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暴发性肝衰竭

暴发性衰竭(FHF)是指突然出现大量细胞坏死或功能显著异常,并在首发症状出现后8周发生脑病(HE)的一种综征。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症状表现多样,细胞广泛坏死,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高。暴发性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据病原可分为感染性、毒素性、代谢性、浸润性、自身免疫性、缺性、放射损伤性及原因不明性。1.感染性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性炎是我国暴发性衰竭最常见的......
目录

病因

暴发性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据病原可分为感染性、毒素性、代谢性、浸润性、自身免疫性、缺性、放射损伤性及原因不明性。

1.感染性

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性炎是我国暴发性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其他病毒也偶有发现。

(1)炎病毒前发现的炎病毒有7种,依次分甲型炎病毒(HAV)、乙型炎病毒(HBV)、丙型炎病毒(HCV)、丁型炎病毒(HDV)、戊型炎病毒(HEV)、庚型炎病毒(HGV亦称为GBV-C)和TTV。

(2)其他病毒感染免疫低下、免疫抑制、新生儿及AIDS患者感染其他病毒也可导致暴发性衰竭。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尤其是新生儿的播性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导致致死性的暴发性衰竭。AIDS患者及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导致水痘炎,发生暴发性衰竭。其他如巨细胞病毒、副黏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暴发性衰竭。

2.毒素性

(1)药物的特异质反应许多药物可暴发性衰竭,其中常见的药物有麻醉药氟烷、异氟烷、甲氧氟烷、氯仿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抗抑郁药如苯乙肼及苯妥因钠、可卡因、氯丙嗪等,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磺胺类药物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非固醇类雄激素拮抗药Bicalutamide,中毒治疗药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娱乐性药物“舞蹈药”ecstasy,降压药乙肼苯哒嗪,癫痫药丙戊酸,以及抗甲状腺药物、非固醇类抗炎药物、二性霉素B、甲基多巴、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镇静药等。

(2)毒性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氨酚)是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也是欧美国家暴发性衰竭发生的最要原因,在养不良或饥饿状况下,肝脏谷胱甘肽减少,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甚至治疗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也可暴发性衰竭。还有非那西丁和水杨酸盐等。某些化性毒物及然性毒物均可暴发性衰竭,前者如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四环素、磷等,后者包括某些草药及毒蕈、黄霉毒素、细菌毒素等。

3.代谢性

暴发性衰竭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Wilson病,亦称为豆状核变性,可伴有溶血贫血溶血危象,角膜可有Kayser-Fleischer环,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对较低,有时可有视野模糊及无结石胆囊炎。

4.浸润性

包括脂肪浸润和肿浸润,均可导致暴发性衰竭的发生。脂肪的浸润包括妊娠急性脂肪Reye综征等,大量脂肪滴占据了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使细胞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应用丙戊酸或静应用大四环素也可起类似病变。肝脏浸润导致暴发性衰竭是一种不常见的表现,肝脏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均可起,包括黑色恶性淋巴、小细胞肺癌尿道上皮癌等,有时肿可广泛性地转移到肝血窦,而在探查不到转移结,临床表现为暴发性衰竭。

5.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病是指一系列累及肝脏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炎、自身免疫性硬化管炎及移植后自身免疫性炎,移植后自身免疫性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一种类湿性疾病成年发病的Still病,有时也累及肝脏导致暴发性衰竭。

6.缺

管性因素导致暴发性衰竭很少见。肝脏可由全身性流动力改变所致,也可由局部性的流动力障碍起。

7.放射损伤性

放射损伤导致的暴发性衰竭并不多见,急性放射病肝脏局部大量放疗有时也可暴发性衰竭。

8.其他

病毒携带者在应用干扰素免疫抑制药治疗时,功能可恶化,有时导致暴发性衰竭。另外,除以上病因外,还有约1/3的暴发性衰竭患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这部分患者的病因炎病毒有,可统称为非甲-庚炎。

