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痞满

痞满是由外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下(脘部)塞,满闷不舒,触之无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又称痞满。多指胸腔部塞满闷,而外无胀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塞。”亦为土郁(郁)之常见症候。《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满,……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脏,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
目录

简介

痞满。多指胸腔部塞满闷,而外无胀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塞。”亦为土郁(郁)之常见症候。《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满,……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脏,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只宜以柴胡汤之属加壳之类治之。”其治法,龚廷贤《寿世保元》张“调中,补,消清热,攻补兼施。”《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塞(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虚则补其中气,宜调中汤;实则消食,宜资生;豁汤;除湿二陈汤猪苓泽泻;有湿热清热,宜当归拈痛汤而消导之,亦不可用峻,致伤元。”参见、实、虚等条。

在《》称为、满、痞满塞等,如《素问·异法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塞”等都是这面的论述。《伤寒论》对本病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之濡”,提出了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热并用,辛苦降的治疗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诸病源候论·噎病诸候》提出“八”、“诸”之,包含了,论其病因外人,忧恚积,坠堕损,概基病机卫不和,阴阳隔绝,壅塞,不得宣通。并对作了初步的解释:“者,塞也。言腑脏塞不宣通也。”东垣所倡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苦降,消补兼施的更是后世治

法·》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胀而外亦有闷,而外无胀急之。”在治疗上丹溪特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者,塞不之谓;满者,胀满不之谓。盖满则近胀,而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大有疑辨,则在虚实,凡有有滞而者,实也;无物无滞而者,虚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实满者可可消;虚、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类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伤寒杂病,把杂病又分作滞停,饮食凉伤胃阳微,中气久虚,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型,分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西医中的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脘部塞,满闷不舒为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发病原因

同居中焦,升清,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侵袭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受损,外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之自濡,但。”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治裁·痞满》云:“饮食凉,伤者,温中化滞。”

3、湿阻滞失健,水湿不化,酿生浊,交阻于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暴伤,肝气未平而。”

5、胃虚弱素体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或久病损及,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凉,及久虚之人,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病机

病机虚实之分,实即实邪阻,包括外人里,饮食停滞,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胃虚弱。实邪之所以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停;而实邪阻,又会进一步损伤,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虚实互见,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病机特点。总之,的病位在,与有密切系。基本病机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临床表现

本病以自觉脘痞塞,满闷不舒为要临床表现,其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常伴有胸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诊断

1、以脘痞塞,满闷不舒为要临床表现,其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

2、常伴有胸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5、纤维镜检查、上消化道K线检查、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

痛与的病位皆在脘部,且痛常兼胀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痛以疼痛为塞满闷为痛者脘部可有压痛,者则无压痛。

2、鼓胀

鼓胀同为部病,且均有胀满之苦,鼓胀早期易与混淆。鼓胀部胀大膨隆,胀大之外现;则自觉满闷塞,外无胀大之鼓胀皮急;脘部之柔软。鼓胀胁痛、黄积聚等疾病病史;可有痛、嘈杂吞酸胃病病史。B型超声波和纤维镜等检查,有助于二病的鉴

3、胸痹

胸痹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常伴有胸满闷,但二者有病在胸和病在脘之不同,应予区胸痹痛属胸阳痹阻,瘀阻,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症,伴有心悸结代等症状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脘痞塞满闷不舒为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则舒等症状电图和纤维镜等检查有助于鉴诊断。

治疗原则

的基本病机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理气。实者分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分证论治

邪热内陷

症状脘痞满,灼热急迫,之满甚,烦热,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滑数。

治法:泻热消理气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泻热消结,黄连清泻,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可酌加银蒲公英以助泻热,加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之力。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宽中结,清心除烦;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以清热生津

饮食停滞

症状脘痞满,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

方药保和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结,茯苓健脾湿连翘清热结,全共奏消食导滞,·行气之效。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实、厚朴以行气消积;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清热导滞通便;若脾虚食积,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健脾

湿

症状:脘痞满,闷塞不舒,胸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淡不渴,小便不利,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

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可加前胡桔梗实以助其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可加旋覆花赭石化痰降逆;胸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黄稠,心烦口干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化痰

肝郁气滞

症状脘痞满闷塞,脘不舒,胸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

方药越鞠

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栀子解郁。本为通治湿、食诸郁痞满。若气郁较甚,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壳,或四逆以助疏肝理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干者,可加龙胆草、川栋子,或左金,以;若气虚明显,疲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等以健脾

胃虚

症状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汤。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浊得降,气机得顺,虚自除。若痞满较甚,可加木香、砂仁、实以理气,或可选用香砂君子汤以消补兼施。若脾阳虚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湿浊盛,苔厚纳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渗利湿;若水饮,泛吐清水涎,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以温化饮。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或因胃热而过食凉,或因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热错杂,而出现痞满之柔软,喜温喜,呕恶欲吐,心烦,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沉弦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苦降,热并用,补泻兼施;若中虚较甚,则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气,有甘草泻心汤之意;若水热互结,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则加生姜以化饮,则有生姜泻心汤之意。

转归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情舒畅,饮食有,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痛、胃癌等疾患。

预防与调摄

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湿鼠曲草

下一篇 湿生扁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