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名称
病因
引起肠系膜栓塞的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分出,与主动脉走行平行,管腔较粗,与腹主动脉血流的方向一致,脱落的栓子易于进入,在血管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血管栓塞。多见于结肠中动脉发出部或其以下的部位。
引起肠系膜栓塞的原因还与栓子的来源有关,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心肌梗死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右心耳附壁血栓的脱落等;亦可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的脱落和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的栓子等。
分类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一般分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和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是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大部分的病例都是有动脉硬化狭窄或内脏血管的阻塞。
临床表现
(1)多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瓣膜疾病和瓣膜置换术等病史。
(2)突发剧烈腹部绞痛,不能用药物缓解,早期腹软不胀,肠鸣音活跃,症状与体征不符是早期病变特征。
(3)继续发展,出现绞窄性小肠梗阻表现及体征,呕吐及腹泻血样物。
(4)较早出现休克。
检查化验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达20×109/L以上,血液浓缩,代谢性酸中毒。
(2)辅助检查①X线腹平片见小肠及结肠中等或轻度充气和腹腔积液影像。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③超声多普勒检查与CT有辅助诊断意义。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含有较多脂质和大量未消化食物。
鉴别诊断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应注意与各种机械性肠梗阻进展所致绞窄性小肠梗阻鉴别。另外,其临床表现与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类似,应注意鉴别。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于正确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腹痛,难以与其他的腹痛鉴别。尤其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慢性胰腺炎等的鉴别。血管造影检查对确诊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至关重要。
并发症
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确诊的早晚与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原来有心脏血管病变而易发本病的患者,一旦突发腹部剧烈疼痛而怀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应经积极准备后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发现栓塞和血管痉挛时,可用输液泵向动脉内持续输入罂粟碱30~60mg/小时。尚可试用溶栓治疗,如疗效不显著,应早行手术探查。方法有: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搭桥吻合术。术后用肝素、右旋糖酐等药物抗凝治疗。如肠曲已坏死,需作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原则:应迅速去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液灌注。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早期应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
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药物:溶栓剂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使纤维蛋白快速溶解,甚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也可以全身使用尿激酶或链激酶。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是使用溶栓剂的禁忌证。
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药物: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抗凝药物治疗前后,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以防继发出血,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不十分确定,故在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溶栓和抗凝疗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