发病机制

暴发性衰竭的发病机制因病因的不同而异。在我国病毒性炎是暴发性衰竭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乙型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最为广泛。前认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是导致细胞广泛性坏死的要效应细胞。CTL细胞通过双识机制攻击受HBV感染的细胞,受组织相容复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的限制。受攻击的细胞膜上需同时表达HBV的膜抗原HBcAg及MHC-Ⅰ,CTL也必须同时识这两种抗原才能与靶细胞结,释放穿孔素及其他淋巴因子攻击溶解靶细胞;CTL细胞表面还有淋巴细胞功能相性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l,LFA-l),细胞膜上则存在LFA-1的配基-细胞间黏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l,ICAM-l),使得细胞可吸表达LFA-l的CTL细胞,并使其与细胞黏附,促进CTL与细胞的双识,强化CTL对细胞的毒性反应;细胞膜上还存在Fas抗原,可与CTL膜上的Fas配体相互作用,诱导细胞的凋亡;在肝脏遭受以上的免疫损伤时,其解毒功能受损,容易内毒血症,导致肝脏外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加重肝脏损害,其中最重要的是肿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TNF-豢捎敫蜗赴膜上表达的TNF-皇芴褰岷,激活蛋白酶及磷脂酶A2,诱导自由基产生,导致膜性结构损伤和DNA断裂,还可与窦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损伤窦皮细胞,促使肝血纤维蛋白沉积和成,造成细胞的微环障碍细胞坏死,TNF-换箍捎丈一氧化氮损伤细胞,HBV感染则可促进细胞对TNF-坏拿舾;另外,HBV前C区的突变使HBeAg的成中断,清中HBeAg消失,由于HBeAg与细胞膜上表达的CTL的靶抗原HBcAg对CTL有交叉反应,清中HBeAg的对CTL的干扰和抑制作用消失,使得更多的CTL得以攻击HBcAg阳性的细胞,导致大量细胞死亡。HCV感染导致的暴发性衰竭发病机制与HBV感染相似。甲型炎的发病机制也是以免疫反应为,在早期由于HAV在细胞大量增殖及CTL细胞的毒性作用共同导致细胞损伤,病程后期由源性γ-干扰素诱导被感染的细胞膜上的MHC-Ⅰ表达,促进CTL的作用,杀伤细胞,清除HAV。HDV与HBV重叠感染易致大块坏死,可能是HDV对细胞的直接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共同作用所致。HEV感染所导致的细胞损伤可能是由细胞免疫反应所致,孕妇感染HEV容易暴发性衰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孕妇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或对HEV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高有。GBV-C/HGV与TTV导致暴发性衰竭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

直接毒性药物可直接损伤细胞,或细胞转化后其中间产物具有细胞毒,这些物质与谷胱甘肽而解毒,当细胞的谷胱甘肽被耗竭时,则发生细胞中毒坏死;还有的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蛋白结成为全抗原,起免疫反应造成损害。直接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其中间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毒性,在过量服用或饥饿时,谷胱甘肽被耗竭,导致细胞中毒死亡,诱发衰竭。这类药物起的肝脏损伤有明确的量-效系。特异质性药物则无明确的量-效系,如异烟肼肝脏乙酰化反应成异菸酸和乙酰肼,乙酰肼能与细胞的大分子结导致细胞死亡,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起的免疫损伤有,也可能与药物中间代谢产物有,还可能与机体的状态有

Wilso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肠道对铜的吸收超常,而肝脏仅能成极少铜蓝蛋白,清中呈直接反应的铜增多,导致过多的铜沉积于组织组织损伤及角膜K-F环的成。肿细胞浸润导致暴发性衰竭的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有人发现在此种患者细胞的坏死较肿细胞坏死严重,且与肿肝血窦的侵犯程度有密切的系,因此认为细胞缺氧坏死是肿转移暴发性衰竭的原因之一。另外暴发性衰竭时常有内毒血症存在,内毒素可胸腺和激活调的化增活素(thymus and activation-regulated chemokine,TARC)活性增高,TARC对CD4 的2型助T细胞有化作用,使CD4 的2型助T细胞对实质的浸润增多,进一步加重细胞的坏死。

