有意义,95%下硝化道出

(4)肛指检查:

可发现肛门、直肠疾病。

(5)小肠结肠灌肠:

对肿、憩室和炎症等肠道疾病诊断价值较大。

(6)小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钡餐或钡灌肠难发现的病变,如小肠结肠管增生不良、小肠平滑肉瘤、美克尔憩室、放射性小肠炎、直肠孤立溃疡高压性结肠张、放射性结肠炎、粪流转向性结肠炎、结肠炎等诊断有帮助。但小肠镜检查前应用不普遍.

(7)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管畸和肿等诊断的价值很大。

(8)核素扫描:

以99mTc标记红细胞,静注射后,部扫描可判断出部位。15Cr标记红细胞注入静,测定大便中51Cr含量可判断出量。

鉴别诊断

鼻腔口腔疾病出时,液也可从口腔流出,或者液被吞下后出现黑便,但可据有无口腔鼻咽部疾病病史加以识。此外,还应与服铋炭、起的黑便相鉴,此类黑便色较消化道出色浅,大便潜实验阴性。还应注意,食用动物肝脏制品和瘦肉以及菠菜等也可起黑便。

并发症

急性大出者可出现休克;慢性出者可并发贫血症状

治疗

总的原则是不同的病因确定治疗案,在未能明确诊断时,应积极的给予抗休克等治疗。患者绝对卧位休息,食或低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镇静肉途径给予止。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压、搏、尿量。注意部情况,记录黑便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尿常规、血尿素氮、酐、电解质、功能等。

预防

1.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硬化等。

2.消化道出该如何预防?要定期体检,以期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在出现头昏贫血症状时,应尽早上医院检查。

3.消化道出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对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需使用时,应加用保持粘膜药物。

4.消化道出该如何预防?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切忌暴饮暴食,忌忌烟,不要饮用浓咖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孢子

下一篇 大孢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