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莽草

出自《广西中药志》。为蓼科植物蓼的全草。多年生草本,长15-25cm。丛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红色,上有柔毛或近于无毛。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柄基状抱托叶膜质,鞘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长1.5-3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缘毛,边缘叶脉常带红色花序头状,单生或2个着生于端,花序梗具腺毛小,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先端略钝......
目录

植物

  石莽草 (《广西中药志》)   【汉语拼音】shi mang ca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中药化成分】头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 (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异】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录》),太阳草(《云南草药》),满地红、四季红、溜草(《文山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草药选》)。   【来源】为蓼科植物蓼的全草。   【植物态】头蓼 ,多年生草本。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红色处着生柔毛。互生,,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缘毛,边缘及往往带红色叶柄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包茎托叶鞘状,先端平整,被长柔毛。总状花序直立,近球花被红色,5深裂,裂,先端略钝,长约2毫米;雄蕊8,白色,透明,腺体黄绿色,长,位于丝基部,花药淡蓝色;子房上位,绿黄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头瘦果包于宿存的卵形,具3棱,光滑无毛。期8~10月。果期9~11月。生于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   【采集】9~10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理药性

  【药理】抗感染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药性】苦,辛,凉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酸,微苦。"   ②《广西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   ③《云南草药》:"酸,凉。"

功效

  【功用治】解毒,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药志》:"祛湿瘀止痛。治湿,跌打。"   ②《广西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肿毒。"   ③《云南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用法

  【用法与用量】服:汤,0.5~1两。外用:捣水洗,或膏涂。   【宜忌】《广西中药志》:"孕妇及无实热者忌用。"   【选】①治湿痛:石莽草洗。(《广西中药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两,水,日分二次服。(《广西草药》)   ③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一两,水服。若止仍尿痛则加蛇粉一分五厘,水服。(《云南草药》)   ④治疮疡、麻溃烂: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两,爬山虎五两,桉树五两。水成膏,加二钱搅匀。涂患处,每日一次。(《广西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蓼五钱至一两,服。(《云南草药选》)   ⑥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广西中药志》)   ⑦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水,洗患处。(《文山草药》)   ⑧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洗患处。(《广西草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暴发性肝衰竭

下一篇 石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