传统认为暴发性衰竭的病理基础是大块坏死,但近年来的研究暴发性衰竭的肝脏病理改变有明显的多样性。临床诊断为暴发性衰竭者,病理上可分为3型:即大块坏死、亚大块坏死和硬化。大块坏死型大体观肝脏明显缩小,包膜皱缩,实质色彩斑驳,切面可见不规则的残余组织;镜下可见小细胞消失,网状支架塌陷,在门管区外围和周边偶见狭窄的实质和少量水肿变性的细胞并有胆汁淤积,有稀疏的慢性炎症细胞、肥大的Kupffer细胞及巨噬细胞,门管区有不同程度的小管增生。亚大块坏死型大体观肝脏萎缩程度较轻,切面见融性坏死面积占30%~90%,成不同程度的亚大块坏死;镜下细胞广泛肿胀,常见假腺样转化及显著的胆汁淤积,有时可见巨细胞转化,门管区小管普遍增生,炎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小管炎反应。硬化肝脏外观及切面呈典型的硬化特征,镜下显示在硬化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暴发性衰竭患者肝脏坏死区的分布和各坏死程度呈极显著的非均质性,在不同部位穿刺活检的结果可以完全不同,因此穿刺活检对确诊和判断愈后的价值是有限的;临床表现相同的暴发性衰竭其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可完全不同;残留的细胞的多少可能并不能决定存活率的高低;另外暴发性衰竭也可发生于硬化的基础上。

早期症状

脑病

又称昏迷,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初期有为和性格改变,不能正确回答询问,辨向力和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兴奋或嗜睡,出现扑击样震颤电图异常,终至昏迷

水肿

可能与不适当地大量补液、缺氧等有,易造成脑疝呼吸衰竭

③出

由于肝脏制造凝因子功能障碍,内毒血症激活凝系统等因素,可出现皮肤出点、瘀斑、呕血便血、衄等。

黄疸

始见尿色加深,很快出现皮肤、粘膜及巩膜的黄染,并迅速加深。因细胞大块坏死,肝脏可迅速缩小,在叩诊时浊音界缩小,B型超声检查可进一步实。患者呼出中有一种霉烂的臭味,即臭,其浓淡与细胞坏死的程度一致。

腹水

门静高压、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可使30%的患者出现少至中量的腹水

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表现

病因的不同,可以有相的临床表现。如在慢性病或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暴发性衰竭可有病面容、肝掌及皮肤蜘蛛等,由中毒起者可有相应的中毒表现,由Wilson病起者可有角膜K-F环,由肿浸润起者可有原发肿的表现。

2.功能衰竭的表现

黄疸在短期迅速加深,同时伴有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及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活动度显著下降;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如低热持续不退提示有内毒血症或持续性细胞坏死;全身情况极差,如食欲极差、极度乏力、烦躁不安等;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及明显的腹胀;有明显的倾向,可出现皮下淤点、淤斑,往往在注射部位更为明显,可有齿,严重者有上消化道出腔积液迅速出现,一般病程超过2周者多有腔积液及低白蛋白血症;体检肝脏性缩小;可出现臭;出现脑病的表现,如性格改变,昼夜律颠倒、言语重复、过度兴奋、为怪癖、随地便尿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其他神经精神异常如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髌和(或)阵挛、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还可有动过速及压。

检查

1.生化检查

(1)功能检查红素水平常有明显升高,有的病人可呈迅速上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ALT/AST<1,提示细胞严重损伤,另外在终末期可出现酶-分离现象,即随着黄疸的上升ALT逐渐降低,若病程超过2周,清白蛋白水平也降低,若持续下降提示细胞持续性严重损伤。

