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
病因
外源性刺激(35%):
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H及胃蛋白酶逆向弥散入黏膜而导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烂。
其他疾病(27%):
但一些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更是常见的病因。
激素影响(16%):
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不能清除逆向弥散的H+;缺氧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液分泌不足,HCO3-分泌也减少;应激状态时胃肠运动迟缓,幽门功能失调,造成胆汁反流,胆盐进一步损伤缺血的胃黏膜上皮,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最终导致黏膜发生糜烂与出血,病变多见于胃底及胃体部,有时累及胃窦,胃黏膜呈多发性糜烂,伴有点片状出血,有时见浅小溃疡,覆以白苔或黄苔,组织学检查见糜烂处表层上皮细胞有灶性脱落,腺体因水肿,出血而扭曲,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常见症状
发病前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酗酒以及烧伤,大手术,颅脑外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病史,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剧痛,伴恶心等症状,由药物所致者,亦称为药物性胃炎,少数患者由于原发病症状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肠道症状,如上腹部隐痛不适,烧灼感常被忽视或无明显症状,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常为间歇性,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较重,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并发症
检查
患者表现为呕吐和(或)柏油样便及部分病人急性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总量下降,大便及呕吐物潜血实验均阳性。
1.X线检查
胃肠道钡餐检查常不能发现糜烂性病变,且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因为钡剂可涂布于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在急性出血时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可作出出血的定位诊断,出血间歇时则常为阴性。
2.急诊内镜检查
预防
1.制酸剂
经鼻胃管给予制酸剂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等,每小时1次以维持胃内pH值在3.5以上,可有效地预防胃黏膜出血,Hastings将10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制酸剂和安慰剂,结果51例接受制酸剂治疗病人中2例发生出血,而对照组49例中有12例发生出血。
2.H2受体拮抗药
静脉给予H2受体拮抗药在预防应激状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中与制酸剂一样有效,Dammann报道雷尼替丁50mg/6h和法莫替丁20mg/12h均能有效地维持胃内pH值在4之上。
3.硫糖铝
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凉伞
下一篇 急性腹型-高脂血症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