(2)氨检测仍为反映脑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定期检查。

(3)功能检查可反映脏损害的程度,由于尿素是在肝脏成的,在肝脏严重损伤时,尿素氮可不升高,酐水平可更好的反映脏功能。

(4)电解质测定有助于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

(5)分析可早期发现酸碱失衡和低氧血症,便于及时治疗。

(6)甲胎蛋白测定在疾病的后期检测,若升高提示有细胞的再生。

(7)固醇和固醇酯测定暴发性衰竭患者固醇有明显降低,严重者甚至降至测不到,固醇酯往往低于总固醇的40%。

(8)糖测定可及时发现糖。

(9)Gc蛋白测定Gc蛋白是肝脏成的一种α球蛋白,其要功能之一是清除坏死的细胞释放的动蛋白,在暴发性衰竭时Gc蛋白明显降低,若低于100mg/L提示愈后不良。

(10)其他定期检测淀粉酶有助于及时发现腺炎,氨基酸分析可及时发现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的降低,应及时纠正以防治脑病

2.检查

(1)常规可血红蛋白下降的速度判断出的程度及止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在暴发性衰竭时常明显升高,检查也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

(2)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最有价值的指标,在严重细胞损害时中凝因子迅速下降,酶原时间延长及活动度下降。

(3)凝因子的检测若凝因子V<20%提示愈后不良。另外凝因子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上升的可反映肝脏再生的情况。

(4)其他必要时可进DIC的检查。

3.微生物及免疫检查

(1)有病毒性炎的检查包括抗HAV-IgM,HBsAg,抗-HBs,HBeAs,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DNA多聚酶,抗-HCV,HCV-RNA,HDV-RNA,抗-HEV,GBV-C/HGV-RNA,TTV-RNA等及抗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抗体的检测。

(2)细菌检查据需要做培养、尿培养、便培养、培养及腹水培养,腔积液培养应强调用培养瓶床边接种,必要时做真菌涂镜检及培养。

(3)内毒素检测可试验。

(4)免疫检查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清总补体及补体C3的检测,环免疫复物的检测等。

4.其他助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观察肝脏大小并排除管梗阻及胆囊疾病。

(2)电图 波与临床相一致,随病情的加重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共分为A~F六级,A级为正常电图,患者志清醒,B~D级电图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志为迷糊(B级)、木僵(C级)、昏迷(D级),D级呈脑病的三相波,为高电压、频率较慢的弥漫性三相波,E级波幅降低频率不变,患者呈深昏迷,F级电活动完全停止。

(3)重症监护 可及时发现律失常及钾改变和呼吸、压异常。

(4)CT可观察肝脏大小变化并可进前后对比,并可观察水肿的情况。

(5)磁共振检查磁共振谱分析测定乳酸盐含量,若乳酸盐升高提示愈后不良。

(6)肝脏核素扫描用99锝标记的半乳糖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白蛋白注射后进计算机捕获γ照相,观察99mTc-GSA与肝脏的受体结情况,有助于判断功能的储备情况及判断愈后。

(7)硬膜外颅压监测一般张在Ⅲ-Ⅳ级的脑病时安装,用于监测颅压,治疗后颅压应低于2.7kPa(20mmHg)。

诊断

暴发性衰竭的诊断应依据临床上有黄疸肝脏缩小及脑病表现,生化检查有高红素血症、转氨酶活力升高、酶原和凝因子V等凝因子的极度降低来作出。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及结构改变,有无慢性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变,以及管和管的情况。病原诊断应据详细的临床分析及和毒理实验,最终还可进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精神

精神症状为惟一突出表现的脑病易被误诊为精神病。因此,凡遇精神错乱而原因不明的患者,应警惕脑病的可能。

2.代谢性脑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毒症、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等。据相应的基础疾病病史,结实验室检查、分析有助于鉴

3.颅脑病

各种管意外(梗死、硬膜下出)、脓肿炎、膜炎等可出现昏迷昏睡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结头颅CT或MR检查,以及液检查,大多数可明确诊断。

4.中毒脑病

中毒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而导致的脑病据酗史、用药史和特殊职业接触史,结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诊断。尤其注意与性疾病的鉴,如急性中毒和戒后出现的戒断综征与HE的表现类似,鉴键是饮史、浓度升高,戒动过缓、发热震颤更显著。

暴发性衰竭患者定时检测淀粉酶可能有助于诊断,但仅有1/3的患者淀粉酶升高。

治疗

1.基础支持治疗

暴发性衰竭患者应保有足够的能量摄入,保每天热量摄入达到2000kcal以上,以减少体的蛋白分解,每天应静滴10%葡萄糖1500~2000ml,适量应用脂肪乳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氮平衡,但输入时应慢,可用10%脂肪乳500ml在不短于4h的时间滴入,酌情每天或2~3天输注新鲜浆、白蛋白或全1次。

2.并发症的治疗

(1)脑病的治疗避免强力利尿,控制感染,控制上消化道出用镇静药,降低氨,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蛋白质,传统的降氨药物疗效不佳,谷氨酸钠会加重水肿及水钠潴留,且不能通过-液屏障,氨酸则因衰竭时细胞氨酸酶缺乏,鸟氨酸环障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乳果糖是治疗脑病的基础药物之一,维持每天排糊状大便3~4次及大便pH<6为宜。支链氨基酸对于纠正氨基酸失衡,减轻脑病可能有一定作用。另外也可试用左旋多巴滴注。

(2)水肿的处理包括:头部抬高30°,应用醇是治疗水肿法,当颅压升高到2.7~3.3kPa(20~25mmHg)时,若浆渗透压<320mOsm/L,应快速静推醇,并重复应用防止颅压反跳,若浆渗透压≥320mOsm/L,则不适于用醇,在无尿患者,醇仅适用于液透析或连续动-静液过滤时。反复应用醇等综治疗无效者,应考虑用戊巴比妥,每15分钟静推1次,共4次。若病人水肿继续恶化,应进紧急移植。

(3)原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包括:①一般支持及保治疗。②应用抗生素治疗:腹膜炎的细菌以肠道菌群为,一般推荐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松(头孢三嗪),对β-酰胺类过敏的患者应选用一种对G 球菌有效的药物(如万古霉素或氯林可霉素)加一种对G杆菌有效的药物(如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③利尿:可选用酯(安体舒通)和呋塞米,对于提高腹水蛋白浓度,提高腹水的调理活性及补体成分,增加腹水的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4)征患者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其治疗键在于改善功能。限制液体、钠、钾及蛋白的摄入;应用管活性药物,可持续静滴多巴胺,以增加流量,也可应用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其他如8-鸟氨酸加压素及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搏定)、吲哚美辛(痛定)、尼莫地平等也可试用;对适的病例可早期应用透析治疗,对缓解病情有一定疗效;保守治疗无效者,在条件具备时可进LeVeen腔积液-静回流插管术,以单向活塞硅导管腹水颈外静,手术简单危险小,疗效较持久,也可进移植术。

(5)上消化道出愈后凶险,因此预防非常重要。对暴发性衰竭患者应给予制酸药如H2-受体拮抗药雷尼替丁服,或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服;早期输注新鲜浆,补充凝因子;应用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服,可降低门压力,预防高压性胃病起的出。一旦上消化道出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暴发性衰竭DIC的治疗是否使用肝素仍有分歧,有人认为早期大量使用肝素并不能减少出的发生率,反而有加重或起出的可能。也有人认为对临床上无明显出征象而实验室检查提示有DIC的病人,应进肝素化,常用量为肝素0.5~1mg/kg,加入5%~10%的葡萄糖250~500ml静滴,每4~6小时1次,使凝时间(试管法)维持在20~30分钟为宜。另外补充凝因子可给予新鲜全浆,最好是当采取的新鲜液。

(7)ARDS的治疗首先要改善通气,间歇正压通气(IPPV)可获得较满意疗效;另外应积极控制水肿,早期应用大上腺皮质激素,防治DIC及补充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征的治疗面依靠移植,在肝脏移植后病情可获得显著好转,应用管收缩药未见明显疗效,有人报告用大蒜治疗后动脉功能有明显改善,有待进一步实。

(8)暴发性衰竭心脏病变最常见的是出性改变,要是由于凝机制障碍所致,可通过补充凝因子及止治疗来预防,对律失常应进电监护,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应用律失常药物来治疗。对高动力前尚无满意的疗法,可适当补充容量,必要时应用多巴胺管活性药物以保有效的流灌注。急性高压的治疗可试用普萘洛尔,可减少排出量并减少动脉流量从而降低门压力,1-受体阻滞药哌唑嗪也能通过降低肝血管阻力而降低门压力。

3.功能支持治疗

(1)人工支持治疗人工支持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可延长生存期直至供到来。另外由于暴发性衰竭是一种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人工支持治疗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进入恢复期,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支持治疗生存率达到55.2%,可取得与移植相似的疗效。

(2)移植治疗①原位移植原位移植是前治疗暴发性衰竭最为有效的法。②助性原位移植助性原位移植是切除患者肝脏的一部分,然后将患者亲属的一部分肝脏移植到该部位,使肝脏迅速恢复功能,患者度过危险期后肝脏再生即可停用免疫抑制药,移植被排斥而逐渐萎缩或被取出,患者则依靠自己的肝脏维持生命。

预后

暴发性衰竭的存活率因患者情况和病因不同而异,在年轻病人由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甲型起者存活率可达50%,在40岁以上的病人及由某些药物起的炎,存活率可低于10%,进原位移植后病死率降到了20%~30%,1年生存率达55%~80%。

预防

暴发性衰竭的预防首先应从病因始,积极预防乙型炎,进普遍性的乙疫苗接种,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进接种可有效地预防乙、丁型炎;由于慢性丙型炎重叠感染甲型炎易于暴发性衰竭,因此对慢性丙型炎患者和非免疫的高危人群进疫苗接种,可防止HAV起的暴发性衰竭。

并发症

1.脑病 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相的有氨中毒说、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衡及假性神经递质说、γ-氨基丁酸说等,其他一些神经毒性物质的增多,如硫醇类、短链脂肪酸、谷氨酰胺和α-酮戊二酸等,均与脑病的发生有一定系。功能衰竭的晚期均可发生脑病,有广泛门-腔侧支环或门-腔分流术的患者,进食蛋白过多或上消化道出也可诱发脑病

脑病早期的症状包括性格改变、欣快或抑郁、智力减退、睡眠习惯改变以及不适当的为等,最具特征性的神经体征为扑翼样震颤,晚期可出现昏睡昏迷据临床表现可将脑病分为4期:

(1)前驱期(Ⅰ期):轻度性格和为改变,如沉默、淡漠或兴奋、欣快常无或仅有轻微的神经体征。

(2)昏迷前期(Ⅱ期):轻微精神错乱、为反常、计算、定向及理解力减退。神经体征明显,如反射亢进、张力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出现臭和(或)扑翼样震颤

(3)昏睡期(Ⅲ期):以昏睡昏迷,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少数有极度精神或运动性兴奋。

(4)昏迷期(Ⅳ期):呈昏迷状态,对各种刺激均不起反应。

2.水肿 暴发性衰竭发生水肿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管性及细胞毒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屏障的崩解,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膜Na -K -ATP酶受抑制,胆汁酸-内毒素-氨的协同作用,致渗透性氨基酸-牛磺酸/谷氨酰胺在星质细胞堆集,渗透压调功能受损,细胞外间隙扩大,成及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丧失导致阻力管扩张,流的自动调功能丧失有水肿发生后患者昏迷加深,有呕吐压升高、视盘水肿压增高的表现,可有瞳孔扩大、固定及呼吸变慢、动过缓、锥体束征阳性、阵挛,严重者可脑疝,如中脑幕疝,可出现陈-斯(Cheyne-Stokes)氏呼吸、瞳孔缩小、眼睛向上凝视及性格改变,如大脑中叶勾突幕疝,可出现意识丧失、瞳孔大固定、半身瘫痪等,如小脑枕骨大孔疝,可导致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死亡。

3.继发感染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减退及侵入性诊疗操作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使暴发性衰竭患者易于产生继发感染。常见的继发感染包括部感染、血症、尿路感染、道及肠道感染、真菌感染等。病原菌以G 菌为,最多见的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还有肠道菌及厌氧菌等,真菌感染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要原因之一。患者可出现发热、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增加、核左移、病情急剧恶化,并可出现各系统感染的相应症状

4.原发性腹膜暴发性衰竭发生原发性腹膜炎的原因可能与肠原性细菌易位(translocation)通过肠屏障进入流及机体与腔抵抗力下降有。有资料表明腹水蛋白<10g/L者发生原发性腹膜炎的概率是腹水蛋白>10g/L者的10倍。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包括:

(1)急性起病而无空腔脏器穿孔。

(2)发热,多为持续低热,也可有弛张高热及寒战

(3)可有腹痛,肠鸣音减弱,也可有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但大多较轻。

(4)腹水迅速增加,利尿效果不佳。

(5)腹水检查为黄色混浊,Rivalta试验阳性,腹水白细胞计数>0.5×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50%,或多核粒细胞计数>0.25×109/L时有诊断意义,腹水培养应采用床边接种10ml于培养瓶中,以提高阳性率。

(6)培养阳性率为40%~60%,同时尿培养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7)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增加,但原有功能亢进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5.征是在严重细胞坏死后,产生高压,体管物质增加,外周管阻力减小,有效量相对减少,导致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产生腹水水肿管收缩,超过功能的代偿功能,产生的功能性功能不全。暴发性衰竭患者产生征多为急性型,发生于严重功能不全伴腹水的患者,或伴发脑病、细菌感染或出的患者,表现为少尿无尿浆尿素氮和酐水平迅速增高,尿常规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尿/浆渗透压比值>1.0,尿钠浓度<10mmol/L,尿/酐比值>30,常伴有腹水、稀释性低钠血症压和黄疸扩容治疗不能获得持久的改善。

6.上消化道出 暴发性衰竭患者有明显的凝机制障碍,加上高压的成、肝脏泌素和组胺等物质的灭活减少导致高酸分泌、内毒血症等因素,极易发生上消化道出暴发性衰竭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弥漫性黏膜糜烂,食管张破裂出较少见。出往往较突然,一般无明显先兆征象,少数患者可有频繁呃逆,表现为突然大量呕吐压迅速下降进入休克状态。出发生后患者原有的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黄疸性加深,酶原时间进一步延长,并在数天出现脑病征或原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上消化道出暴发性衰竭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也是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始因。

7.凝功能障碍 暴发性衰竭起凝功能障碍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

(1)凝因子生成减少或消耗过多。

(2)减少和功能障碍。

(3)弥漫性(DIC)。

(4)中抗凝系统异常。

(5)无效的异常纤维蛋白原成。

(6)维生素K依赖的凝因子异常。

暴发性衰竭出的发生率达73%,其中严重出为30%。最常见的出部位是肠道,其他包括鼻咽部、腹膜后、脏、注射部位等,少见,但后果严重。DIC发生后毛细管及小广泛成,大量消耗凝因子和,随后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导致更严重的出。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广泛出,并环衰竭及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加速死亡。

8.呼吸衰竭征 约30%的暴发性衰竭病人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征(ARDS),患者出现呼吸频数困难、率加快、发绀烦躁,并进性加重,呼吸频率>35次/min,可出现水样常规给氧难以缓解,早期检查可无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听到湿音和哮鸣音及吸末爆破音,后期出现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早期无异常或纹理轻度增加,中晚期可出现斑状或大阴影甚至呈“白”,分析动脉氧分压<8kPa并进性下降,-动脉氧分压差增大。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分析结果不难作出,但应注意与源性水肿

征是近10年来提出的概念,是指由于肝脏的基础病变导致管扩张动-静分流及动脉功能障碍所致的严重低氧血症。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脏对体管扩张物质灭活减少,使细胞的cAMP、cGMP含量增加,导致管缺氧收缩功能丧失及扩张。临床上有发绀杵状指高压及高动力环的表现,可有直立氧(orthodeoxidation)(指患者从平卧位改为立位时PaO2下降10%以上)和平卧呼吸(platypnea)(指患者从平卧位改为立位时发生气短,躺下即缓解)。分析以PaO2降低为要特点,轻者PaO2也可正常,但-动脉氧压差明显增大>2.0kPa,胸可正常或因间质密度增加而呈结状,对比-增强超声动图检查可发现动静扩张,99锝-白蛋白大聚体(99technetium-macroaggregated albumin)全身扫描可发现器官有显示。

9.低白蛋白血症 暴发性衰竭时因大量细胞坏死,导致白蛋白成功能衰竭。由于白蛋白在体的半衰期为13天,因此若患者在2周恢复或死亡,清白蛋白水平可保持正常或原有水平,若病程超过2周,因体的白蛋白逐渐分解,而肝脏成白蛋白极少,可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10.心血管和流动力异常 暴发性衰竭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要包括心脏本身损害、高动力环和急性门静高压。心脏本身的损害可能要是由于病毒对心脏的侵害及凝机制障碍导致心脏性损害所致,临床表现为律失常及电图改变,常见的有动过缓、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高动力环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环中扩管物质增多、广泛性的流短路及一氧化氮生成增多有,临床表现为皮肤温暖、指端毛细管搏动明显、搏洪大、压和环时间缩短,这种高动力环加上流短路导致的不足,极易组织缺氧,加重各脏器的损害。急性高压是由于细胞广泛坏死导致的窦塌陷,细胞水肿导致的窦狭窄,使管腔减少,环障碍,再加上高动力环使门静流量增多,门静压力超过1.33kPa(10mmHg)而成的,急性高压往往较慢性者压力要低。

11.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 约40%的暴发性衰竭患者有严重的糖,其发生机制包括糖异生障碍、胰岛素灭活减少、细胞糖原储备减少糖动员障碍等,常见于儿童,糖可迅速出现,易被误为脑病,并可加重脑病水肿。一般来说衰竭病人每天应至少补充300g葡萄糖,当糖低于3.5mmol/L,应立即静注50%葡萄糖50~100ml,尽量应用高渗(30%~50%)葡萄糖液以减少水的摄入。

衰竭时由于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等的作用,使脏重吸收钠增加,但由于存在严重的水潴留,病人往往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临床表现不明显;在衰竭的早期,患者还常出现低钾血症,到后期则因功能障碍而出现顽固性的高钾血症;另外由于呕吐及强效利尿药的应用等原因,可出现低氯血症加重代谢性碱中毒,诱发脑病,低钙、低镁也可见到。衰竭时可发生各种酸碱失衡,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碱中毒,其次是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在晚期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来讲在衰竭的早期,由于低氧血症、高氨、低钾及贫血等原因,刺激呼吸中枢导致过度换呼吸性碱中毒,随着病情的发展,低钾的加重、过度的补碱和使用谷氨酸钠等碱性氨药,可在呼吸性碱中毒的基础上并代谢性碱中毒,到病程的晚期,由于并感染、征、出休克和缺氧等造成酸的积蓄,在呼碱+代碱的基础上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12.急性腺炎 在暴发性衰竭死亡患者尸解时发现约有1/3并出坏死性腺炎,其发生机制不明。有人统计在暴发性衰竭患者急性腺炎的发病率达23%~33%。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生前诊断极为困难,而且一旦发生足以致死。对暴发性衰竭患者定时检测淀粉酶可能有助于诊断,但仅有1/3的患者淀粉酶升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菖蒲

下一篇 石莽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